南阳民谣与歇后语一、 民谣南阳的民谣,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每年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村民们常伴以旱船、竹马、高跷等舞蹈形式,踏着鼓点,演唱民谣于城乡,自娱自乐,并能根据客观生活的变化,编织出新的内容综观南阳民谣的发展演变史,其内容可以称得上是与时俱进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特点南阳民谣活泼清新,琅琅上口,与生活关系密切,故而得到民众的广泛热爱,千百年来在南阳民间久传不衰南阳大地上流传的民谣大致包括天象、家事、生活等三大类天象类:初一初二不见面,初三初四一条线初七初八半栅子,初九初十大半栅儿,十一以后溜溜圆儿十七八,娓娓擦,二十正正,月出一更农事类:新年过,十五罢,忙忙碌碌做庄稼,有的锄草起牛铺,有的套车把粪拉红薯种,早育下,这个东西能养家赶春会,把钱拿,买回扫帚和桑杈,杈把扫帚牛笼嘴,皮条扎鞭少不下过了春分种谷子,清明前后种棉花种麦子,多趟耙,苗子出来不掺杂种得稀了耽搁地,种得稠了要抓瞎谷子高粱锄三遍,二麦将熟不差啥黄呱鹭,叫喳喳,各种活路乱如麻摊了场,去种地,还要堆垛防雨下割了麦,先锄花,接着灭茬锄芝麻种小麦,需多耙,载子大小莫看差。
隔年下种不容易,不稀不稠才得法《庄稼歌》正月采茶正月嗦,新来媳妇拜公婆,红绸子大袄绿绢袖,八幅罗裙顺地拖二月采茶二月嗦,二月小燕来得多,燕子停在过梁上,今年做的来年窝三月采茶三月嗦,三月牡丹开得多,大姐扳倒二姐采,采坏牡丹树一棵四月采茶四月嗦,四月秧苗下得多,秧苗栽到田间里,风吹雨淋早发棵五月采茶五月嗦,五只龙舟下江河,郎坐龙头姐坐尾,二人对面笑呵呵六月采茶六月嗦,六月三伏热得多,公婆堂前高打扇,热坏厨房女姣娥七月采茶七月嗦,七月早稻割得多,快刀割得刺楞楞响,钝刀使坏女姣娥八月采茶八月嗦,八月荞麦磨八合,大红袖子高扎起,磨得素手嫩皮落九月采茶九月嗦,九月菊花做酒喝,郎喝三杯还想喝,奴喝三杯话语多十月采茶十月嗦,十月树下叶落得多,树叶落了枝还在,明年从头再发作冬月采茶冬月嗦,冬月下雪下得多,有钱儿郎穿花靴,无钱娃子打赤脚腊月采茶腊月嗦,腊月鞭炮买得多,三十晚上吃年饭,初一拜年把头磕《十二个月歌》叮当叮,叮当叮,打张铁犁把田耕任你农夫怎样精,不用铁犁耕不成你种麦,我种稻,粮食丰收大家饱。
任你工人怎样巧,不吃粮食活不了《工农歌》正月怕暖,二月怕冷,三月怕霜,四月怕风,五月怕雨,……十月上金,腊月上银,正月上地自哄人生活类民谣中,大到亲朋邻里关系,小到幼儿教育、男欢女爱,应有尽有小宝宝,头歪歪,你是娘的小乖乖从小要听妈的话,叫你干啥就干啥《小宝宝》小油灯,亮堂堂,灯下坐个小姑娘,笑咪咪,缝衣裳,缝好衣裳穿身上爹爹见了哈哈笑,妈妈见了直夸奖《缝衣裳》很早以前,在南阳与陕西交界的地方,有“唐将”班子在一起干活的习俗,此俗实质乃以工换工据传说是李世民建唐后,怕这些有功的兵将居功自傲造反,就把他们集体留在豫陕接界处的深山老林里开荒种地他们生活单调枯燥,于是在劳动中对唱歌、打哑谜、打落号嗨,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现在于南阳西部一些县市的农村,还有唐将班子留传下来的“打落号嗨”打落号嗨山歌朴实自然,妙趣横生,生活情味甚浓,例如:奴在房中哭情哥,没有丈夫靠哪个?爹爹叫女莫要哭,守孝三年孝服满,火烧灵屋一袋烟,红罗帐里再团圆壶中有酒好留客,壶中无酒客难留荞麦老了苦霜打,芝麻老了个儿稀,人无儿孙别人欺我跟乖姐紧对门,姐将鲜花送别人。
哪有棺材抬着卖,哪有鲜花送上门?地下有个阎王君,他把棺材抬着卖天上有个张七姐,她把鲜花送别人小郎越看越新鲜,早晨看见姐洗脸,晚上看见姐脱衣好像牛郎配织女在社旗、方城交界处,有一处唤作十万沟的文化遗址民间传说十万沟的开挖年代在大运河开挖前的三五年间,是隋炀帝为了游乐而劳民伤财的证据因在宋时已成为废沟,地方史亦无记载,故外人少有知晓者而关于十万沟的歌谣,则世代留传:当年十万沟,民人泪水流但恨隋杨广,虐民如鱼肉高山难低头,河水不让路白骨遍山野,官府逼租收长探河位于西峡城北130里处,地势险峻,当地有歌谣曰:虫皮岭,耍孩关,四十五里猎脖堰,勺子岈,鹰爪山,蹬高莫过猴上天要想到得长探河,除非能上十八盘歌中提到的都是伏牛山腹地的山名,歌谣以伏牛山中最陡峭的山名来衬托长探河的地势险要灶王爷,灶爷红,灶爷穿了一身青,骑红马,戴银灯每常儿(即过去)敬哩是爹娘,如今敬哩是顽童三年不下雨,两年不收成,饿死她顽童,看她心疼不心疼这首歌谣是旧时善男信女在祭灶时念诵的咒语,旨在警诫那些不孝敬长辈、只溺爱儿女的中年人,并含有向灶王告状的意思南阳民谣与南阳方言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民谣只有用南阳方言来演唱,才能演唱出其中的情味,若用其他方言或普通话演唱,有许多民谣就不合辙押韵,其固有情味将被大打折扣,甚至兴味索然。
南阳民谣虽然绚丽多彩,堪称地域文化的瑰宝,但是见诸史书者并不多一方面可能是民谣乃“因夫野竖寄兴之所为,荐伸学士家所不道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民谣所用方言难以笔录清黄遵宪就曾陈述过辑录民谣的苦楚:“然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笔之以书,殊不易耳《山歌题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5页民谣流布范围较小,一般只在本方言区域内传诵,这也妨碍了它的辑录在我们采集民谣的时候,发现于清末以前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并不多见,明末以前编纂成集、刊行于世的民谣更系阙如这一点和其他方面相比显有落伍之貌在同时期,冯梦龙就辑有《山歌》、《桂枝儿》等,六朝时就辑有《吴声歌曲》等,到了清代中叶,全国各地编纂民谣的风气更是大盛,华广生曾花费了一年多功夫编辑了《白雪遗音》,招子康编辑了《粤讴》,李调元编辑《粤风》,不知为何独不见南阳当地民谣编辑行世,虽然其民谣是那样的丰富歌谣是供口头吟诵的,其吟诵是以南阳民间曲调为基础的,这从南阳民谣中的装饰音、旋律和调式等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南阳方言的每一个音节不但都有声调,而且它的声调是辨别词义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民谣在创作和传诵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地表达声调的词义,往往在旋律音中间加入一些装饰音,用滑行的方式,把旋律音连接起来,使之切合口头语言的声调和语调的固有特征。
二、 歇后语南阳歇后语是南阳方言中特殊的短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固定,表达的意义相对完整,具有形象、简练、深刻、口语色彩浓郁的特点流传在南阳民间的歇后语,绝大部分思想健康、形象优美,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深得广大民众的欢迎歇后语出自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民众口头创造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固而比较通俗,多用常见的事物通过比喻或双关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其实际意义如:瞎子点灯——白费蜡猪鼻子插葱——装象网兜装猪娃——漏出蹄爪山羊尾巴——自崛(谐音自觉)房檐下的冰凌棍——根在头上歇后语口语特色浓,没有华丽的词藻,文言句式很少见,琅琅上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于哲理歇后语由于以方言词为基本的表达方式,故而它的通行范围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在不同的方言中,同一歇后语未必就能通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南阳歇后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例如,下大雨站到当院里——轮(淋)到头上了这个歇后语在南阳民间广为流传,在其他地区则未必通行这是因为“轮”在“车轮”这个义项中,南阳话的读音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声母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但在轮流这个义项中,南阳方言如“轮换”、“轮班”、“轮值”等的“轮”与“淋”同音,因此该歇后语能在当地民间流传。
这种歇后语之意义在外地人那里是难以被理解的,因为“轮”与“淋”的读音有很大区别,难以通行考察南阳歇后语时还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由于方言词汇不同,为了适应方言,就吸收方言词汇,把本地不通行的歇后语改成方言词语例如,“茶壶里装饺子——肚里有倒不出来”歇后语,本喻口头表达差但是南阳方言中“饺子”一般称做“扁食”,因此南阳民间在借用这样一个歇后语时就把饺子改成了“扁食”,变成了“茶壶里装扁食——肚里有倒不出来”,听起来亲切家常,增强了歇后语的表现力与此相同的还有歇后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一条,南阳民间也把“耗子”改成了“老鼠”,同时把“拿”也根据方言特点,改为逮、捉、撵等同义词,构成了该类歇后语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易懂易记的品质南阳的歇后语表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稳固性,不管外部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一些歇后语一经形成,便代代沿袭不变例如,昔日南阳民间所用的杆秤,其计量单位是十六进制,八两为半斤,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创造出一个歇后语,“半斤八两——一样”,后来十六进制的杆秤改为十进制,半斤变成了五两,但语言运用的惯性不会因为计量单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作为一种固定的用法,人们注重的只是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因此这种说法至今仍然在南阳大地上通行。
方言、俗语、民谣和歇后语在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南阳方言俗语在北方方言阵营中占居着重要地位,它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北方方言的普通特征南阳在夏、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都曾是经济文化繁荣的中心地区清代以前,一直是沟通南北商品流通的要道这样就使得南阳方言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方言之一即使在唐朝以后,我国经济文化重心北移,但南阳因具备西控商洛,南蔽荆楚,山高水深,舟车辐辏这一重要地势,因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促使南阳方言在与整个北方方言的广泛接触中,与北方方言保持了大致同步的发展趋势南阳方言处在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和西北次方言交接地带,对于研究北方方言内部差异及其差异的形成原因具有重要意义,其遗留的古汉语成分为研究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