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1827345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笔者以为: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所以,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展开的。引

2、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教学流程 (一)过渡性谈话(略)。在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这样(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二)抓住信心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1、导拨:认真读课文,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导读; (1)提出与文本对话的要求(动笔读书)。 (2)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与文本对话(默读、轻读、交流读) (

3、3)反馈读后所得,交流梳理。 (三)分析品味,领悟主旨。 、小结过渡性谈话:刚才,同学们经过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知到课文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语言、神态以及与敌人、亲人的不同态度。我与父亲态度的对比,来体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信心跃然纸上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好么 2、品析人物和语言。 (1)导读处境危险,坚持留京这一部分。、指导朗读李大钊同志的语言(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再读)。 、指导体味李大钊同志说的两句话。 A、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B、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A句设计三个解释让学生选择(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

4、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局势十分的严峻。句抓住坚决、经常、轻易、哪能引导学生在朗读、品析、比较中去体会李大钊同志坚持留京工作,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体味人物的神态。 ()导读面临被捕,处危不惊这一部分。 提出问题:李大钊同志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小组讨论、汇报。 评价、整理(投影相关的语句,文中李大钊的肖像)相机抓住: A、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B、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两句重点句中的关键词,采用换词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态窥见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精神。 (四)迁移运用、总

5、结升华,凝炼情感。 1、小结性过渡,归纳学法(读、品、议)自学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的表现。 (1)自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 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 、自由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3、从感想中过渡到被害后这个部分的导读。 指导怀着悲痛、崇敬的心情读文(范读、轻声读、情读) 略读此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对革命先烈敬仰、缅怀之情。 4、引导快速阅读全文,再次整体感知文本(教师相机略加以写作方法;一;一;前后照应的指导)。 5、教师相机加以总结,使情感再次得以凝炼、升华。 教后感想 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阅读教

6、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

7、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平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的,化热点与难点为焦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焦点访谈。 3、与文本对话需

8、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且富有情感的,这就是阅读教学理当追求的境界。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