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82129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一、方剂介绍方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组成: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川芎一钱,红花 一钱,桃仁一钱,地龙一钱。水煎服。功效: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 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方解: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 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

2、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 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 3 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 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 多,加党参1015克。使用注意: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 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 3060g 开始,效果不显,再逐 渐增加。祛瘀药宜轻。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 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 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

3、,均忌用。孤云独闲按:补阳还五汤的辩证机理是“气虚血瘀”。用药虽然 无奇,但最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不过,按一般方法,可稍加 理气药,气行则血行。对于夹杂热、风、火、痰、湿等,应予加减运 用。二、临床案例1、脑血管病后遗症石某,男,55 岁。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 不用。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 边有紫斑,脉弦滑。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 还五汤合开窍化痰。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地 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o经上药加减进治 30 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

4、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 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 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 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 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 归轻。2、麻痹性震颤何某,男,70岁。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 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伴眩晕,神倦,气短 懒言,心烦,夜卧不安。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风 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

5、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地 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上药服 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证治准绳谓:“筋 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 肝。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故用益气活血平肝 熄风而获效。3、蛋白尿吴某,女,30 岁。患者慢性肾炎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而 转中医治疗。诊时见下肢浮肿,眩晕,神倦,气短乏力,口淡,身酸, 小便少而浊,舌淡苔薄边微紫,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见蛋白 +。证 属气虚精衰,运化失职,治当补气活血,益精利水,拟补阳

6、还五汤加 减。黄芪30g,当归6g,白芍10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 , 川芎6g,女贞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丹 参 15g。上药加减进治一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终以 金匮肾气丸固本,随访一年未复发。按:慢性肾炎是久病入络,肾气衰微,瘀血阻滞,导致肾小球滤 过率下降,因而患者长期蛋白难以消退。运用补阳还五汤一面大量补 气,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加抗体形成,而活血化瘀则能改变血流粘滞度, 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孤云独闲按:本例是从西医病理的角度,结合中医而立法用药。 从患者症状来看,缺乏气滞血瘀的症状,却用活血化瘀

7、改变血流粘滞度,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纯是西医理论、中医用药了, 典型的中、西医结合案例。4、声带结节林某,女,25 岁。患者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 哑,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咽干口燥,伴眩晕, 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调,舌淡少苔,脉弦细。经省某医院检查确 诊为声带结节,中医诊为气虚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 活血,化瘀利咽。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 , 红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上药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未见嘶哑出现。按:素体虚弱,长期高歌,暗耗气

8、血,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 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 也可用于结节性之声嘶,果获效。孤云独闲按:原按中说,“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 也可用于结节性之声嘶”,症状虽不同,但病理却相同。作者由此及 彼,举一反三,可谓活学活用。5、乳癌术后淋巴水肿女,41 岁,无职,2006-12-01 就诊。主诉:右乳癌术后二年余, 2005-07结束化疗。顷诊右侧上臂明显肿于左臂约3cm,伴日夜针刺 样疼痛和麻木感,甚则连及右侧肩胛部,稍恶寒,动则易汗出,舌淡 红,舌下络脉瘀曲,苔薄根部黄腻,脉细滑。属于气血郁滞,治以益气活血,舒经通络,补阳还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9、加味:黄芪30g,地龙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5g, 赤芍15g,桂枝10g,白芍15g,大枣10g,甘草10g,桑枝30g , 丝瓜筋30g,鸡血藤15g,仙灵脾15g,苍术12g,白术12g,独活 12g,细辛3g,附子6g。7剂。12 月8 日二诊:右侧上臂不痛,其肿程度减轻,麻木、针刺感白 昼无,夜间偶有;顷诊腰酸,右上肢酸楚不适,仍动则汗出,舌淡红, 苔黄腻变薄,脉细弦。上方去细辛、桂枝;加杜仲15g,怀牛膝15g, 木瓜12go 7剂。12 月 15 日三诊:虽右上肢仍粗于左上肢,但右臂淋巴水肿减轻 半以上,无麻无痛。按语:上臂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

10、并发症。因术中部分 静脉及淋巴结切除,术后又多对腋窝行放射性治疗,使局部炎症水肿, 淋巴液及静脉回流不畅而致。一段时间后自可消退,也有部分经年不 消者。此症属中医“脉痹”范畴,乃术中创伤致脉络损伤,气血运行 不畅,血瘀水聚而肿。疼痛、麻木、舌下络脉瘀曲,治宜益气活血通 络,补阳还五汤为适切之方;汗出恶寒,宜黄芪桂枝五物汤调和营卫 以通畅血脉;淋巴回流不畅似介于痰湿水蕴与血瘀之间,故用附子、 细辛、仙灵脾、苍术、白术通阳散湿,桑枝、丝瓜筋、鸡血藤、独活 活络舒筋。组方目的在于益气活血,调和营卫,去除脉络瘀阻,促使 淋巴、静脉回流通畅,则肿胀痛麻减消,非单纯利尿之品可以奏功。6、心肌炎早搏心悸女,

11、38岁,职员,2006-02-14就诊。主诉:患者1999年患病 毒性心肌炎,长期服用盐酸莫雷西嗪9 片/d,1日咸至6片则频发早 搏,故来求治中医。顷诊心慌、胸闷不适、气短 7 年余,劳累或走路 稍快辄易气急,有时口干、口苦,纳差,舌淡,舌下静脉瘀曲,苔黄 腻,脉细而结代。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ST段改变。心悸属于气虚 血瘀;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合炙甘草汤加减:黄芪50g,赤芍12g,当归12g,桃仁12g,红花6g,丹参30g, 炙甘草15g,生地18g,大枣10枚,桂枝10g,党参15g,麦冬12g, 五味子10g,生牡蛎30g,生龙骨30g,全蝎6g,石菖蒲10g。14

12、剂。2月28日二诊:服中药后,盐酸莫雷西嗪由9片/d成功减至6片 /d,并进一步减少至4 片/d,其间自觉未有频发早搏,心慌、胸闷亦 明显减少。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无早搏。效不更方,再予7 剂。3 月 7日三诊:早搏更少发生,原方去生龙骨、生牡蛎、赤芍、当 归、桃仁、红花、全蝎;加苦参12g,半夏9g,茵陈9g,虎杖12g, 瓜蒌皮12g,常山3g,予10剂以资巩固。按语:心悸多为脏腑气血虚衰,心气鼓动无力,因虚致实,血滞 成瘀。诚如景岳全书所言:“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 少则瘀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补阳还五汤补气以 活血,活血以去瘀,虚实兼治,为适切之方。再以伤寒论之炙甘 草汤、医学启源之生脉散益气滋阴养血,则心之体用气血阴阳无 不涵盖。石菖蒲、龙骨、牡蛎均能安神定志;取全蝎代地龙为加强通 络之功。三诊加苦参、半夏、茵陈、虎杖、瓜蒌皮、常山均有抗心律 失常的作用。全方妙在重用补阳还五汤之黄芪,它药均在此基础上发 挥作用,以此成功地实现了盐酸莫雷西嗪的减量。临床上难治之证,总是患病时间长,缠绵难愈,势必久而耗气, 气虚则血瘀,因而应用补阳还五汤,药证相符而获效。但使用本方时应注意辨证准确,如属病实则非本方所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