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821057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1、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在说孙权这样的英雄没有了,找不到了吗?其实不是英雄没有了,是有英雄也被“雨打风吹去”了,要认真读这“雨打风吹”,品出其中的深意,在登建康赏心亭中不是也有这样的句子:“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可知再了得的英雄,“更能消几番风雨”?!此处的“雨打风吹”喻指政治上的打击、时间的侵蚀,英雄也会老去。英雄人物如古之孙权、刘裕者看似“无觅”,实际上并不是没有,只是有志于恢复、有能力恢复的人却不被朝廷重用;而朝廷重用的人,不是不思恢复者,就是如韩侂胄这类口言恢复而无能于恢复者。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此句说,现在这里是寻常巷陌,

2、过去这里可不寻常,因为有个不寻常的人物曾在这里住过。言外之意,现在只剩寻常巷陌了,而刘裕那样的创造并书写历史的人物已不可能再出现了因为时代、社会环境已不允许了英雄不遇明主,壮士报国无门。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盛赞刘裕的北伐功业,其实也未尝没有辛弃疾的自许在其中,他也是个“气吞万里如虎”的人物,可那也只能是“想当年”了,现在又有谁能容你“气吞万里如虎”?南宋朝廷会给他这样的机会吗?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

3、得仓皇北顾。”词人使用这一典故有何用意?宋文帝刘义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为邀名而北伐,其实并不懂得战争。他就是古代的韩侂胄。他想像汉代的霍去病那样北追匈奴,封“狼居胥”山,扬名天下,所以他就草率出兵,以致惨败。用这个典,显然是以刘宋说赵宋,冲着韩侂胄那种轻敌之议的;从中表现出稼轩既坚决主张抗金,又反对冒进的一种极理智、极有战略眼光的态度。这也会令人想起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之近事。5、“四十三年”举这一时间有何深意?当年可何,现在又怎样?词人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从北方南来,到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镇江知府任上,43年已经过去。想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

4、骑渡江初。”作者青年时期曾经有过传奇般的出色经历。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自然会有屈子的“美人迟暮”的感慨。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

5、多。6、“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南朝宋文帝)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这里的“神鸦社鼓”,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

6、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紧要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可堪,哪堪、怎堪)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1162年),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

7、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使辛弃疾感到惊心的是,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则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终会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

8、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7、词人引用廉颇典故有何深意?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即第二年的开禧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

9、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

10、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

11、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一世英雄尔空老,千秋寂寞谁人听辛弃疾21岁(1161年)时,金主完颜亮带兵南侵。他乘机聚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败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

12、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同,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被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作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

13、很快他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到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北伐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挺时髦的词,它往往代指历代南方政权为恢复中原,越过长江黄河天堑,统一全国的举动,但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往往以失败告终。北伐一词真正的出现应该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即西晋灭亡后,东晋政权建立后算起,因为此前的历朝历代尚未出现划江而治的局面。蒙恬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驱逐河套地区的匈奴人,让蒙恬率3

14、0万大军北伐,蒙恬一年内就肃清河套,让“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在河套设立五原郡。蒙恬是中国第一个北伐名将,虽然战绩并不是特别辉煌,不过他比后来很多军事将领那是强硬多了。霍去病说他是汉武帝时期第一名将,应该异议不大吧?匈奴几乎是被他打残的,要知道连刘邦都打不赢匈奴,而他却对匈奴战无不胜,且常常以少胜多。西域是他拿下的,他也曾数次远涉大漠,直捣匈奴王庭,杀敌十万以上,迫使浑邪王投降。可惜的是他死的太早,才24岁!饮马翰海,封狼居胥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然而这场大战仍可以算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

15、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 卧虎石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东晋时期刘裕北伐 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朝政。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此时便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

16、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四月,率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岘(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收复青、兖两州,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九年(413年),西攻谯纵,收复巴蜀。十二年(416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这时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在朝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