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人文荟萃.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820857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化人文荟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化人文荟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化人文荟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化人文荟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化人文荟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化人文荟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化人文荟萃.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熊山,是被乾隆皇帝喻为“独标清胜”的绿色明珠,极具旅游开发前景;还有别具洞天的梅山龙宫,气势磅礴的资水镇江宝塔,雅称小南岳的桃林庙,艺术瑰宝文昌阁,俊美奇秀的美女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罗盛教纪念馆、抗日英烈陵园等。紫鹊界梯田新化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近代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谭人凤,著名抗日将领黄浦军校代校长方鼎英、战功卓著的中华名将陈正湘,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成仿吾,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桥牌皇后”杨小燕等名人生于新化;梅山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事业空前发展,文艺团体驰骋海内外,花卉根雕久负盛名,书法美术饮誉中华,梅山武术名扬天下。新化县是湖南省文

2、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武术之乡”。 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梅山武功不论是徒手套路还是器械套路,均讲究“神、气、意”三者有机结合,要求“气流丹田,心与意合,意与心合,气与力合”。“桩固势稳,出手泼辣,发劲凶狠,吐气抑声”。 孟公镇是梅山武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素有“武术之乡”的称号, 上世纪80年代被评为全国文化之乡,文化底蕴深厚。被授予“湖南诗词之乡”新化是山歌之乡。劳动之余,喜庆节日,婚娶祭丧,梅山人常以歌摇抒发感情,劳动之中常以歌谣助兴化疲,长期以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化民歌。其特点是:蛮、野、逗、辣。从内容划分,可分为历史歌、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传说歌、儿歌等。新化

3、的山歌数以万计,而散布在全县各地的民间歌手也是数不胜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著名民间歌手伍喜珍,把一首高腔山歌郎在高山打鸟玩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博得了中央领导的赞扬。新化民间舞蹈有风俗舞、龙舞、狮舞、蚌壳舞、宗教舞等。风俗舞优秀传统节目有蝴蝶戏媒、采莲船、渔翁戏蚌、老汉背妻、踩高跷。龙舞有布龙、草龙、板登龙、干龙船等数种,春节、清明城乡龙舞盛行。县内民间曲艺有三棒鼓、渔鼓、丝弦、小调、花鼓花灯调、赞土地、打莲花闹、送财神、送春牛等。三棒鼓、渔鼓、丝弦均从外地传入移植。梅山文化,是至今仍集中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界说似乎已基本认同。梅山文化是发源于湘中的

4、安化县和新化县,流传于湖南全省和西南各省区、辐射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的一种奇特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所谓“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新化属梅山要地,古称上梅山。据出土文物推测,新化一带的人类活动史,至少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1978年,新化在槎溪雷公凼、洋溪河谷附地,发现第四纪东方剑齿象牙化石;1980年,又在圳上甘家村、

5、圳上河谷第二阶地,发现磨制石斧,并采集有豆、碗等器物。同时在此两地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陶片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可见梅山文化渊远流长,积淀深厚。狞猎文化色彩浓郁。梅山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表达思想的文化方式,或称为文化载体。宗教信仰梅山人信奉原始宗教“梅山教”,它具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他们信奉的男神是梅山张五郎。张五郎,又叫开山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逢年过节,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必先

6、祭祀一番,此习历千年不变。梅山人信奉的女神则有众多,流传较为广泛的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猎神梅嫦。这三位梅山女神不曾受封建伦理约束,原始性极强,展示了人的本性。民风习俗独特的民族风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梅山地区分为上峒、中峒、下峒三个部分,不同的地区其生产习俗也略有不同,“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就体现了他们的各自特色。除了生产习俗,峒民们有着自己的婚嫁习俗和丧葬习俗,峒民在治病、驱魔、婚丧时以鼓锣相击。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连数天。此外,梅山人还有喂饭怪俗、诅咒骂俗、炒虫俗、喂烟习俗等独特的习俗。可以说,梅山习

7、俗千奇百怪,五彩缤纷,是其他区域所不曾有的,尤其是黄河流域不曾有的。作为梅山文化中的艺术,也五彩斑斓并独呈风采。如变化万千的剪纸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一绝的滩头年画,梅山文化区惟一的表演艺术布袋戏,等等梅山“三”文化梅山文化作为一种原始渔猎文化,浸透了原始巫术的因子。古代的梅山人和今天的梅山巫术承传者们,在进山狩猎前要举行“安梅山”的原始巫术仪式。所谓“安梅山”,即给“梅山神”设坛并举行祭祀。安“梅山”要用“三”块石头或“三”块瓦片架在猪、牛踏不到的僻静地方,或安在“三”岔路口的古树下,表示梅山神在此;土家人安梅山大都选在屋角右侧空坪中的隐蔽洁净处,用岩石砌“三”面墙,上盖一块岩板,前面空着为门

8、;猎人到了山上,如果发现野兽脚迹,要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个疙瘩,放到“三”岔路口,拿块小石压上,这叫“封山(封三?)”;还有的猎人进山之后,随手折一根树枝,向这个山扫一下,向那个山扫一下,再绕自己所在的山头扫个圈(三座山),然后盘腿而坐,口念咒语,名为“下法”。传说这样做了,野兽就会“迷”路,总是在山里转来转去,不会逃走。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了梅山巫术的原初仪式对“三”这个数字的广泛运用,更注意到了这个仪式对“三”的运用是将其作为一种神秘力量来“迷惑”野兽!这与古汉语中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诸多中国民间宗教仪式及道教、佛教中对“三”这个数字的用法是不一样的虽然它们在无意识中也是源于人类在数觉阶

9、段所形成的“三”的心理积淀,但梅山巫术的用法更为古老,是对原始数觉“极限数”“三”的“迷惑”特性的直接运用,属于一种更典型的原始数觉的“原生态遗存”。 梅山巫术中这种用“三”来“迷惑”动物的原始数觉特性,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除了在上峒梅山的山林狩猎活动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外,在中、下二峒梅山的水域平原农耕渔牧活动中也有反映。如,具有梅山神力的中峒“活梅山”在放鸭时,要用一根竹尖鸭梢“朝天划三个弧圈,再向前摇晃三下”,据说这样做了,鸭群就会朝着他指定的地点而去;而且到那里后,只“在鸭梢圈定的几块十几块田里的附近范围活动,从不越雷池半步”。下峒梅山巫术活动中“三”的运用要

10、隐晦些。下峒“活梅山”在水田或水塘捉泥鳅时,首先要把捉到的第一条泥鳅的尾巴用口咬断,然后放回水里,据说这样做了,在捉泥鳅时泥鳅就会随手而来;但等到再捉到那条被咬断尾巴的泥鳅时,却不管这时捉到了多少泥鳅,整个捉泥鳅的活动就必须结束。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举动呢?我认为这也是运用“三”来迷惑捕捉对象的一种巫术行为。这个过程很像易经阴阳二爻的形成和单卦的排序过程:第一条泥鳅表示阳爻“”,把它咬断则裂变为阴爻“”,这就恰好构成了一个数字“三”,把它放回水里,就是用“三”去迷惑对象;而再捉到那条泥鳅,表示复得阳爻,即一个单卦(“离卦”)的排序过程结束,所以必须停止捕捉泥鳅的活动。张五郎是大家所公认的梅山神

11、,关于“张五郎”这个神祗的诞生,民间主要有四种传说:1、“从端午节种的南瓜(或东瓜)中诞生说”;2、“盘古黄斑犬说”;3、“太上老君女婿说”;4、“青州知府张世魁说”。这四种传说明显地有一个从原始文化到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时间流变过程。后两种传说虽然流传面更广、影响更大。新化大熊山(古人又称大神山)是蚩尤的故里,具有迷人的人文旅游价值。传说乾隆到过大熊山于建于明成化年间的贞仙寺(今熊山古寺),并御笔书写过“山水清音”的匾额和“十晨屏开,独标清胜;熊峰鼎峙,半吐精华的对联。还诗兴大作,咏题过“翻一岭来过一弯,双眸凝视万重山。步步留连情末尽,再次回头不忍还”的诗句。回京后,又派专人给古寺送来一尊金

12、菩萨、一颗夜明珠、一只金香炉、一副金跋和一面金锣。这些传说中的赐品至至今已不存在,但现存古寺石柱上的楹联仍历历在目。据学者将此楹联的笔迹,同已出版的乾隆书法手迹对照,认为其风韵、结构、用笔、点划完全相同,不可能是伪造。同时乾隆极重文字,曾经大搞“文字狱”,新化先民也不敢伪造。可见乾隆南巡到过大熊山毋庸置疑。至于为何不见于正史与方志,至今还是个谜,也给大熊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楷山地带的早期居民,是以徭苗为主的少数民族,被历代统治者视之为“梅山蛮”。前代史学家称,“梅山蛮强悍,反抗性强,而“叛服无常”,由此而引发兵事不已。 “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梅山人在长期的刀光剑影和残酷的血胜统治之中,磨砺

13、出一种刚烈坚忍、宁死不屈的剽悍尚义精神,史称亦性剽悍,历不服中土,愈杀愈不服,不服则反抗,则“寇边”,则“叛服无常”。所以,每当王朝执政者有所醒悟,调整统一策略,采取“文治武功”时,则可取得梅山地域一段历史的它害。直至北宋政权,由抚威并举到主施怀柔之策,最终才使梅山归服,“王化一新”。所以,有识之士认为,“蛮”非“横蛮”、“野蛮”之意,而是“蛮”、“通”等义,“勇”字当头;“蛮”、“义”薄云天;“蛮”、“智”和谐,“蛮”中有“智”;“蛮”、“勤”互彰,以勤补拙。这是对梅山人固有性格和内在精神的的辩证认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入世、刚毅进取、艰苦奋斗的有机细胞。新化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库区和

14、周边地区,历史上有过许多梅山精神的闪光点,涌现过不少叱咤风云英雄人物,上述蚩尤便是一个代表。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南宋年间,新化人张虎、周龙为首抗元,相继收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湘乡县;明代,新化人李再万子孙三代聚众反抗暴政,前后持续70余年;南明,新化民众支助李自成部将转战县境,历时常年;清代,新化民众支助太平军攻占县境内的牛山卡;清同治年间,新化民众积极配合唐洪山起义军鏖战县境的太平桥。梅山人剽悍之“蛮”,在中古时期谱写了历史的壮烈篇章。宋代,新化人即有“勤王”之举。史载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沿途劫掠,逼近京城汴京,朝廷诏全国勤王。当时,新化县民数百人“荷戈裹粮,拥知县杨

15、勋北上,昼夜疾驰赴汴”。梅山土著的民族结构应该是以今天的苗族为主体,瑶族次之,其余则为陆续逃亡进山的汉族流民结合古越人的余绪。后迁徙或汉化。古梅山属地的上梅,曾经活跃着一个不屈的民族瑶人,史称“莫瑶”。他们在“硗确”的土地上刀耕火种,在陡峭的山坡上开畲凿田,一代代生息繁衍。为了生存,他们从东汉至元未明初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1000多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也和苗、侗、汉等兄弟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梅山文化。1953年,新化县人口普查,全县少数民族仅有5人,其中回族1人、彝族1人、苗族3人,没有瑶人。从衣饰看,古梅山人“衣着斑斓”、“白巾裹髻长错结,野花山果青垂肩”(章恼开梅山颂),男则白布裤衫,女

16、则青布衫、斑布裙、无鞋履。简朴中显民族特色。新化紫鹊界及周边的奉家山等(同是梯田区)正是我国瑶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名人陈天华民主革命宣传家陈天华 县知方团下乐村(今荣华乡小廘村)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1903年留学日本,曾参加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反对俄国不撤走入侵我东北之军队。常与同学讨论民主、自由政治学说,著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并啮指作血书,沉痛记述亡国惨祸,邮寄内地,读者无不堕泪。1904年参加华兴会,长沙起义事泄失败,复逃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黄兴等人创建中国同盟会,为同盟会章程起草人。是年冬,因反对日本政府颁布中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愤然留下绝命书万余言,在日本大森湾投海自尽。由苏鹏扶其棺柩回湘,公祭后安葬岳麓山。谭人凤辛亥革命元老谭人凤 辛亥革命元老谭人凤 字石屏,县永靖团福田村(今属隆回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