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开学典礼.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81882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讲记开学典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讲记开学典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语讲记开学典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语讲记开学典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语讲记开学典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讲记开学典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讲记开学典礼.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讲记开学典礼讲话開學典禮講話論語班醞釀了一、兩個月,今天(六十九年十月三日)正式開學,借著這個機緣,把這門功課的重要性,跟諸位談談。我們這裡,這幾年來,一直是弘揚佛法,並且幫助社會教育的,現在為什麼突然加上論語呢?因為近年來,佛法表面上好像是發展了,事實上卻日漸凋零,學佛在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是真正的內容,若是三藏經典還在,人心壞了,佛法便也沒個成就。佛法是五乘說法,先人天小果,然後再聲聞、緣覺、菩薩,人是根本,人壞了,佛法還有什麼希望呢?這是佛法。再說國家,支持著國家的是政治,不是宗教,宗教只是增長國家繁榮的一部分,就像行政、司法、軍事、財政等,只不過是裡頭的一科罷了。尤其是佛

2、教,注重的是出世法了生死;而政治就得有教育、有懲罰,社會不論多麼文明,還是有死刑;而佛法第一條件,不殺生,不但不殺人,一切動物都不殺,那麼佛法治國殺不殺人呢?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句就講得了的,這是世間法。宗教只是幫助政治,而不能干涉,不論辦什麼事,得弄清楚。那麼我們就來談政治,一些人誤認為政治不好,不願意學,這話錯了。凡是國民,不辦政治,也得受政治支配。然而憑良心說,那一個人受政治的支配?要真受支配,警察就很安閒了,現在他們忙得很,都在國民不守國法上,所以政治也很難講了。佛法衰,政治困難,根本原因都在教育上,佛教徒要是都守戒律,佛法就興隆了,國民要是都遵守政治,國家就整齊了,都是因為不遵守的緣故

3、,不肯遵守就是教育不好。有人說,學校不是教育嗎?現在跟從前不一樣,從前是學孔子,孔子我們尊稱他是聖人,萬世師表,但他老人家卻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和極了。中國文化從堯舜開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一根線接下來,孔子把上頭這些聖人的學問,整個融會起來,一以貫之,叫他有一個條理。所以我們跟孔子學,就是學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就是學了全部聖人的學問,也就是人的學問。怎麼是人的學問呢?中國講天、地、人三才,天有它的道理,天道敏時,不能亂了四時;地有它的道理,地道敏樹,生長植物,長養萬物;人呢?也有他的道理,人道敏政,重要在政治上,人要學政治。政者,正也,也就是公公正正替大家

4、辦事,使得大家得到公安。現在卻是天下無道久矣,人人學邪道,處處往自私自利上走,天下如何能不亂?天地之德好生,注重生養,人是天地的中心,就得辦政治,讓大家得安穩。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學說,就是教人政治的學問,論語就是政治學。並不是學了論語,叫大家去做官,而是你懂得了論語,做官做好官,當老百姓守法。但是這門功課早已脫節了,現在國家正提倡復興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可靠嗎?從漢一直到清朝,連入主中國的元、清等,也都拋棄了他本國的文化,而唸中國書,穿中國衣服,說中國話,一律都是中國政治。就是附近的韓國、日本等,也都學中國文化,所以日本注解論語的著作很多。人道敏政,我們學了論語,第一要使自己成人

5、。第二要遵守法律,當個好國民。第三若從政當選,要做個好公務員,把孔子的政治理想施展出來。班上的人雖然不多,只有二百人左右,可是都是自動來的,有心學好,周家八百年的天下,能人才十個而已,現在有二百人成了孔子的弟子,還不行嗎?但是,希望諸位開了學,別一時高興,後來漸漸冷下去、退下去,事實上,退下去並沒有退了別人,只是退了自己。我們上論語,學了聖人,再學佛,就沒有不成就的,因為佛法奠基在人天二道,聖人就是天道,學了中國文化,把人格站住,才算得了人天小果,這是第一步。然後第二步再入佛法,底子已打好,成就便非常地快。以上略談這門功課的重要性,最後,希望同學們振奮起精神來,有進無退。論語講前介言(庚申之秋

6、講於論語講習班)這件事必需看得特別,往後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為吾年歲大,無法重復講第二次,而且後來也沒有能像吾一般有這些好事。再者,要有像這麼適中的地點不容易找。還有諸多難處,不方便再說。而且這個班經過政府備案,在今日之下很不容易,我們是因為在這裡從事文教工作三十多年了。講論語很難,現在中國文化是脫節的時候,有人說要打倒孔家店,其實孔家不開店,漢代以後二千餘年各朝都有孔學,是國家開設的店,如何打倒?沒學過論語,不知道個中的難處,講的與學的都難,難在什麼地方?十五年前講論語,或許聽得懂,今天講論語,很多人便聽不懂。從前中國文化還有餘根,現今也連根也刨掉了。因為講論語的當中,所聽的言語,在各各經典中

7、都具備的原故。譬如看佛經,看阿彌陀經本經似乎懂,若看要解與講義卻反而不懂,實在說是本經根本就看不懂,論語也是如此。漢朝以前,秦火一把燒盡,當時的論語沒有注解,反而好,不受邪知邪見,只是看得吃力而已。到了東漢末年才有鄭康成注,其次到三國的魏才有何晏的集解。漢儒本著訓詁字句來講解,其中的義理是是何晏的意思,漢人不講義理。有人以為漢人學問不夠,這是胡說。到了唐代,大概都是依著漢儒的原則。但是論語當中,聖人講的是什麼意思,到宋朝才有人講。南宋的朱子,他的老師程頤開頭講聖人之意。他注解聖人之意,以為漢儒只是訓詁,他注解的才是孔子的微言大義,其實這是門戶之見、恭維的話。孔門親自授業的弟子曾子等人,尚且不懂

8、聖人的意思,為什麼隔幾千年到了南宋,他們都懂了?這點吾不信。但是這不是說宋注不好,漢宋的注子各有好壞。聖人開始說的沒有錯,賢人說的還都有錯。宋儒他們能懂聖人之意,吾不信。譬如達摩祖師不懂馬鳴、龍樹菩薩,迦葉不懂佛的境界。佛法分正、象、末,吾每每常說看注要依古注,不要依今人的注解,因為今人的注解自認以為高於古人,其實都是胡說。漢注只是訓詁似乎是糊塗,卻沒有大毛病;宋人說的多,不能說沒有和聖人之意符合說對的,卻一定不能全對。論語注解,吾見過的有百多家,或傾向漢注、或傾向宋注,亂打一套,究意要相信誰的說法?宋朝以後讀四書的人,只相信注解,不相信本文,不信孔子,這是舍本務末,如此可以嗎?宋代以後多信注

9、解,不信本文孔子之道,這是未之知也,孔家店是真正倒了。參加科舉考進士的人,以為聖人是風流名士,應當知道能擔當國家重責大任的,絕不是白面書生、風流瀟灑的人。到清代,有劉寶楠的正義,可以參考,傾向漢注。還有徐英的論語會箋,傾向宋注。看這兩本注解必須選擇,各有好壞,卻都是簡單不囉唆。吾無門戶之見,確信那一種說法與聖人之言接近,孔子在書中也有說過的,便採取這種注解。漢儒與宋儒相互比較,漢儒雖然囫圇吞棗講的不好,也沒有大過錯;宋儒縱使講的好,卻有大過錯。什麼大過錯?因為宋儒開啟罵人之端。例如:宋儒以為孔子罵學生,罵子路說是野哉由也,若以為宋儒可以罵人,我們也學他罵聖賢,這樣可以嗎?又如孔子說:小人哉,樊

10、須也樊遲為小人,宋儒也稱樊遲為小人,這樣可以嗎?戰國盛行楊墨的學問,孟子闢駁;宋儒以為自己是繼承孟子,也罵楊墨。應當知道在孟子以前、孔子那時候,並沒有楊墨,孟子以後也沒有楊墨,宋儒卻大罵楊墨,而且罵到佛學,以為佛學更接進道理而不可學。程朱都學過佛學,只是學佛學的外表,沒有學到內裡,卻罵佛學。劉寶楠與徐英將罵人的部分,都去除了。我們要學孔子的誰毀誰譽,若他人好,我們能守本位,就可以學他;他人若不好,能勸導他改過就好了,若勸不聽,如何可以罵呢?不可在背後非議。若此端一開,大力尊崇宋注,便一路罵,罵佛學、罵老師,門戶之見就深了,而真正的孔子之道也會因此失去。你們學論語,不是學注子。佛家講親近善知識,

11、遠離惡知識,佛家對於惡性比丘也只是默擯而已,如此才是胸襟遠大。宋儒講攻乎異端,要闢佛闢楊墨,但是孔子問禮於老聃,孔子那時候也沒有佛法,如何可以罵佛老?若學宋儒的注解,最後就沒有人學孔子之道了。像學佛的人,三藏十二部不看,卻看小冊子,可以嗎?吾講論語,採取接近孔子之言的部分,不偏漢,也不偏宋,舉例或許會用佛學,如此而已。其次,學論語是為了保人格,懂得人情事故。不懂人情便是大奸惡,而且必須懂得事故,事清該如何辦。再者,必須懂天命,君子人必須如此,天命就是天理,天然的道理。中國人講三才,天道敏時,四時陰晴一點都不能錯,在禮記月令可以知道,天時反常就要壞了。地道敏樹,生長萬物。人道敏政,人為天地之心,

12、人要成三才之一,必得學仁。韓愈說仁是博愛,成了基督的信徒。宋儒又開改書的大過錯,遇到講不通的地方,就改經。弟子問孔子有關仁的地方,就有五十餘處。今日為了講論語,依漢儒說。中庸云:仁者,人也。世界必有兩個人,而後有人生。所以仁當親講,彼此很親密。又竺竹子,一層竹子很薄,加一層竹子就很厚了,所以仁有親密加厚的意思。又說:親親,仁也。仁先從親厚自己的父母開始。論語書中,都不離仁字,先給你們說出來。同學們,在外不要罵人,自己好就自己做好,別自讚毀他。這是佛家的戒,儒家也是如此,自讚毀他是澆薄小人的行為。學論語,要正義、會箋合觀,不必再看其他的注解。又應當知道各家互相攻詰,以及元朝以後只尊崇注解,只學注,不學本文,儒家更加衰微了。我們學論語,不求功名,只求個人的人格,而且處在這個亂世,不可同流合污,也不必罵他人。人格站立以後,就容易學佛。只要大家能各自保住人格,就能改變風氣。今日先讓你們認路,以下再講書。孔子的年譜履歷,你們自己去參考。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