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计(杨岚).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815633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计(杨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计(杨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计(杨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计(杨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计(杨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计(杨岚).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问题链的设计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杨 岚【论文摘要】:问题链设计是一种教学智慧,它有助于教学知识的系统化,是教师协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逐步构建成为相互关联的知识系统的有效途径。问题链要求指向性明确、逻辑性严密、启发性显著、难易度适当、自主性灵活。在问题链设计中可设置引入式问题链,为新授内容牵线搭桥;设置史料式问题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设置情境式问题链,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设置比较式问题链,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推动学生持续学习。【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链设计比利时的罗日叶说:“问题就是一个障碍、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有待联结的信息。”而所谓“问题链”,即是以“问题

2、”为主线,根据课本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把知识点梳理、提炼、升华、设计成链式结构,形成一环扣一环的一组或几组问题。“问题链式导学模式”也就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课堂提问,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师生互动中,把疑问和目标像锁链一样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设置问题链就成为指导历史学习、达成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关键了。一、问题链设计的要求无论从新课程目标还是从中考试题来看,历史学科已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学科素

3、养。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常常需要从事件或现象的发生背景、发生原因、发生经过、事件结果,乃至历史影响,一一进行详细地梳理。历史学科的特点,注定了历史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点繁多而且庞杂。这时候,问题链设计就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它有助于教学知识的系统化,生成更多有价值的意义,是教师协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逐步构建成为相互关联的知识系统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设计出层次鲜明同时又符合初中学生探究心理的问题链呢?对“问题链”设计实践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问题链指向性明确。要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

4、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能清楚表明需要学生调动哪些知识和技能,问题清晰,简明扼要,无歧义,能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思维的发展上,从而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问题链逻辑性严密。问题链中的问题应该环环相扣,以“链” 为载体、为思路和线索,学生可以摸着链去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显出“链”的特性。问题链的设计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依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序和生活经验,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问

5、题之间的关联度要紧密,从大问题整体切入到深度解读文本,再到整体提升、提炼主题,最后拓展延伸,整体演进,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三)问题链启发性显著。有效且高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上,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设计提问内容要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当作设计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

6、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四)问题链难易度适当。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而水平恰当的问题情境需要思维作出 “质的跳跃”,我们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 学生就能整合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五)问题链自主性灵活。 如果问题链教学中,学生就是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来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会渐渐失去热情,气氛会逐渐沉闷,教学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要注重“留白”,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回答时间;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问题链教学过程中,学

7、生可能会质疑、自主发问,生成新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这也有利于形成开放、活泼、生动的历史课堂。 二、问题链设计的实施“问题链”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有效控制手段,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策略。那么,如何设置问题链就成为指导历史学习、达成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关键。(一)设置引入式问题链引入性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引入新课内容而设计的,这一类问题链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或者减少对所学知识难度的畏惧心理,因此需要提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能激起

8、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景,以提问形式联系已有知识,熟悉新课的内容导向,为新授内容牵线搭桥。比如在九年级下册西欧经济的发展中,我先让同学们欣赏两组音乐图片展:一是闪烁着高度智慧光芒的璀璨的欧洲文明图片集,第二组是二战后满目疮痍、一片狼籍的欧洲现状图片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设置以下问题链:(1)你知道二战后的西欧状况如何?(2)西欧是如何抚平战争创伤的?(3)战后的西欧出路在哪里?带领同学们带着探究的欲望一起走进这段历史,共同见证西欧经济战后重建的奇迹。(二)设置史料式问题链常见的材料解析题就是史料类问题链的典型体现,历史以史料为支撑,材料解析题是本学科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一直

9、是中学教学的重点目标。教师可从相关史料中选取素材,通过丰富多样的史料把问题逐一呈现出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解析材料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这一知识点中,我给学生提供美国对西欧的援助、西欧劳动力素质、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史料,然后设置以下问题链:(1)是什么原因使西欧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2)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是什么?(3)西欧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因素?(4)西欧国家如何克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西欧国家联合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提供并引领学生研读史料,通过丰富的史料来设置有效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结论从而

10、更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三)设置情境式问题链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利用视频资料、图片、音乐、时事新闻、历史剧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景,力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历史体验。由此提炼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实现历史问题情境化。比如在讲“西欧联合的过程及作用“时,我先播放了西欧联合的视频资料,之后展示欧盟总部、盟旗、欧元(正反面)等图片,然后设置了以下问题链:(1)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是怎样走向联合的?(2)欧盟常识知多少?(3)你知道欧元正、反面图案有何寓意?(4)假如你生活在德国,加入欧盟后你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依据教

11、材的内容特点,在西欧联合的过程及作用这个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设计带有探索因素与问题性的情境,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的乐趣、认识的愉悦、创造的快乐,从而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四)设置比较式问题链历史教学中由比较而生成的问题链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推动学生持续学习。比如在总结“日本和西欧经济腾飞的启迪与反思“这一知识点时,我设置了以下问题链:(1)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有何共同的原因?(2)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3)德国、日本都曾经给人类带来过灾难,他们是如何面对曾经犯下的这段罪恶史?

12、(4)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应当承担怎样的历史责任?在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一课的学习中,常常采用几个国家间经济发展的比较或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来比较,借助比较设疑生成的问题链,有利于学生化解重难点,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贯通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让学生掌握历史规律,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问题链教学的理念是能力立意、教学相长,突出问题导学、双向互动。从教师方面来讲,利用问题链教学,有利于教师转变“教教材”的教学理念,提高问题解构重难点的教学能力,强化对教材、学生、课堂等综合考量的教学意识,凸显“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维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从学生方面来讲,利用问题链导学,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储备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答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系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最终收获“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2方美玲.历史知识分类和历史教学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8(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