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高中历史导言课.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81446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导言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导言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导言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导言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导言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导言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上好高中历史导言课.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上好高中历史导言课(转贴) (2007-08-27 07:16:02)转载标签: 人文/历史 一、设计的出发所谓“初高中衔接课”之“衔接”,它的内涵有三:一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在外力作用下,要发生三个方面的自调节,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换,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从“衔接”这个语意上说,这是强调“学生”的意味。另一方面,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要面对新的教师,这些他们将要面对的教师具有鲜明的学段色彩。从“衔接”这个语意上说,这是强调“教师”的意味。传统的做法,似对后者关注不够。其实任何衔接课都存在“教师的衔接”这一课题。此外,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内容亦发生变化,也

2、就是说,初高中衔接课还有一层含义指教学内容上的衔接。通俗讲,新学生、新教师、新课程,如何尽快的凝聚起来,这是初高中衔接课备需推敲的地方。站在教师的角度说,初高中衔接课要求教师对高中学段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成为高中学段的课程的开发者,并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决定初高中衔接课优劣的重要基础。具体的,面对即将接触的学生,教师应做一定的调查研究,初步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特征和思维品质,尤其是教学对象的内在需求。鉴于本课是在暑期进行,故而这种调查研究很难操作,所以具体到本堂课,教师应从自己的经验体系中抽取相关要素,对学情进行一个初步的假设判断,然后辅之以小的调查问卷展开师生的交流。传统衔接课,

3、还有两种现象,衔接课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并不买帐;衔接课师生感觉都很好,但常规课(相对衔接课)同衔接课落差太大。这两种情况都是应该加以避免的。造成这两种现象的根源,后者是教师眼里没课程,前者是教师眼里除了没课程,还没学生,我们需要一个统筹规划下的衔接课。二、 教学目标:1、 在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够体会到初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应实现三个方面的自调节:(1)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换;(2)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3)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2、 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学段的自我调节。三、 学情假设及对策:1

4、、 当代高中生的一般心理特征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有人称他们为“新新人类”或“读不懂的一代”。这很类似美国60年代被称做是“垮掉的一代”。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自我表现与自我封闭在这个群体身上矛盾地统一着。但在中国,这种“垮掉”,还有迥异于它国的自我特征。与感知能力“弱”相对的是,当今学生的个性和表现欲异常强烈。由于经济上仍然依靠长辈供养,生活上习惯了接受成人的照料,在思想上还与长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中学生一方面要求师长尊重自己的独立人格,给自己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另一方面又习以为常地继续着被呵护的“快乐宝贝”生涯,从而使生理成

5、熟与心理成熟不能同步,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阻碍。由于当代中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多名长辈的关爱聚焦一个孩子,这一特征就表现得更加突出。而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学生家长将更多精力放在事业上,对孩子的关心只停留在衣食充裕,心理疏导普遍不足,这更加剧了中学生孤独苦闷的系数。总之,当代中学生就好像一辆辆动力无限的车子,他们急于释放自己的能量,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渴望在快乐中学习,在亲身体验中成长。如果不能满足这中渴望,他们就难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一气,或者干脆“熄火”任自己在人生路上盲目地“空档滑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法能够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心理需要,就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2、 当代高中生对历

6、史课程的认识参考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高中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状况调查表统计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结论:(1)学生对历史课学习兴趣的自我归因中,占决定性的因素是自身对历史就感兴趣,其次是历史教师讲课精彩。这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学生自身对历史感不感兴趣,我们无法更改,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课更精彩,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喜爱历史课。(2)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持比较肯定的态度。这一统计结果同现在的学生上课状况大致有相背的地方,课堂上,他们比较轻视历史学习。其实这很好理解。由于历史课程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弹性、隐性,都使被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所感染的学生难以在表层对其加以认同

7、,但在深层,他们能够初步感知到人文课程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这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让那些深层的东西表象化,从形象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思考的紧张,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3)学生在各类历史学习内容中学生的主要兴趣点依次为“文化、民族、外交、军事、社会、经济,政治”。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我们多年的历史教学政治属性过重的后果。学生在历史中看不到人,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的思想。所以他们把聚焦点选择在了文化,这正好同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契合。我们需要在历史中贯穿人的精神,人文意识。(4)对于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同我们这些年轰轰烈烈的教改趋势不

8、同的是,学生对“教师布置题目,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这样被鼓吹成为自主性学习的方式并不感冒,排名最差。相反,对此前大批特批的讲述式仍青睐有嘉,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讨论课。与这种情况相关的是,学生中有一半在回答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需求时,最希望的是教师大量补充课外知识。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课仍然需要教师生动的讲述,这些讲述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新鲜的,但从教师这个角度出发,这些内容又不能脱离甚至与课程标准(大纲)相违背。综上,优质的历史课首先需要的是教师对历史课程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和处理,教师在把握学生学习内在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教学语言的质量起决定性因素。具有强大的艺术感召力的前提,才好谈及

9、学生学习方式的提升。3、 本课的学情假设(1)学生从潜意识角度出发,需要满足自我肯定的需求;(2)学生从当下环境出发,与教师、其他同学都处于不甚了解熟悉的阶段;(3)学生从学习历史课程的需求出发,希望接受他们的是一位能讲的、善于思考并能初步调动他们思维的教师;(4)学生从本课的学习情境出发,希望本课在一种轻松但有内涵,民主但不紧张的氛围中进行;(5)学生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出发,对高中的学习既陌生又带有一定的兴奋、但多少排斥的心理,对初中学段的学习特征,多数学生可能尚不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基于这些学情假设,本课的教学难点不同于常规课的教学难点,意即不是单纯的学生的认知障碍造成了教学上的难点

10、,而且还要加上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心态造成了教学上的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从两方面说:一是从学生的角度说,初步管窥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式;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说,创设民主但不紧张,轻松但有内涵的课堂氛围。四、教学策略:1设计三个精巧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从问题入手,引出教学目标。(1)学习历史的价值在哪里?(2)生活的历史有哪些?(用实际例子为第一个标题服务)(3)谈谈历史学习方法。2教师的讲解第一、 学习历史的价值:A历史学是科学吗?是人文科学,历史学的本质在解释人类的自身活动,历史课程具有解释人类社会、人类文化意义的特殊功能。历史教育本身包含着科学文化(追求真理、理性思考、实事求是等)和人

11、文文化(追求幸福、丰富情感、富有爱心等)。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并没有消除人心的善恶和人生的苦乐,这些要靠人文科学来发展。B为什么要学历史?a、为了学会做人!立足现实、探究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前人的传统、继承前人的光荣,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借助历史事实锻炼我们的思考、质疑、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学习历史的目的在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我们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b、历史教育要给国民以自信力。我们把历史教育作为民族或人类的集体记忆来看待,像个人的记忆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把历史

12、作为承载着民族或人类的精神财富来看待,像个人有灵魂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记忆是需要训练的、养成的、故不能随意;灵魂是需要洗礼的、磨炼的,故不能虚无。c、历史要探索和解决人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历史向学生展示人类的伟大经历,揭示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所面监难题而进行的各种调整,并揭示历史上各种选择的后果。例如在去年美国一个权威调查机构的一项调查活动中,发现马克思被评为一百年来最受欢迎的思想家,为什么?他发现了价值规律,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内部手段和外部手段,内部手段是进行福利社会,减少贫富差距,外部手段是进行彻底革命。例如如何看待现在的中日关系?我们如何警惕中日关

13、系的恶化?第二、 生活中哪些是历史?(内容根据各班的反映和层次有选择地使用材料)A、 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莞籍历史名人:宋元时期,名家辈出;明清两代,忠贤林立;民国以来,英雄荟萃。南宋名儒李用,抗元义士熊飞,明代廉吏陈琏,明代著名哲学家林光、陈建,东莞“五忠”袁崇焕、陈策、苏观生、张家玉、陈象明,创办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的张敬修,画家居巢、居廉,安南王莫登庸,近代杰出书法家林

14、直勉,抗日名将蒋光鼐,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最早创用标点符号的学者王炳耀,著名雕塑家张松鹤,著名美术教育家邓白,著名文字学家容庚,新中国破世界纪录第一人陈镜开,)收藏透视历史的缩影收藏是世界上人们从事最多的娱乐活动之一。无论东西南北,不分国家种族,到处都有沉浸于收藏之乐的男女老少。收藏世界气象万千,收藏品种包罗万象,凡物皆可收,凡物均可藏。货币、邮票等藏品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直观而又形象地折射出历史发展的印迹,它们是历史的缩影。历史形成了收藏,收藏保存了历史。(1)货币中的历史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社会进入商品交换时期的产物。在各国历史上,贝壳、牲畜、布帛、纸张和铁、铜、贵金

15、属等都分别充当过货币。货币具有商品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还有其特殊的社会职能的使用价值,即可用来交换一切商品,直接体现社会劳动,是财富的代表手段。由于货币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历代经济、政治的盛衰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生动物证。对货币历史的研究、对货币材质的考证,有助于认识历史,从而使货币的收藏价值愈发凸显。有人把收藏货币作为一种甘愿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它是一种充满情趣的业余爱好。在闲情逸致的氛围里,饶有兴致地审视自己收藏的各类货币,认识历史,体味社会,思考人生,真是其乐融融。2)邮票中的历史集邮是一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自184

16、0年第一张邮票问世后,集邮活动便随之出现。一百多年来,集邮已发展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收藏活动,出现了世界性、地区性的集邮组织和集邮展览,仅我国目前就有1800多万集邮者,遍布社会各阶层。小小邮票,寸幅千里,包罗万象的各类知识,如同一部百科全书。“集邮长知识,嗜爱颇高尚”。从方寸世界中了解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能培养艺术鉴赏力,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与物质生活、邮票的种类较多,诸如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航空邮票、欠资邮票、“军人”贴用邮票等。集邮的方式也颇多,如传统集邮、专题集邮,时下又流行极限集邮。旅游探寻历史的踪迹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文明发达,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不知留下了多少旅游者的足迹。工作之余,利用假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考察各地风土人情,探寻历史踪迹,以古鉴今,以往知来,成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不少令人神往的历史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