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要.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80773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要.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一、文化:(张岱年)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自然的文化”既是文化。1.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2.狭义文化: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称“小文化”。二、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文化内涵四个层面: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只是力量”构成。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3.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

2、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最根本层次,起决定作用)。(二)文化内容的三个方面:1.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科学、技术; 2.人和人的关系方面政治、法律;3.人自身关系的方面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三)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标准,评价文化的社会属性:1.文化冲突、文化共融与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 2.中国文化“文化觉醒”; 3.中国文化之谜;4.做第三种中国人:“文化意识的中国人”。(1)三种中国人:自然生命的中国人;社会习俗的中国人;文化意识的中国人。(2)马希尔:“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3)有关“

3、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中心论”、“新轴心时代说”。(四)中国文化:指以华夏文化或汉文化为主体发展的文化。(五)中国传统文化(狭义):指从现在这一瞬间之前的中国人的一切精神产品和一切精神文化的物的产品。1.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1)独创性;(2)独具特征(文字);(3)绵延不绝;(4)很强的同化性(文化的同化性带来了民族的同化,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四个时期时期阶段第一期:先秦(公元前二世纪前)(二)第二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前27世纪)第三期:隋唐明中叶(716世纪)第四期:明中叶辛亥革命(1620世纪)第一阶段先夏曙光期秦汉隋唐五代明中叶(嘉靖初)鸦片战争第一阶段夏

4、商周魏晋南北朝宋至明中叶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基本精神和内涵:1.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文化精神即思想。2.文化精神:所有文化现象中最基本的精神。3.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特定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二、特点:1.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感染大多数人民,被认同和接受,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人生观念和自觉追求的价值。2.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三、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一)历史地理环境: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1)西周:分封制;(2)春秋战国:郡

5、县制;(3)东汉末期:州郡县三级制;(4)隋:郡县二级制;(5)唐:方镇(道)州县三级制;(6)宋: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7)元:中央政府称中书省(行政制由来);(8)明:两京;(9)清:十八省。1.地理环境的影响,诞生了中国文明的农耕精神。 2.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3.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前5000前3000年。4.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5.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瓷的新石器时代。6.重农轻商的社会经济思想:农为“本”,商为“末”。(大一统观念)(二)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家族制度:五

6、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1)百姓:相互识别血缘关系的手段;(2)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族。2.宗法制度: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宗法的基础:血缘;核心:共同的祖先;基本内容:确定继统秩序。(1)西周完善的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度:由宗法演化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宗庙制度:奉祀祖先,征伐不臣。3.专制制度: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经济基础稳固;(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4.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正价值:重视

7、道德修养,家国一体与家庭家族;副作用:过分看重道德的作用而无形中忽视了法制的作用与建设;形成范道德主义;等级观念深入人心,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平等,权利与义务不对等。(2)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正价值:形成中华民族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感和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民族观念极强;经世致用的人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对国家、对民族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副作用:专制是靠剥夺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一种工具,与民主背道而驰,封建制有着不完善、不人道的一面,对民众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利;封建政体亦养成了污浊的官场和大批的贪官污吏等社会囊虫;养成了官尊民卑、官本位的思想意识

8、;官方话语霸权。(3)宗法专制结合:在政治上表现是礼法合流,儒法合流,“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在政治上的反应: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人本主义精神;贵“和”尚“中”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一、人本主义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人文主义)。1.人本主义精神的要旨:在天、地、人中,以问为中心;在人、神中,以人为中心。2.中华文明是以人为中心的文明,以人为主体的文明,人和人的关系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3.中国建筑的形式:将空间意识转化成时间进程,从而呈现出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的建筑群。4.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儒家“民为邦本”的

9、思想,关注百姓现实的人伦生活;追求道德伦理的人文关怀。5.对人本主义的审视: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得主体意识,以抵制宗教神学。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中华民族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伦理概括和价值提炼。思考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思想和道家“柔静无为”的学说对中国人的影响?三、贵“和”尚“中”精神:“和”是价值论;“中”是方法论。1.和:和谐,两种以上不同事物统一调和起来;2.同:简单地把相同事物合而为一(实则生物,同则不继)。3.“和”是不同事物间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同”是取消个性而统一。4.中:中庸,不偏不倚的方法论和处世之道。中庸核心:言行适度,反

10、对偏激,主张以礼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5. 贵“和”尚“中”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主要体现:(1)文化价值观兼容并包,有容乃大;(2)民族价值观以礼相见,平等待人,协和万邦。(3)政治价值观治国之道,兼容天下;(4)社会价值观天人合一,人际和谐。6.中国古代民族理论:(1)华夷之别是文化高低之别,特别是有无道德礼教之别;(2)珍视本民族的独立和文化传统。对其他民族则采取“顺俗施化”的政策;四、天人合一精神:1.天:命定,主宰与自然的双重含义;人不必对天顶礼膜拜,天也不会是人征服和改造的对象;2. 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的时应遵循,也同样意味着人对主宰和命运的被动服从和崇拜。

11、3. 天人合一思想成书于先秦。4. 天人合一思想内涵:(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者普遍规律;(3)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4)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5. 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1)中医养生理论;(2)风水学;(3)阴阳五行说;(4)艺术体现:散点透视;赋比兴;建筑,汉字,音乐,围棋。6.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1)人与自然和谐;(2)认识与自身的联系;(3)价值理性对科技理性膨胀的制衡。思考二:中西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差异?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创始人: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是

1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一、儒学:1.儒的由来:在古代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人。西周前,儒是高官。2.儒的演变: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儒失去地位,流落民间,以教书相礼为生。3.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学是儒家学派所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4.儒学的发展:(1)原始儒学:先秦,第一阶段:孔子,孟子,荀子;(2)西汉,第二阶段: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儒学(董仲舒白虎通义)。(3)宋明,第三阶段:程、朱、陆、王性理文学;(4)康有为,第四阶段:复兴儒学。二、孔子的思想:哲学思想仁与礼;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教育思想;思想方法中庸。1.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与礼:(1)仁:内在的道德标准,在论语中

13、,105次单字出现,4次复合出现;(2)仁的内涵: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人之本。(3)爱人。(4)忠恕:推己及人(对仁的追求):求“仁”全在于己,即关键是在于是否有志于“仁”;强调人的主体精神,相信人具有内在超越的要求和能力。形成崇高的人格,在于个人的道德,自觉。要有一种绝对不妥协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仁”:道德追求,“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5)礼外在的行为规范:孔子一生竭力维护、保卫“周礼”,孔子“隆礼”的主要做法:复礼克己复礼为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补充了周礼打破西周“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齐之以礼”;经世致用:突出礼的现实政治意义,淡

14、化了崇敬鬼神的色彩(6)“仁”与“礼”的关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仁:内在的道德情感(基础,灵魂);礼:外在的行为规范(体现,落实)。2.孔子的政治思想:治国之道为政以德:要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基础,依靠道德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1)核心观念:以道德教化微微郑治国的基础;强调当政者的到的表率作用是为政治国的根本。(2)德和礼的关系:礼周礼,特点:规范化和系统化;严格的等级制度。3.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是密切联系的。六言六蔽: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1)矣乎?”对曰:“未也。”“居(2)! 吾语女。好仁不好学(3),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荡(4);好

15、信不好学,其蔽也贼(5);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6);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儒学亚圣孟子(前372前289),孟轲,字子舆,山东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有孟子七篇。孟子道德思想:仁政说;人性论:性善论;个人修养:养气说。(一)仁政说:王道:1.恒产与恒心:制民之产;2.王政;3.争取民心;4.尊贤重士;5.重视教育。孟子是第一个倡导庠序之教的古代思想家。(二)性善论:人性本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善心四善端(开始)。四、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荀子:1.性善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天论,礼与人道,正名:(1)生理欲望为恶;(2)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圣人起伪化性;老师的教育;环境熏陶;修身。思考三:早期儒家思想在当代:1.孝道:孝亲:事父母竭其力:(1)(孟子)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