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行路丹心苦.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807480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飘零行路丹心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飘零行路丹心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飘零行路丹心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飘零行路丹心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飘零行路丹心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飘零行路丹心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飘零行路丹心苦.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飘零行路丹心苦指南录后序教案浙江省义乌中学 李清【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略。2.了解本文所涉及时间段内作者的经历,体会创作时的情感,3.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3.检查课前预习时是否掌握了本文重要语法知识点。【教学重点】体验患难经历,体悟作者情感。【教学难点】重要语法知识点的掌握。【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人民惨遭涂炭的紧急关头,总会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名垂千古的人物。他们中,有因衔命出使,面对强暴,力挽狂涛,不辱使命而殉国,有因职寄守土,浴血奋战,粮尽援绝,城破家亡而捐躯,有因慷慨从戎,屡仆屡起,百折不挠,饮恨

2、沙场而献身,有因身陷囹圄,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作瓦全而牺牲。然而,能集中上述品格和业绩于一身者,则恐怕只有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人而已。确实,一介书生出身的文天祥,在明知宋室大厦将倾,宰执辘臣或逃或降,庙堂之内门可罗雀的严峻形势下,作为一名地方官,却能挺身而出,毁家纾难,受命于危难之际,以九死一生的气概,与元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当他不幸兵败被执,在四年囚禁期间,又以浩然正气,顶住了敌人的百般威胁、利诱,直至最后从容就义,这是何等的英勇壮烈。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下了一曲极为悲凉的壮歌。文天祥的爱国热情,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曾经参加过勤王军的王炎午,在又望祭文丞相文这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3、中,以沉痛的笔调写道:“呜呼!扶颠持危,文山、诸葛,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而公秉钧(执政)。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反映了时人对文天祥由衷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元、明以降,人们对他的评价一直都很高,如明代的于谦,歌颂文天祥是:“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 。维新志士谭嗣同在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并叙中以悲壮的心情赞扬他:“天枢绝,坤维裂,潮无信,海水竭,御舟覆,崖山跃。竹如意断冬青歇,叠山之外谁见节?” 鲁迅也称赞他“是给中国人挣面子的”英雄人物。总之,文天祥那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爱国精神,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通过

4、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重温辛弃疾的传奇人生。二、合作探究课前,我们请大家分组搜集整理过文天祥的相关资料,下面请各组按顺序上台,由本组讲解员为大家进行介绍。1.第一小组:介绍文天祥家庭教育背景。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一位性格豁达,知识渊博,仗义疏财,极富同情心的读书人。尽管他“嗜书如始,终日忘饮飨,夜擎灯密室,至丙丁或达旦”,如此苦读,但总和功名无缘,可能连乡贡进士也不是。为此,他对儿子们的教学就特别严格和关心,“夜呼近灯,诵日课,诵竟,旁摘曲诘,使不早怡,以习于弗懈 。小失睡,即示颜色,虽盛寒暑,不纵检束”。他始则延请名师至家执教,“久之室罄,力弗逮”,一度改由自己指导。然而,文仪对儿子们的教育并非局

5、限于科举,更重视的还是立身行事和品质的培养。他教育天祥兄弟为文要有“正气”,“必维以法度”,这对文天祥后来所作的正气歌恐怕不无启示。他还把齐国贤相晏婴“敝车羸马”的故事讲给儿子们听,要他们长大后为百姓、社稷造福。文仪让天祥兄弟在读书时抄下类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但满襟”的警句,遍贴书房窗墙,“如三尺在目”,作为座右铭和诫训。文天祥的母亲曾氏,亦颇深明大义。恭帝德佑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起兵勤王,她支持儿子尽以家产充军费。其后,家乡沦陷,义与天祥妻子儿女一起由赣州避居到知惠州的二儿文璧处。此后,曾氏不顾年老多病,“游二子间,无适无莫,虽兵革纷扰,处之怡然”,表现了高尚的气节。第二年九

6、月,她病逝于行府驻地船澳,享年六十五岁。文天祥对于母亲的去世,万分悲痛,他在狱中多次作诗悼念,如谓:“母尝教我忠,我不违母志。及泉会相见,鬼神共欢喜”。“一声鸡叫泪满床,化为清血衣裳湿。当年嫠纬意谓何,亲曾抚我夜枕戈”。真实地反映了母子俩心心相印的思想感情和曾氏对文天祥操戈杀敌的由衷赞许。师展示课件并点评:严父慈母,方有文天祥的家国情怀。2.第二小组:介绍文天祥科举夺魁经过。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会试放榜,通过了初选。殿试时,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强带着病躯,赶到考场。进门时一阵拥挤,出了一身汗,顿时感到身体舒服多了,头脑也清醒了。看到题目,略加思考,

7、草稿也没打,一挥而就。宋理宗到集英殿亲定名次,把文天祥取为一甲第一名,是年文天祥才21岁。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此后,人们就以“宋瑞”为天祥的字。师展示课件,补充文天祥在御试策中的议论文字,点评:在廷试中居然敢于诘问皇帝,反映了文天祥的刚直性格

8、和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些事实也反映了文天祥参加进士考试,猎取功名不是唯一的目的,他所切望的是皇帝能采纳他的主张,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强盛。3.第三小组:介绍元朝南侵起因及辛弃疾奉诏勤王大致情况。咸淳七年(年), 忽必烈夺取大汗位,迁都燕京,改称大都,定国号为元,他成了元朝的第一个皇帝 元世祖。元朝建立,忽必烈立即布置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准备进攻南宋。安排妥当,便寻找借口。开庆初,忽必烈率兵攻鄂州(今武昌)时,守城的南宋权臣贾似道曾答应纳币称臣以换得蒙兵退兵,并向朝廷谎报大捷,其后,忽必烈曾派使者郝经前往临安,要求宋朝履行协议,贾似道怕郝经到临安后揭穿他“鄂州大捷”的骗局,因此把郝经长期扣留

9、在真州(今江苏仪征)。而现在, 忽必烈就借南宋扣留使节为由,开始南犯。咸淳十年(年)冬,由丞相伯颜率领元军万,从襄阳沿汉水渡过长江,夺取了鄂州,准备顺长江东进,一举消灭南宋。此时,宋度宗已于七月病逝,宋恭帝赵宪即位,只有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南宋朝廷及朝政均陷入混乱之中。尤其是当他们听说元军打来,全都吓慌了。太皇太后颁发了哀痛诏, 诏书分析了危急的形势,并且还说将来要“不吝爵赏”。 要求天下文经武纬之臣、忠肝义胆之士,同仇敌忾,起兵勤王(组织义兵保护皇帝)。文天祥于恭帝德 元年(年)正月接到太皇太后谢氏的哀痛诏, 并且还接到了一道下达给他的专旨,任命他为江西提刑,让他按哀痛诏“疾速起兵勤王

10、 ”,向京城临安进发。师展示课件并补充背景:按指南录自叙云:“予自吴门被命入卫。乃王正(即正月)二日。”十九日,大皇除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据史书记载:正月十八日元丞相伯颜率军进驻临安(杭州)东北之皋亭山。南宋丞相陈宜中逃出临安。朝廷惶惶不安。十九日一天之中,对文天祥加封两次。据宋龚开宋文丞相传云:“丙子(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伯颜丞相驻军皋亭山。是夕,丞相陈宜中遁去。十九日早除宋瑞(天祥字)枢密使,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此时“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显然说明由于陈宜中的逃走,大家慌了手脚,都跑到有投降倾向的左丞相吴坚(太皇太后谢道清的

11、表妹夫)府上问计。由此,进入对课文所涉及内容的讲解。三、飘零行路丹心苦 1.敌营:师孟献谄,余庆构恶 师结合课件介绍:文天祥和吕师孟之间的斗争与仇恨,是抗战派与投降派之间的斗争,是“国仇”,是“民族仇”。从史书上的记载来说,吕氏一门(兄弟叔侄)都担任南宋军政要职。除吕文信(吕师孟叔)是抗元战死外,余皆通敌叛国。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元军攻襄阳,襄阳太守吕文涣(吕师孟叔)不战而降元,并且向元献攻临安之计,自己要求为攻临安的先锋。沿江诸郡,皆吕氏旧部,无不望风归附。 德佑元年(1275年)五月五都镇抚使吕文福(吕文涣兄)降元。德佑元年六月吕师夔(吕文清子,吕文涣侄)在江州降元。吕氏一门的罪恶和

12、断送南宋江山的影响是很大的了,但是南宋小朝廷右丞相陈宜中为了讨好汉奸吕文焕(便于他们对元军妥协)于德佑元年十二月十日追封吕文焕已死的哥哥吕文德为和议郡王,把吕文德的儿子吕师孟由兵部侍郎提升为兵部尚书。天祥对这一倒行措施,深感不满,立即上疏言“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乞斩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南宋史文天祥传。 德佑二年正月二十日天祥出使北营,与伯颜抗争皋亭山之时,吕师孟等奉降表至。天祥悲愤至极。吕文焕无耻地责问天祥:“丞相何故骂焕以乱城?”吕师孟也厚颜责问天样:“丞相上疏欲见杀,何故不杀取师孟?”天祥面对汉奸们的挑衅怒斥道:尔等“既负国恩,又愦家声,今合族为逆,万世之贼臣也!”

13、“不族灭汝,是本朝之失刑也。” (见指南录纪事和元史伯颜传)。 由此可见,吕师孟对文天祥“构恶”,不是“私怨”,而是“公仇”。 文天祥出使北营后,贾余庆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天祥被元军拘留后,贾余庆和左丞相吴坚等人,开列土地清册奉表降元。并向元方献策:把天祥囚禁在北方沙漠中,这就是“贾余庆献谄于后”的内容。“ 不久,谢后派人向元朝请降,时文天祥出使北营被拘留,面对伯颜的百般恫吓,他义正词严地说道.“天祥谓宋状元宰相,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为?” 伯颜及其周围的人不禁为之折服。开始,文天祥留下家书,想自杀殉国,被同行人参知政事(副丞相)家铉翁劝阻而止

14、。关于这一段情节,在纪事诗的小序中,文天祥记录:他听了元丞相伯颜所言扣留他在营中的解释后,他立即责问其失信:“予直前责虏帅,辞色甚厉.不复顾死,译者再四失词,予迫之益急,大酋怒且愧,诸酋群起呵斥,予益自奋。虏之左右皆唶唶嗟叹,称男子心”。正所谓:北方相顾称男子,似谓江南尚有人。2.北上:将以有为也先借睢阳守卫战典故导入,然后结合上江难望城难出真州高沙道中四首诗歌讲述作者辛苦北上,得机逃脱然后辗转南下的经历。元军对文天样一路监守很严,从杭州出发时,由蒙古人铁木儿自驾小舟,回回人命裹千户硬推他上船,“凶焰吓人”。经过平江府(苏州)、无锡、常州到达京口(镇江)、渡江往瓜洲见过元将阿术后又返回镇江,看

15、守在一家姓沈的人家,一住十日。这时文天祥便与其随从人员杜浒、余元庆两人定计脱逃,还措办了一把匕首藏在身边,准备一旦败露时自杀。由于杜余两人的想方设法竭尽努力和当地人民的真诚支持协助,他们的密谋未曾泄漏,终于找到了一只私盐船,答应将他们一行秘密载往仪征。他们又设法稳住监守人,瞒过查夜人,联络一个老兵带路,半夜里一行穿过拦住要道口的马群,来到甘露寺下江边寻找守船。登上了盐船溯流直上,小心地从元方大量船只旁边滑过,忽有一巡船见此船行迹可疑,大呼“歹船”,急忙追来,幸潮退搁浅,他们才得以脱险,驶抵北岸,真是一发千钧,惊险万状。指南录中为此在脱京口总题下一连写了定计难、谋人难、踏路难、得船难、绐(di欺骗)北难、定变难、出门难、出巷难、出隘难、候船难、上江难、得风难、望城难、上岸难等十五篇组诗。但在后序中,这一系列复杂曲折的经过,只压缩为“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八个字。了解了以上的情节,才能想象出文天祥冒险犯难的真实情况。后序说文天祥本人进入真州城后“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这个维扬帅就是驻守扬州的南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李庭芝也是一位抗元名臣,为什么要驱逐文天祥呢?原来文天祥进入真州城后,受到守将苗再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