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宫廷养生精要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80531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宫廷养生精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代宫廷养生精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代宫廷养生精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代宫廷养生精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代宫廷养生精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代宫廷养生精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宫廷养生精要(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日之升一一汉代宫廷养生(1) 1.第一部养生专著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的起源、人与自然、生命的发展规律以及生命衰老的原因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都是我们人类永远追寻的主题,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的时候,对这些问题已经做了深入的探 讨,找到了至今仍有深远意义的答案。这本探索生命奥秘的宝典就是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 它是秦汉以来名医家的论文汇编,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比较全面地阐述 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此书为什么叫黄帝内经呢?原来,黄帝是古代的帝王,姓公孙氏,又因他生于轩辕 之丘”,又名轩辕氏”,再因建国于有熊,又名有熊氏”。

2、他战胜了蚩尤以后,成来天子,” 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所以称黄帝。本书假托黄帝一问,医学家岐伯一答的形式来论 述,因此冠以黄帝二字。黄帝内经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的问题。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 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同时提出天人相应的理论, 认为养生的根本在于顺应自然。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 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 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 春夏养阳

3、,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岀虚邪贼风,避之有 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另外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内经对人 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 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 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津,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 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对衰老的认识也极为正确。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 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 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

4、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 的理论基础。一、如日之升汉代宫廷养生(2)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 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自然观、防治观、意志观、精气观、动静观、食疗观等科学实效的养生 思想。黄帝内经的问世,使当时尚在黑暗中摸索的传统养生术有了理论的指导,并为此 铺设了前进的道路。从此,我国的养生术便沿着黄帝内经所确立的规范不断地向前发展, 并逐渐形成了道家、儒家、医家、佛家等养生学派。黄帝内经堪称我国古代气势恢宏的医学巨著,闪耀着古人智慧的灵光。它对中医学及 养生文化精辟准确的论

5、述,推动了我国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经几千年的岁月风霜依然 在今日的养生文化领域散发着夺目的光彩。2保健养生的运动项目运动项目成长图谱:夏商时期f御术、军事武艺、田猎、跑、跳跃、水上活动西周时期-继承前者,发展“射礼”(包括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以德育教化为目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楚一带-蹴鞠、弄丸、斗鸡、走狗等秦代f“角抵戏”汉代-射术、剑术、角力、保健养生,并形成其技术和理论体系这份运动项目成长图谱清晰地记录了夏商至汉代我国保健养生的运动项目,并逐渐形成了 技术和理论体系。除了这些运动项目以外,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创编了一套健身健体的保健引导动作,为后 人进行养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这就

6、是“五禽戏”。“五禽戏”,顾名思义,是把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代表性动作,按照锻炼身体的 要求进行编排,形成了动作互相衔接的五套运动健身术,是华佗在庄子“熊经鸟伸”和淮 南子“六禽戏”的基础上创编的,因其炼身效果显著而经久不衰。虽然“五禽戏”的具体动作早已失传,但幸运的是,淮南朝陶弘县,在养生延命录中载 有“五禽戏”的术势,也是仅存的现有所见的具体术势,摘录原文如下:一、如日之升汉代宫廷养生(3)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踯(掷),却二踯(掷),长引腰,侧脚(乍却),仰天,即 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

7、两手抱膝也,举头,左擗(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鼓)力,各(右)二七;坐伸脚,手挽: 足趾(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五禽戏”动作中的气功外动,是按照祖国医学五行“相生”的规律编排的,因而疗效也与五 行相关。五禽五行五脏疗效鹿固腰肾,增强行走能力能八、增强脾胃功能,壮健力量增长气力,精力旺盛加强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猿土脾灵活脑筋,增强记忆,发展灵敏性,开阔胸襟此外,华佗“五禽戏”的出现,使东汉末期导引养生术得以进一步发展,不断

8、突破了“导引 图”单势导引的局限,还突破了“导引图”单一疗疾手段的局限,为武术的发展,特别是某些 象形拳的创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如日之升汉代宫廷养生(4)3养生宫廷药膳的出现“食疗”这一思想不只是现代人的宠儿,追根溯源,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了探索 食物和药物相结合的旅途。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就有为帝王调配膳食,进而养生保健的 “食医”。据载,我国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药膳”其名,虽然该词最早已见于后汉书烈 女传。君主帝王具备寻求养生的优越条件,可以尽天下物质、精神之财富为己之用,毫无疑问, 宫廷药膳养生成为更深层次,更具效果的养生之道,宫廷御膳即为食补与食疗的融渗,中医 与饮

9、食的结合,达到“寓医于食”的理想目标。我国从汉代起宫廷就引入了药膳食补食疗的理念,而宫廷御膳更是将国粹中医巧妙的和帝 王的饮食提炼融合,寓医于食,使饮食极具营养价值,又可延年益寿。宫廷药膳素以原料品 种齐全、选料珍奇名贵、制作工艺考究为主要特点。如在汉代,即有鹿身百宝之说,皇帝 将稀有的鹿角、鹿血、鹿茸、鹿肉等纳入宫廷,制成各种药膳,强壮龙体。药膳的中药原料是药物,也是食物,它须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融药物功效与食物美味于 一体。同时,药膳必须以精湛的烹调艺术为手段,借助炖、焖、煨、蒸、煮、熬、炒、卤、 烧等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根据患者身体的需要进行中药的选料,对所选用的中药应根据药 物的不同,

10、采用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及分离提取方法,以保证制成的食品既具有一般美食 的色、香、味、形,又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达到治病、保健和强身的目的。药膳是一种具有独特食疗功效和特殊食物美味的膳食,与人们的一日三餐紧密相连,只不 过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合理配伍,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治病强身作用的膳 食,通常称其为饮食疗法,它是中医药学知识与中国传统烹调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将药 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是既有营养价值,更有防病治病、 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功效的一种饮食文化。二、高峰迭起唐代宫廷养生(1)1.医圣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

11、生得法,他健康地生活了 101岁,孙思 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阐述在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等著作中。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分为养性、道林养性、 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服食法、黄帝杂忌、房中补益八个部分。孙思邈养生思想的核心 是养性,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辅助的养生方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 之道”的全部风貌。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身心处于宁静 祥和的境界。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修炼高尚的道德品质,淡泊无私,做到于 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达到宁静致远的心境。在孙思邈的养生之

12、道中,认为能养性就能够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是服用灵丹妙药也 不能益寿延年。他又提出了养性的具体方法,要求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即做到“少思, 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除掉“多思则 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 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探究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是以黄帝内经与嵇康的养生理论为依据的,他在要方中 所阐述的养生之道就是对黄帝内经和嵇康养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因为黄帝内经也 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才

13、能固守精神的平和,真气就会畅通 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害。而魏晋的嵇康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养生论)。意思是说人的精神 制约着人的肉体,只要人的精神保持祥和宁静,人的肉体就不会生病、死亡。孙思邈的养生论是以养性为基础,但也配以其它养生方法。要方中详细介绍了养性以 外的辅助养生方法,如居处、按摩、调气、服食、杂忌、房中六项。居处就是生活要有规律; 按摩就是经常对四肢进行按摩;调气就是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服食就是注意适当的营养滋 补及药物治疗;房中讲性生活要有节制;杂忌讲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几千年来,孙思邈的养生理论指导着中国

14、的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通过实践并得到正确的 验证,因此直到现在,孙思邈的养生理论依然是养生文化中一盏指路的明灯。二、高峰迭起唐代宫廷养生(2)2宫廷养生茶的兴起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茶的妙用,起初把它作为解毒的良药,传说神农尝百 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来人们发现茶有更多的用途,茶既可健体,又可养生; 既能清心,又能修身,于是茶被尊为保养身体的万病之药。在唐代,当人们知道了茶对人体的营养价值后,由南方传至北方,开始大规模地种植茶树, 特别是唐代的茶圣陆羽,他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 论并付诸实践,著有茶经三卷,详记了茶叶产地及饮茶风习,还介绍了

15、茶的功能,从此 宫廷内外饮茶之风大兴。开元以后,在北方饮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宫廷用茶的数量日增, 皇帝便下令建了一个专门生产王室用茶的场所,于是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专门贡 焙常州义兴和湖州长兴间的顾渚贡焙。贡茶,实质上也是一种赋税。由于唐代广征各地 名茶,贡焙的贡额也不断增多,宫廷中的用茶和茶货积存也愈来愈多,因此开始又出现了皇 帝以茶赏赐勋戚重臣,以示恩信的一种习惯和制度。这种由皇帝遣官宦专赐,臣下得茶后上 表申谢的颁赐茶叶之风,在唐代后期至宋代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几乎流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隆 重礼遇。唐代颁赐茶叶的主要对象是近臣,但高僧名儒、戍边将士和其他各色人等,也都可 因各种原因而获得颁赐。据说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有一个和尚已是100岁出 头的年纪,来到洛阳,宣宗问他服何药而得此寿的,和尚回答说,少时很贫苦,不知药性, 没有服什么药,只是平时爱饮茶,到处唯茶是求。宣宗听后,便赐他茶叶五十斤,并请他居 住保寿寺以示犒赏。中国古代的宫廷茶道文化,并非始于唐代。早在迄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宫廷,已设置了司 掌宫廷茶事的官员,并有近乎茶宴形式“聚茶”的饮茶方式,这亦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宫 廷茶道。唐代的茶道和一些茶俗,一般都先起于民间,后来传至宫廷。唐代每年夏历三月三日在宫 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