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1805031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教学文摘 由作文语言的虚实性谈应试散文写作 2012-07-07 刘婷婷 摘要:作文语言有虚实之分,意、象之别;依靠有选择地组织语言的虚实性,有意识地构造作文的意和象;最终生成一种非常适合于考场写作的文体意象类散文 关键词:虚实、意象、散文 作文语言有虚实之分和意象之别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正如老子认为的,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生生不息以趋于和

2、。这一立足于虚实的古老的美学观点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朴素的文学理论。 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虚和实的具体含义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二、虚和实的关系是文学作品中“意”和“象”的关系; 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 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 这些朴素的理论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指出了“虚实”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我们走得更远一些,撇开形式和内容的羁绊,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纯粹由语言符号组成的“语言体”,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说白了无非是“虚语言”和“实语言”的组合体,二者的区别是前者重“意”,后

3、者重“象”。比如,类似于直抒胸臆、议论这样的语言可以归为虚,因为其重“意”,而诸如“借景抒情、描写、记叙这样的语言可以归入实,因为其重“象”。 魏晋时期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论及意和象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现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笔者认为王弼所说的“意”就是“虚”,而“象”则是“实”,创作时作家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有情感要抒发,这些“虚意”就须借助于“实象”来描述和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创作的过程,用象来释意,用语言来表达象,即是用经过语言符号化的“实”来表达“意”之“虚”。反之,当读者去欣赏文

4、学作品,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它表面就是“实”象系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情感等都寄寓在其背后。可见,在文艺创作中最关键的就是中介象,这也就足以解释为什么艺术家关键是要刻画好形象,在“实”上下功夫,才能成功地“由实及虚”,创造经典。 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喻成一道烹饪,那么“象”就是原料,而“意”就是调料,原料和调料的分布比例和相处方式将从根本上影响到这道菜肴的口味。原料过多而调料过少,做出来的菜定然淡而无味,表现在作文中就是堆砌材料,文章厚实有余而灵动不足;反之,原料过少而调料过多,做出来的菜必定口味过重,令人反胃,表现在文中就是抒情或议论过多而材料不足,这将导致文章过空过虚甚至矫情。即使原料和调

5、料比例恰当,也还得讲究烹饪的方式和火候掌握,传统的观点加材料的行文方式之所以在近年遭到鄙弃就是因为这种“烹饪方式”过于死板,以致口味单一。所谓众口难调,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既能在口味上有所改变又不失美味更兼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烹饪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意象类作文”。 意象类作文的特点 所谓“意象类作文”是指利用一个与主题(意)相关的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象”贯穿全文,串联全部材料,从而形成一篇结构紧凑、虚实相生、有一定情趣和文采的文章。由于行文方式易于构思,材料组织方便,虚实控制容易,特别适合于考场作文尤其是应试散文的写作。笔者以2004年四川高考的一篇满分散文风,可以穿越荆棘,具体谈谈这类散

6、文的写法。 2004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话题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以下是某考生的作文。 风,可以穿越荆棘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

7、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

8、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 评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应试散文,艺术性不高,但可操作性颇大。“战胜挫折”是本文的主旨,是“意”,这个意是虚的;而“风”是实的,也是全文的依托,全文

9、以风之实象喻挫折之虚意,以“风可以穿越荆棘”之象喻战胜挫折之意,虚实相生,相得益彰。这篇文章只有800多字,而“风”这个象竟先后出现了十三次,并且如珍珠般散落于各个角落,贯穿全文,串联起了狄金森、梭罗、苏轼和凡高这些材料,使全文结构紧凑,并且充满了情趣,这篇文章的全部价值就在于这些“象”的存在,“象”是全文的灵魂,试想一下,如果本文舍弃了“风”这个象,而直接以“挫折”一词代之,从正面论述战胜挫折的重要意义,以虚写虚,文章必定陷入观点加材料的窠臼,充其量只是一篇普通的习作。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我们有理由相信“意象类散文”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写法。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我于咖啡中看见被许多

10、论者誉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作文,影响非常大,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意象类散文,文章以咖啡喻生活的酸甜苦悲,以不同人对咖啡的品悟谈生命之味,900多字的文章,“咖啡”这个象出现了近20次,同样散落于文章各个角落,串联起了汶川大地震、史铁生、伍尔芙等材料,写出了生命之味的厚重和爱之重大。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十年前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现场,当时有个考生迟到了,主考老师顺手从桌子手抄起一块抹布浸入装满了水的杯子,让该生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该生不慌不忙略一构思,提笔顺手写下了一篇题为杯中窥人的作文,并且顺利获得了大赛一等奖,这名考生名叫韩寒。杯中窥人以布喻人性,以水喻社会,以布受水之浸染终沉于杯底喻人性

11、社会恶劣风气影响而堕落,全文虚实相生,布和水这个象贯穿于全文串联起所有材料,虽嘻笑怒骂,但始终不曾离开过布和水这个象。在此笔者摘录文中关于“象”的部分语句,注意加点的词句。 “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已;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的掞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了,撑足了杯子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笔者认为杯中窥人之所以受到评委青睐,固然缘于韩寒的才情,但虚实相生的行文方式同样功不可没,值得我们借鉴。 意象类散文的优势、写法及

12、注意点 一、意象类散文的优势 1、易于构思,易于下笔,就这点而言,笔者认为再也没有比意象类散文更适合于考场写作的了。考场上,分秒必争,考生构思这类散文时,只需确定一个跟表意相关的“象”,就可以围绕这个“象”组织材料了,这个“象”将成为全文的脊梁,考生只需在这根大梁上添砖加瓦就行了,不必再为如何行文煞费苦心。 2、点石成金,化陈旧为新奇。以风,可以穿越荆棘为例,文中提到的狄金森、梭罗、苏轼、凡高等材料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谈不上太多新奇,但就是这几个人物却为文章带来了满分,只是因为他们看见了“风”,没有了“风”,他们不过流于平庸。一个令人难堪的现实是许多考生的精神储备甚至贫乏到连这些人物也掏不出来

13、,于是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狠炒牛顿、居里夫人、张海迪、海伦凯勒等人的“冷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些文物级的材料将对文章产生怎样的伤害,把这些人物适当处理一下,比如让他们跟“风”或者“月亮”之类的“象”的建立特定的影射关系,那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3、为文章带来情趣,增添文采,道理同上。 二、意象类散文的写法 1、以比喻拟题,标题必须包含意象。 比如: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 点评:以石碑为象,心灵为意 苦海争渡爱为桥 点评:以桥为象,爱为意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点评:以花为象,生命为意 风,可以穿越荆棘是个好题,但并非唯一选择,要紧的是要有意境,比如把题目换成圆月在天或天心月圆同样

14、是个不错的选择:人生如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缺之后必是月圆,月圆之后必是月缺,这是天地规则,人生同样如此,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一时的挫折而耿耿于怀呢? 2、用一个或一组意象贯穿全文,连缀所有材料,这个意象是全文的根,所有材料都依托于这个意象而存在。行文时,尽量不要把意象和材料分开写,最好交织进行,结合得越紧密越好。组织意象与材料时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尽量把 “象”融入到人物的作品中,比如狄金森之所以在篱笆外看到风是因为她创作过诗歌篱笆那边,而梵高之所以在田野里看到风,是因为他创作过那幅著名的向日葵。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假如作者打算使用杜甫这个材料,那么最好的处理方式肯定是引入茅屋为秋风所

15、破歌。让“象”与人物作品融为一体,其好处是既能让“象”与材料结合得更紧密,使行文紧凑,又增添了文采,可谓一举两得。 3、根据主题需要,大胆对材料加以想象加工,使象与意融为一体。这是关键一步,材料是死的,意象是活的,优秀的创作者应该懂得对意象加以适当的“虚构”,使之服务于主题,这一艺术的“虚构”与客观的真实并不相悖,因为它服从于感情的真实。以风,可以穿越荆棘为例,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这是客观的真实,但狄金森看见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就未必是客观的真实,但却是感情的真实,也是表“意”的需要。同样道理,梵高的向日葵是真实的,但梵高看到风却未必,作者这样处

16、理只是出于表“意”的需要,这种处理方式是必须的,与虚假无涉。 三、写作时需要注意的方面 1、意象要有格调有美感,忌低俗,这是前提,试想一下,如果把风,可以穿越荆棘改成苍蝇,永远不离牛粪或狗,改不了吃屎,这还有美感可言么? 2、想象可以大胆,但不要过于离谱。恰当的“虚构”可以令文章锦上添花,但离谱的想象只能令文章走入虚假的死胡同,也从根本上偏离了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基点。 3、材料以三到四个为宜(不包括名言和诗词),这一点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有过相关论述,材料过少容易使文章走向虚幻,过多则有堆砌材料之嫌。 4、控制材料语言和过渡语言的比例,以3:1或5:3为宜,道理同上。 文无定法,作文虚实说也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