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3)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801232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 (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案例分析 (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案例分析 (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案例分析 (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案例分析 (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 (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与课堂心育罗田县胜利中学肖桂涛把心理辅导原理运用于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称谓数学“课堂心育”教学。笔者试图在实践领域中以以一堂初一几何课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剖析,作为数学课堂“心育”教学尝试的实例,并从理论层面上对“课堂心育”的可行性问题作一些探讨。一、 案例情景:情景一: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平行”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是七(5)班的数学课。第二节一下课,同学们拿好学具就来到多媒体教室。一走进教室,大家就感到新奇:桌椅一改往日“插秧式”摆放,“马蹄形”的座位组成十组。大家很快按照原来小组的顺序就座,看起来很自然。面对面坐着,唧唧喳喳的议论着,今天数学课怎

2、么象要搞联欢活动似的?随着上课铃的响起,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我健步走进教室,似乎今天精神特别饱满。我微笑着环视了每一小组同学,从他们明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惊异、期待的心情,连数学从不感兴趣的赵伟同学,也挺着腰板看着我。我没有那么多礼节,直接开始上课了。数学课历来被认为是正板正眼的,数学教师在学生眼里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态,而学生一开始也就总是严阵以待的样子,等着老师来上课。本堂课一开始就基本改变了这一状态。首先改变了物理环境,桌椅从“插秧式”到“马蹄形”,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奠定了基础,便于课堂相互接纳,相互倾听。其次,教师的“健步”、“微笑”、“环视”,使学生

3、眼神“明亮”,心情“惊异、期待”,并“挺着腰板”。“没有那么多礼节,直接开始上课了”。教师用非语言的技巧,走出自己的角色,体现了教师的真诚,使自己的形象很快被学生所认同。教学就是沟通与交流,本堂课的沟通就此开始。 情景二:我让学生复习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同学们,请在草练本上画:两条相交直线AB与CD,使ABCD于O,并标出交点字母。”接着提问:“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两条直线相交有多少个交点?”“在同一平面内有没有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如果有,这两条直线叫做什么?”这些问题完全在学生小学学习的原认知结构上进行,同学们象是从仓库里调配出储备粮一样,异口同声地回答了一个个问题。 “我们这节课进一

4、步研究这一问题”我边说边在屏幕上放映出本节课题平行线上课从复习中开始,这符合教育认知心理原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取得联结。这是我们一般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但如何联结呢?是简单的提问吗,不是。这里,教师采用了学生动手的方法,并以同感的心态,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矛盾,因此要求“标出交点字母”。再加上两句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 “从仓库里调配出储备粮”的经历来感悟,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情景三:新课引出是那么的自然。我十分清楚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理解还在表面层次上,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平行线概念形成的过程。“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画一画:已知一条水平直线AB。画一条直线CD,使CD不和AB重合

5、,但仍保持水平位置。”大家凭着直觉七手八脚的动了笔,显然太草率了。“大家刚才画得准确吗?”我直截了当地说,“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规范的方法画平行线。”我打开了课件,“请大家同步画图。我们通常用一块三角板为工具画图,具体步骤如下:”一“落”:画直线TR垂直水平直线AB,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落在已知水平直线AB上;二“靠”:用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靠紧所画直线TR;三“推”:把靠紧的三角板沿垂线TR推动,使三角板离开AB;四“画”:沿三角板的这条边画直线CD;直线CD就是所要画的水平线。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直线AB与直线CD可能相交吗?为什么?”看来已经是引出概念的时侯了。“请各小组讨论,选出

6、一位代表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室里第一次成了“茶馆”。我及时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讨论,不时地进行启发引导。似乎问题已进入到“最近发展区”,两分钟后,各小组纷纷举起了手。我还是选定了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徐敏,请你代表你们小组回答。”“因为AB与CD都是保持水平的直线,相当于把直线AB保持水平位置不变,移动至CD的结果,不可能有交点,所以它们不相交。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位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学生,这次发言出奇的流利。“嗯,你归纳得很好!”我充分的肯定了他。教室里第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理解和尊重是数学课堂“心育”教学中教师的最基本态度特质。“我十分清楚学生对

7、平行线的概念理解还在表面层次上”,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判断,从而利用黑板上课无法来完成的的课件进行教学,实现了自己的预想。这里,教师还到位的采取倾听技巧。营造了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结果畅所欲言。“我及时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讨论,不时进行启发引导。”讨论前,教师采用了开放性提问,“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直线AB与直线CD可能相交吗?为什么?”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讨论后,“选定了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并且是一位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学生为代表。教师采用了封闭的鼓励性技巧:“嗯,你归纳得很好!”这个“嗯”是赞许,是肯定。学生感到亲切,甜美。“小组合作学习

8、”实验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与课堂心育罗田县胜利中学肖桂涛 案例:看来接下去要让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火候到了。“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P31,默读黑体字”(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我感到仅仅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必须制造认知冲突。我进行了“误导”:“同学们,我们要科学精神,老师觉得这句话不够严密,现在运用你学的语文知识,咬文嚼字,研究一下这句话,是不是阐述得不完整,需不需要增加什么?是不是表达的太罗嗦,有的文字可以省去?现在请大家讨论。”这次讨论够热烈了。他们感到惊疑,书本也有错误?老师您是否搞错了!我不动声色地巡视着各小组,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发问: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不相交的两

9、条直线是否也是平行线呢?哪几个字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对“在同一平面内”这六个字加以思考,想过了吗?答案有了吗?并用实例说明。“老师,我觉得在同一平面内这六个字不需要。”忽然,一向举手发言的小胖子凌树华叫了起来。“为什么?”“比如,地球上的两条纬线不会相交,但它们平行。”“那么,两条纬线是直线吗?”“这个对了,怎么我不考虑这一条件呢!”“地球是圆的,不是平面,这里的纬线应该是曲线也要考虑到。凌树华同学的钻研精神很好。”我进行了补充和肯定。这时,大家感到,认识一个概念,要全面考虑各个条件。讨论结果:老师您也会“说谎”。我用狡诘又得意的眼神看了全班学生。是啊,同学们逐字逐句研究、反思,概念的本质

10、属性已初步理解了,这比要求学生背十遍二十遍效果明显多了。学生似乎也知道了我的用意。这是本堂课的高潮所在。整个情景中深入了学生心理内部,以同感的态度,积极倾听学生展开的。而具体又正确运用神入、探究的技巧,制造学生心理内部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我挑战,自我探究。从而较好地开发了学生的资源,符合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P31,默读黑体字”(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我感到仅仅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必须制造认知冲突。我进行了误导。”这句内心的独白,首先,反映了教师站在学生认知的心理角度,就是一种深切的同感,而且,也反映了教师,在倾听中,不仅倾听学生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也在倾听自己的心理,这也是一名教师所必备的应有素质。这样,就为帮助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教师的“误导”而产生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是牵强附会,而是自然的在“最近发展区”“神入”,引起学生的自我挑战,投入到自我的探究中去。一场探究由此而来:把问题集中在“同一平面内”五个字上,让学生误入到“不是平面内的地球两条纬线”的陷阱中。再由教师一语道破天机:地球表面是平面吗?到此学生恍然大悟。在教师“狡诘又得意的眼神”中,学生理解了教师的用意,理解了平行线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一个助人自助的生动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