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经教案.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799182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诗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诗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诗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诗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诗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诗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诗经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诗经教案语文诗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悟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尝诗歌的语言,精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预习指导 一、利用工具书及课下解释正音 卫风氓 氓:mng 蚩:ch 愆:qin 将:qing 垝:gu 垣:yun 筮:sh 咎:ji 于:x 说:tu 陨:yn

2、 徂 :c 汤:shng 渐:jin 罔:wng靡:m 夙:s 咥:x 隰:x 泮:pn 二、诵读全诗 要留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根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教学指导 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根底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一、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

3、”三局部。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即比方,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二、教师范读 三、全班齐读课文 诵读时要留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特别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对比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五、教师补充局部解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狡猾”,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搁、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

4、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德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过失(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巧译卫风.氓 教师示范用现代诗翻译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进展再创作。 范例:当时笑意来换丝,心思实为商婚嫁 送子渡淇至顿丘,红颜面薄非推托 他日来得巧红娘,待到枫红结白头。 那人狡猾又忠厚,拿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正来换丝,而是与我论婚事。 送他渡过淇水河,始终送他到顿丘。 非我有意拖时间,只因没有好媒人。 语文诗经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5、。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育创新力量。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漂亮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仆人公的详细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比照,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比照,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会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示意性探究:“蚩蚩

6、”“旦旦”“贸”“车”“不见”的示意性,进展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粹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答复,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协作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静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

7、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学问,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锋利对立,人们对美妙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抱负的追求。c在战斗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终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忱。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衬托生动详细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详细研习秦风无衣 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索三章的异同点,并答复其缘由。 明确:同:

8、句式一样,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缘由: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仆人公的爱国精神。 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会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制造“我”的形象。 争论明确:“我”是仆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

9、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味道 是乡愁的味道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芳香 是母亲的芳香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四、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索?怎样熟悉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需探究,女仆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经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比照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 4、要观赏诗,必需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

10、是无依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制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展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其次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一样,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我于城“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熟悉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仆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 ,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熟悉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索题

11、,先来讨论第2题。 争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示意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知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缘由。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 之蚩蚩 ,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2、讨论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详细而不是形象。详细与形象之间根据客观生活规律为准则。因此比兴、比照则成为常用的

12、手法。 3、桑叶新奇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美丽时被男人沉迷,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详细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制造的其次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爱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比照“则和“兴“不同,经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展正反对比,“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剧烈比照。 师生在观赏时抓住意象这其次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展想象,进展制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1、检查同学们想象改写静女

13、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写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观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展 讲解:此题是为了培育学生制造力量,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讨论“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供应了依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化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日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节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观赏诗歌中所由此而衬托出的详细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