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祛寒药.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792228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祛寒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祛寒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祛寒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祛寒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十三章祛寒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祛寒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祛寒药.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 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 ,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 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 ,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临床使用温里药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 外寒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应适当配合解表药同用。 2. 夏季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剂量宜酌量减轻。 3. 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阴虚患者均应慎用。 附子 (附:乌头,草乌

2、)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肥大块根。【性味与归经】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功效】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临床应用】1. 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 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 、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 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 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 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 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 、阳萎、尿频之症,皆可

3、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 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 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朮、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 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 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处方用名】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巴水(即盐卤 )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 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干燥。 (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 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 上海地区不再区分。) 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巴水梫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 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

4、制使 用,一般只供外用。)【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一般认为最好先煎。【附药】1.乌头:植物来源和附子相同,亦为乌头的块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 乌头有生、制两种, 通常处方写制川乌,即为乌头用清水漂 5 至 7 天,每天换水 2 至 3 次,撩起后,每 10 斤原药加豆腐二 斤半同煮,至无白芯为度。取出拣去豆腐,晒至半干,切片,烘 或晒干,或轧碎如绿豆大小,供临床应用。制川乌性味辛温有毒 。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寒疝 腹痛、阴疽、跌打伤痛等症。一般不作内服,外用敷治阴疽,有 消散作用。 2.草乌: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乌头属植物块根的通称。 制草乌炮制方法同制

5、川乌,性味功效与用法亦相似。生草乌作用 和用法,同生川乌。【按语】1.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 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但现在上海地区种植乌头 ,在收割时不用原来种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种植后新繁殖的块根,作为 药用。药店供应的乌头与附子,实为一物,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 为乌头、附子两药。 2. 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 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一般认为应用本品以脉象微细或沉迟 或虚大,舌苔薄白或白腻而质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 等症为宜。如属阴虚阳盛,或假寒真热之症,误用附子,则如火上

6、添薪 ,反使病情增剧,不可不慎。 3. 附子的配伍应用较为广泛,如配以干姜,可增强回阳救逆的功效;配人 参,则温阳益气;配肉桂,可补阳益火;配白朮,可温脾燥湿;配茯苓 ,能温肾利水;配桂枝,可温经止痛,配熟地,能补阳滋阴;配苍朮, 可散寒除湿;配黄耆,可温阳固表;配麻黄,可温经发表。若遇寒热, 附子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配大黄,可温阳通便;又如配以黄连,可扶 阳泻热,成方如附子泻心汤(伤寒论:大黄、黄连、黄耆、附子) ,在临床上常用治脘腹绞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更兼汗多、肢冷、 脉弱等症。 4. 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 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

7、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 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 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方剂举例】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 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 脉微细欲绝。【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 ,乌头碱2毫克。 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 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 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 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 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

8、品。麻痹重者给 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美速 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可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 腺素等。必要时可静注毒毛旋花子,中药方面,可用肉桂 泡水催吐,生姜四两、甘草五钱,或绿豆四两、甘草二两, 煎服;或用甘草、黄连、犀角煎服解毒。 肉桂 【药用】本品为樟科植物箘桂树的树皮。【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功效】温中补阳,散寒止痛。【临床应用】1. 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症。 肉桂,为大热之品,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的作用,故适用于命门 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常与温补肝肾药如熟地、枸杞 、山茱萸、等配伍;对

9、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可与山药、白朮、补 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 用于久病体弱、气哀血少,阴疽色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之症。 本品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故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 症,用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朮、当归、熟地等品 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治阴疽自陷,可与炮姜、熟地、鹿角 胶、麻黄、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 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经行腹痛等症。 肉桂能温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单用一味,亦有 相当功效;如虚寒甚者,尚可与其它温中散寒药如附子、干姜、丁 香、吴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 、狗脊等同用。治妇人冲任虚寒、经行

10、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白 芍、艾叶等配伍。【处方用名】上肉桂、肉桂心、桂心(阴干,切片或研粉用)【一般用量与用法】煎服五分至一钱,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本品含有 挥发油,不宜久煎,须后下,或另泡汁服。【按语】1. 肉桂为树皮,桂枝为嫩枝,两者同出一本,都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 凝的作用。但桂枝气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温通经脉。肉桂气 厚,主温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补肾阳,又可引火归源,常与附子同用 ,以治阴寒里盛、肾阳不足而出现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红、溲清便溏、 脉浮大无力等“戴阳”的症候。 2. 肉桂与附子都能温补命火,以疗下焦虚寒、阳气不足之症。但两药各有 特点,肉桂能温营血、助气化,凡属气血寒滞之症,多于调气理血之中 酌加肉桂,如妇科寒郁经闭腹痛等症,每多选用;又在峻补气血之中, 用肉桂为辅助药,可以鼓舞气血,促使阳生阴长,如十全大补汤。附子 则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如四逆汤、参附汤中都用附子。 3. 肉桂不仅与附、姜等祛寒等药同用能益火消阴,与参、地等补虚药同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