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结论到不唯结论.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1792092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为结论到不唯结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为结论到不唯结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为结论到不唯结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为结论到不唯结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为结论到不唯结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为结论到不唯结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为结论到不唯结论.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为结论”到“不唯结论”记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引发的课堂变化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这是一次校本教研活动,采取的是以课例为载体的“多人同课循环”的教研形式。“多人同课循环”,围绕一个活动内容进行系列实践和反思活动,集多个视角来看待同一个问题,有助于参研的教师,特别是执教的教师对某一问题获得较深入或多角度的认识,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实践智慧和专业化水平。其流程为教学设计课堂展示反馈交流二次设计、展示的循环,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强调个人的行动智慧,更多的是行为跟进。此次活动的课例是五年级科学是清晨还是黄昏。在活动研究中,经过实践、反思、修改、再实践

2、几个循环,从第一次的教学到最后一次的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了较为理想的进步。尤其在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上有了明显的发展,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从“为结论”而教到“不唯结论”(甚至是“轻结论”)而教。现选取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教学设计来作一个对比与分析。一、展示对比:第一次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 引入1.判断:我们要是把手电筒的光当作是“阳光”,当地球仪在“阳光”的照射下,那被阳光照射到的这面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另外一边呢?中午你认为是在什么地方?2.进一步判断:在地球仪上两边的明暗交界线上是什么时候?-引出课题是清晨还是黄昏3.引导:那我们再看看地球仪上的这个点,它现在是在地球仪的明暗交界线上,要

3、是地球仪是这样转的话那它现在是什么时候?那要反个方向转的话又是什么时候呢?要知道是清晨还是黄昏的话,我们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二、认知相对运动()引入:那地球到底是朝哪个方向自转的呢?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让学生观看录像片断(树向后快速移动)进行联想,并分析、判断是怎么运动的?观看录像片断(树向前移动)(房子向右转动),并判断实际运动情况。(2)小结并揭示相对运动的概念。(3)巩固概念:让一学生在原地转动,让他说说在转的时候看到同学们是朝什么方向转动的,而实际上他们转了没有?(4)反馈:了解学生对相对运动掌握的怎么样?如果想看

4、到一个球从我们的前面出现,又消失在我们的身后,而球却不动,应该怎样做?如果要让一个没有运动的球,看起来是从我们的左边向右边运动,并且循环下去,应该怎样做?(学生在转的同时请下面的同学判断一下,在做的这个同学他转对了没有)二、 探究地球的运动状况 通过刚才的几个活动我们现在在回过头来看看原先的这个问题,看看是否对你有帮助。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讨论: 在地球上,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 (2)实验: 两个纸袋上面分别写东、西两字。在课件上出示太阳。把自己当

5、作地球,左、右手套上写着“东” “西”两字的纸袋。把黑板上画的太阳当作太阳,试试,我们要怎样转动,才能看见太阳开始在自己的“东”边升起,然后到“西”边消失,而且不断循环。 向大家汇报小组的实验结果:“地球”怎样转动,我们才能看见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4判断。()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照在地球仪上,当北京中午12点时,巴黎究竟是清晨还是黄昏? ()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当巴黎是正午 12点时,北京是清晨还是黄昏?最后一次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一、猜测与质疑科学求证,别人说的能证明什么?1教师引导(打开手电照射着地球仪):如果把这当作是太阳,这样照射着这个“地球”,你能发现什么?哪些地方可能是中午

6、?处于地球上的明暗交界的地方是什么时候?根据是什么?2学生思考、猜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想知道这些地方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首先要知道什么?3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地球到底是朝什么方向转动的?是怎么知道的?4师导语:对于同学说的这个结论,你们同意吗?我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能光听别人说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吗?那要想知道是不是这样该怎么办?二、体验与思考科学求证,一个证据够吗?1师导语:那我们能不能寻找到更为有力的证据呢?看来我们真的是遇上难题了,既然一下子想不出来,那不如咱们先放松一下,老师带大家到外面去逛一下,好吗?2师播放课件(录像1:从镜头中看到学校旁边的公路旁花坛中的树木向后退

7、的录像画面。/录像2:看到树逐渐远去。/录像3:看到房屋从右向左转。)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现象直观形象地理解相对运动。3学生观看录像后交流: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而事实上是怎么回事?我们又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4引导学生例举: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相类似的现象吗?5师归纳并揭示相对运动的概念6引导参与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相对运动,并要求学生分析道理:如果想看到一个球从我们的前面出现,又消失在我们的身后,而球却不动,应该怎样做?如果要让一个没有运动的球,看起来是从我们的左边出现,消失在我们的右边,并且循环下去,应该怎样做? 7学生联系活动体验再次思考、讨论前面的问题(地球到底是怎么转的

8、?)。师引导:我们明明都知道地球在转动,但是我们人能不能看到地球在转动啊?/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是在转动的,又是怎么转的呢?/我们看到的太阳都是怎么运动的?事实上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太阳从地球的东边跑到西边去了吗?/这说明了什么?根据是什么?8引导学生思考:在科学学习中,一个证据,你们觉得就够了吗?三、实验与探讨怎样的结论,更有价值?1师导语:那我们还能不能找到其他的证据呢?2基于学生面临的难题,教师适时地引出模拟实验的概念及其应用的意义。3讨论、设计实验方案:1) 如果把我们人当作是地球,(师指着挂着的小球)那这个小球可以当作什么?2) (拿出写有“东、西”字的信封套在手上)“

9、太阳”刚出现、刚升起的地方应该是我这个“地球”的什么方向?3) 我这个“地球”怎样转动,才能看见“太阳”从我这个“地球”的东边出现,然后到西边消失,而且不断循环呢?4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教师提示:1.把自己当作地球的同学,要确保让自己看到“太阳”从自己的东边出现,然后消失在自己的西边,而且不断循环。2.小组同学一起观察分析这个“地球”的运动方向。5研讨交流:1) 请有结果的小组来展示一下,究竟我们这个“地球”怎样转动,我们才能看见太阳从东边出现,又从西边消失?2) 从你们小组刚才的模拟实验中,你们得出的结论地球是怎样转动的?3) 现在我们对于前面下的这个结论,心里是不是又多了一份肯定?4) 如

10、果要想使这个结论更加的有说服力,你觉得还应该怎么办?为什么?5) 到现在,请大家回顾刚才的学习,你除了得到这一结论外,你还有什么其他收获?四、反思与拓展科学结论,是终点还是起点?1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地球仪的转动规律:1) 谁演示一下,这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自西向东转该怎么转?你怎么知道是这样子转的呢?2) 同样,我们下这个结论,现在只找到这样一个证据,你满足了吗?3) 那如果有时间,我们还能继续找出其他证据吗?4) 根据我们目前的证据,我们比较确切知道地球仪应该是怎么转的啊?2引导学生回答:1) 现在,再请大家来看看,你现在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了。(课件出示原先的地球明暗交界的图片)这些地方到底是清

11、晨还是黄昏?2) 再来个难点的考考你们,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解决了。(课件出示: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照在地球仪上,当北京中午12点时,巴黎究竟是清晨还是黄昏?2.用同样的方法,当巴黎是正午12点时,北京是清晨还是黄昏?)二、思考分析:1战术性的重视:“为结论”第一次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研究问题;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初步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引导学生用模拟实验,探究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其中,教学重点是第三部分,而难点是相对运动的概念。而在难点突破的设计上,教材从易到难展开安排了几个活动以帮助学生建立这个概念。先是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

12、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接着是几个体验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相对运动。最后利用模拟实验来验证、来说明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的结论。这样的设计,所有的活动、研究都是为了得出最后的结论。由于目标十分明确,所以,活动层次清晰、条理清楚,能较好地完成设定的目标。而事实上,当学生们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初步认知“相对运动”概念之后,就完全有能力推理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的。如此再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也只不过是一次验证活动,甚至有为了模拟实验而模拟实验“形式主义”嫌疑。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丢掉了模拟实验在此出现的更具价值的教学内涵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可以

13、看出,我们的老师总还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一个科学结论。甚至为了学生能尽快获得结论,老师则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老师所想一面引导。而没有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仅为了寻求某一个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探究的能力,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尊重事实的态度。2战略性的忽视:“不唯结论”基于上述思考,在多次研讨、反思之后形成的最后一次教学设计在教学上作了另一种努力和探索,较好地从“为结论”而教往“不唯结论”的路子上进行了一大步。首先,在教学思路的宏观架构上尝试了一次大胆的开拓:在整体教学机制上把难点放在前面,以期相对运动的概念一突破,后面的内容就能迎刃而解。而把重点放在了“得出知识性结论”之后的

14、“寻找更多的证据”上。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堂课中,我们在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上,在更多的细节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努力体现出科学课更具价值的教学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上:环节一:猜测与质疑由同学或他人看书所得出关于地球的自转方向的结论,似乎也是很合乎常理的事。然而,教师略显突兀地介入,以“光听别人说的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吗”的细微变化,确又发人于深思。正如标题中所提及的,“科学求证,别人说的能说明什么”,是得出结论?还是仅仅是触发猜想和验证的一根引线?这里关乎知识的习得,更关乎方法的生成,关乎学生对于如何从事科学思考的思考。环节二:体验与思考“科学求证,一个证据够吗”的探讨,是

15、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反叛性的尝试和表达。曾经在太多的课堂里,我们目睹这样的情形: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做实验等手段一得到某个结果,教师就引导学生匆匆过场,心满意足地下了结论。这样似乎也有观察、也有比较、也有提炼。然而,我们却很少琢磨:观察也好、提炼也罢,它究竟该建立在怎样的基石之上?换言之,在“简单”和“丰富”之间,谁才是“科学求证”时应该遵循的规则。“科学求证”不应只追求简约,证据的多样化恰恰是结论准确和完整的前提。如果没有老师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学生如何才能有此深度体验?无此体验,我们如何能说,学生已经历过程,并已感悟思想与方法?环节三:实验与探讨 关于“怎样的结论更有价值”的思考,也是我们进行的一种希望具有意义、具有价值的探索。虽然本课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来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但我们认识这只是我们教学的一个触点,“查阅资料”、“科学推理”、“模拟实验”等,都是在这一触点中诞生的一个个新的生长点。统整到一起时,作为科学求证的“地球自转方向的知识”被弱化了,而“科学求证”本身、“证据越多结论就越接近事实”的科学思想等却一一获得凸显,成为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更高的科学课堂追求。环节四:反思与拓展 “科学结论,是终点还是起点”,同样是一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