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湘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章末综合测评.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79199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湘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章末综合测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版)湘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章末综合测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版)湘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章末综合测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版)湘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章末综合测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版)湘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章末综合测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版)湘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章末综合测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湘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章末综合测评.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综合测评(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为某城区变化示意图。城区由图a向图b方向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B河流C气候 D地形哥本哈根为丹麦首都,位于丹麦东部的西兰岛上。现今的大哥本哈根拥有全国560万人中的180万人口,面积约2 800平方千米。该城市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如下图所示),该规划为哥本哈根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影响至今。据此读图,完成23题。 2影响该城市规划中“手指”向主城区以外延伸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交通C市场 D河流3经过半个多世纪,该城市一直在按“手指”规划发展并不断完善。此规

2、划对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突出表现在()A避免地表硬化,减少城市内涝B减缓热岛效应,提高空气湿度C便于对外联系,扩大对外贸易D合理利用土地,交通通达度高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4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河流 B气候C文化 D公路5甲、乙、丙为城市主要功能区。丙功能区的主要布局特点是()A靠近山地,环境优美B位于城市郊区,地价较低C靠近河流下游,水源优质D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位于北京市周边的河北省保定市等多个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此完成67题。6与北京市相比,保定市()城市规模小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大A

3、 BC D7京津冀一体化可以()消除环境污染扩大首都规模加强地域联系共用基础设施A BC D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及图中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完成89题。8图中城市()A共有三级城市等级体系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广C二级城市数目比三级城市数目少D乙、丙都是甲城的卫星城,服务功能相同9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值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Aab BbcCbd读伦敦大本钟及北京故宫景观图,完成1011题。10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历史C文化 D经济11故宫虽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但这儿并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经济 B政治C历史 D环境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

4、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12当线变成线时,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A一环路 B二环路C三环路 D环城路13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附近迁移,主要原因是()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市中心交通拥堵A BC D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415题。14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A甲区B乙区C丙区D丁区15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B乙区土地价格高,

5、以仓储和绿地为主C丙区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下图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16在图中,区(CBD)()A是城市的生产中心B常住居民最多C内部分区明显D环境质量最差17是以住宅用地为主的卫星城。造成它们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A与市中心的距离 B自然环境条件C基础服务设施 D交通通达度读某城市道路和商业中心分布略图,回答1820题。18该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应位于图中()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19若该城市要建一个专业性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则该市场的最佳位置是()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20该城市的重化工业应该布局在城市的(

6、)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读聚落演变示意图,回答2123题。21聚落从阶段演变到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A部分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B人口向乡村迁移C城市规模缩小D工厂分散分布22聚落从阶段演变到阶段,带来的问题最不可能出现的是()A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B城市中心区地价较高C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D城市中心区出现大量的贫民窟23关于图中聚落的演变过程,正确的说法是()A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的连续发展过程B前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城市化水平一直在下降D前期城市人口比重下降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近几年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下表是1978年以来我国GDP、城镇化率和城镇投资率情况统

7、计表。据此回答2425题。年份1978年1998年2008年2012年2013年GDP(亿元)3 65084 884316 752534 123588 019城镇化率(%)17.9233.3546.9952.5753.73城镇投资率(%)425.430.1536.4640.1724.由表格内容可知()A我国的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并不断促进GDP的增长B我国的城镇化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必然造成环境的急剧恶化D我国应积极推进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职能多样化25与城市的繁华形成对比的是,在很多地区“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却日益加剧。为发展农村

8、经济,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加强户籍管理,控制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B将农村土地大规模开发成工业区,吸引农民返乡工作C由政府负责照管留守老人和孩子D开发新型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二、综合题(共50分)26下图是T1T3三个阶段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1)说出T2和T3阶段商业用地的分布特点。(4分)(2)据图总结T2到T3阶段工业用地变化趋势并说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3)T3阶段住宅区出现了明显分化,分析判断甲住宅区的类型和形成原因。(5分)27下图是某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2分)(1)市政府计划将传统工业区A的工业外迁,在此建立大型文化

9、广场和娱乐休闲之地,此举是否合理?为什么?(5分)(2)该城市的规划是住宅区向东部发展,工业区向西部发展,是否科学?为什么?(3分)(3)拟在B、C两地中规划一处商业用地,你认为选择在何地?为什么?(4分)28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2分)材料一城市岛国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该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居住问题。如今新加坡的金融服务辐射六大洲,成了全世界的旅游热点,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材料二下图为新加坡城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示意图。(1)新加坡城的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_(方位)。图中公共住房沿_分布。(4分)(2)新加坡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得益于_、_条

10、件。(4分)(3)新加坡城市化水平高,但淡水资源严重缺乏。请你针对其缺水情况从开源角度提出两点合理建议。(4分)29读下图,回答问题。(13分)我国近几年城市化率变化图(1)图中城市化率是指_,它是衡量_的标志。(2分)(2)回答我国近年来城市化率呈现的趋势,说出其根本原因。(4分)(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4分)对生物:_;对气温:_;对降水:_;对地下水:_。(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1

11、2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2345678910ABDABBDBCC11121314151617181920CCBBCCAABD2122232425ADAAD二、 非选择题26.(1)T2阶段商业用地位于城市几何中心;T3阶段多个新的商业用地出现在交通干线交会处。(2)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和降低生产成本。(3)甲处应为高级住宅区。形成原因:位于城市外缘,地势较高,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环境优美且交通便利。27.(1)合理。该工业区位于住宅区中间,对环境污染严重,应该外迁。居民区基本上呈半环状围绕A地,在此建文化娱乐场地,能最大限度方便所有居民的

12、文化生活。(2)科学。西部邻近铁路和主要公路干道,运输方便。东部远离工业区,环境质量好。(3)选择在C地。C地离另外两个商业区的距离大致相同,B地与南侧商业区距离太近;C地交通条件好。28.(1)南部快速交通线 (2)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经济发达(任答其中两点即可)(3)从邻国调水;海水淡化;循环用水。(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29.(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2)加速增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城市多酸雨)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4)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