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791590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耳道炎及外耳道真菌病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真菌感染则称外耳道 真菌病。病因及危险因素 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为耳鼻咽喉科门诊常 见病。此病常因外耳道皮肤受外伤,水或分泌物的浸渍,使外耳 道皮肤角质层软化,丧失防护能力,细菌得以侵入。如用不洁物 挖耳、污水入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的浸渍、滥用滴耳药 物等也是致病因素。变态反应体质患者,易使病程迁延,致呈慢 性。常见致病菌为白色链球菌、金黄色链球菌及变形杆菌等。真 菌感染则称外耳道真菌病;其致病真菌以烟色曲霉菌、黑色曲霉 菌、白色念珠菌、酵母样霉菌为多见。症状表现 急性外耳道炎患者觉耳部刺痒、灼热感,在颞下颌关

2、节运动财感 到耳内疼痛。起初分泌物为稀薄的浆液性分泌物,后渐变粘税。 常因外耳道软组织肿胀及分泌物堵塞而影响听力。慢性者常诉有 局部刺激感,分泌物很少。但是,在受到激惹后,急性炎症症状 又可重现。真菌性者常感耳内剧痒,侵及鼓膜则可出现耳鸣及听 力障碍,外耳道内有潮湿感。如有细菌混合感染,则可出现耳痛、 耳流脓症状。检查见急性者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呈弥慢性充血肿胀,有多量浆液 性或脓性分泌物,耳甲腔、耳屏及耳垂甚至耳廓周围皮肤皆可因 分泌物刺激而出现潮红、上皮剥既及渗液的皮肤炎症表现。分泌 物凝固后,呈黄色痂状。慢性者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有上皮脱 屑现象。真菌性者外耳道有青烟色、黑色或黄白色霉苔,可

3、见菌 丝,与皮肤接触处呈痂状。将其除掉后,可见外耳道皮肤有充血、 糜烂现象。有细菌混合感染时,充血肿胀加重。取外耳道内之痂 状分泌物加 10%氢氧化钠或硫化钠的酒精溶液使之溶解。涂片在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丝及圆形或椭图形孢子,即可诊断。但在 有混合感染的分泌物中;往往不能发现真菌。治疗方法1. 戒除挖耳恶习,防止污水入耳,积极治愈中耳炎,勿滥用滴耳 药液。2. 对急性外耳道炎,局部应以清洁、收敛、干燥的治疗原则处理。 可用2%龙胆紫溶液、5%10%硝酸银溶液涂布。亦可用 5%8%醋酸 铝溶液纱条塞入耳内,并每日滴醋酸铝溶液于纱条上,以维持湿 敷作用,4h更换纱条一次。慢性者有上皮脱屑时;局部

4、可用2.5% 氨基汞软膏;10%鱼石脂甘油纱条塞入外耳内;或用 5%10%硝酸 银溶液涂布,每日一次。上皮任其自然脱落,不要强行撕扯,以 免促使急性发作。对急性者可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控制 感染。如疑有局部过敏状态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或抗过 敏药物;以增加治疗效果。3. 真菌者将外耳道及鼓膜上定霉苔清拭净后,在外耳道内涂以 70%酒精,待干后涂以磺胺及硼酸粉。但是,此法对白色念珠菌 效果较差。每克含 10 万 U 制霉菌素粉剂用于局部撒布,对白色 念珠菌效果较好。对渗液较多者,可将2g龙胆紫溶于100ml95% 酒精中,局部涂布。其他常用药物有 1%2%麝香草酚酒精或甘油、 1%03%水杨酸酒精等制剂滴耳,每日3 次4 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