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785171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论历史学的客观性专业:历史学 姓名:孙逸凡 指导老师:靳艳摘 要 历史学客观性一直是近代西方史学理论界讨论的重点。历史学虽然由于自身缘故拥有不可摆脱的主观因素,但这恰恰正是历史学这门教化性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的客观性,使其不能与自然学科的客观性作简单类比,而是要通过对史料的校勘考证,以及对历史解释中的价值评价进行讨论规范后达到的一种历史学自己的客观性。关键词 怀疑论,客观性,主观成分国内外对于历史学客观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历史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者中,一方认为历史学应该像自然科学那样处理,一方则认为历史学有着不可磨灭的主观性,应该偏向人文科学。现代自由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沃尔什在历史哲学导论认为在一

2、定程度上历史解释在最后实质上是属于一种价值评价的内容,但是其客观性又不容否认,因此提出配景理论,提出一种相对的客观性。但是前人的研究似乎缺少对历史认识论的一种哲学上的综合分析。而本文则从这样的哲学分析入手,承认历史学的主观性,而关注专业历史学家在实践中的具体的去主观性的过程,以此来论证历史学的客观性。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得到极大发展,整个社会以科学为动力在生产及文化上取得进步。随之而来的其在思想界的反映便是掀起了一股唯理性,唯科学的思潮。什么学科只要是有违理性的,便是不科学的,便不能得到承认的。历史学作为自古便有的用以记载并解释人类过去的学科,同样受到了来自科学理性的检验,即历史学能不能拥有客观性

3、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质问,很多历史学家持有这样的观点-历史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客观实在,而历史学的任务在于忠实的记录,并解释它,一部历史学作品,判定其是否具有客观性,只需要看其符不符合事实。假如符合,他就是客观的;如不符合,我们就不应该承认他。这种理论即所谓符合论,认为历史学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只要历史学符合客观事实,那么这样的历史学便是客观的。这样解释似乎合理,但却要面对怀疑论者的挑战。历史怀疑论者认为,既然历史学是关于过去的学科,而过去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重演的,那么符合论中历史学所要符合的是怎样的历史?历史学所用史料,多是前人遗留的文字资料,其间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而考古发掘的文物亦需要历史

4、学家进行解释,这过程中无处不渗透着主观因素。而用主观的东西去证明客观性这本身便是不科学。自然科学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到完全一样的实验结果,并且能不断重演这样的实验,用以证明其客观性。而历史学总是有主观因素在内,因此达不到那样的一种绝对客观。一 史学怀疑论的哲学分析与思考 历史学到底是否具有客观性呢?这里先让我们对怀疑论者的观点进行一个简单的逻辑论证。怀疑论者用以怀疑历史学客观性的基础在于历史过程不能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反复重演,而历史学的一切资料又都是带有主观性的,因此绝对的客观在理论上是不能达到的。但是反过来推导一下,历史学本身就是关于过去的学科,而历史怀疑论者在这门学科中试图要求一种绝

5、对的客观,这事实上便是要求历史的重演。这样,怀疑论者就陷入一个逻辑上的悖论。 再从哲学上分析,历史怀疑论其实便是一种唯物和唯实论的混合体。“这种混合是通过一种否定一切非物质性客体的实在性的倾向来表现它的,结果便使得这类客体被置于一种完全精神性或语言性的状态”克里斯洛伦兹。历史只是与历史真实:为“内在实在论”辩护A陈启能。书写历史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86-87即因为这种“非实在性”,言语指向或对应于这类客体便缺乏可能,因此它们既不能是正确的,也不能是错误的。对于带有主观性史料的否认更是对粗糙的经验主义的继承。就像和一个混合体表明“不能直接面对便不是真实”的一样,粗糙的经验主义想

6、要表达的便是“不能直接观察就不能被认识”的观点。这两个混合体所要表达的观点,早就被认识论和哲学的发展所遗弃,因此在科学上并不能站住脚。 二 带有主观性的历史学的客观存在意义 在上述哲学思考的同时,笔者想对历史学的客观实在性做一肤浅的探讨。依据上文的结论,我们已经得出:历史学从理论上来说是摆脱不了主观因素的,虽然唯实论和粗糙的经验主义在认识论中早已经被抛弃,但它们在历史哲学中依然有顽强的内在效力。因此我们在探讨历史学客观性问题时,不可避免的要去为历史学存在的意义辩护。 在这里,加登纳在历史解释的性质一书中的言论或许可以为我们简述历史学存在的意义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观点“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完全是受到从

7、以往经验中得到的关于一般规律知识的支配,而我们在行动中只是在“应用”它们,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假如认为人们自信地沿着马路行走,是由于相信人行道是一直都经得住他们行走,所以现在也会继续经得住他们。那我们不感到吃惊才怪呢”加登纳。历史解释的性质(江怡译)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23-24这样的例子或许会让我们对历史学的存在进行源头上的反思。撇开历史学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不谈,历史学从人类诞生,人类文明产生始初便一直存在着。希罗多德并没有因为当时古希腊对历史学普遍持否定态度而放弃写希波战争史;修昔底德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时候亦没有因为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而停笔。不管有关史学本体论源头的争吵如何,历史

8、学本身便是存在着的,并一直发展着的。在这里我们强调历史学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并不是先验的,没有出处的。“我们将把源动力建立在这一心理学的观察之上:在文明状态中,人类为了他们自身目前活动的缘故,感到需要形成某种对过去的图像;他们对过去感到惊奇并想要重建它,因为他们希望找到在那里所反映出来的他们自己的热望和兴趣。既然他们读史是被他们的观点所决定的,这种需要在某种尺度上就总会得到满足的”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110-111这里沃尔什提到了历史学的实践兴趣,即人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总是想要建立一种与过去与当年的史学联系,通过这条联系,人类的现实思想与

9、行动不会显得空洞与盲目,“于是就不必怀疑,为什么每一个世代都发现有必要重新去写它的历史了”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110-111在这里引用沃尔什的论断的意义在于抛出一种对历史存在意义有启发性的思想,而不是一种过分强调实证的相对主义论调。 在上文,一方面我们承认历史学具有不可磨灭的主观性存在,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反对形而上学的唯实论与粗糙的经验主义。那么,面对历史解释中必然的主观性,我们应当怎样去面对?19世纪以来,以克罗齐,柯林武德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主张一种脱离纯粹客观的历史学。认为历史学在实际上涉及到的是价值判断的问题,历史著作也纯粹是

10、按照历史学家思想以及实践兴趣来编写的,是一种心灵的创作。因为历史学并不是科学,也不需要变成科学。历史学中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人文学科的东西,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对于批判的历史学而言,所存在的事实乃是种种事件和被记录下来的实践。它们是被记录下来,而那就是说,尽管它们是心灵的作品,然而这时它们却无论如何都不是单纯的感受。一般地说也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的意识的私人内容,而是被确定了的并且是公开发表了的,是永恒的而且是一切人的心灵都可以就接受的,不是这样它们就不能成其为历史”布莱德雷。批判史学的前提假设(何兆武,张丽艳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20过分强调主观性,实质上就是在否认历史学

11、存在的合理性,是一种面对历史学中不可磨灭的主观性束手无策转而妥协的做法,是学术软弱的表现,必须坚决抛弃。三 历史学客观性在实践中的困难及其应对 (一)关于史料的客观性的处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职业历史学家中,对于史料的主观性是如何处理的,或许能从中得到启发,进而找到通往史料客观性的途径。史料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但是职业历史学家处理史料的态度确实偏向客观的。在历史文献中,因简册的缺脱,破损或传抄者的不慎或有意修改,造成史料缺失的例子十分之多,而史料的真实可靠史事的正确无误是职业历史学家治史的前提。因此,去除史料主观性,保证史料真实可靠性成为史学研究的必须过程。由此发展形成一套固定的方法(对于史料考

12、证方面,中国史学走在世界前面,所以在以中国史学界的方法为例)先校勘,训诂,辨伪,区分不同的版本,校正文字的错误,其后再用理证,书证,物证等方法对史料的事实进行考证。经过此程序后得出的史料基本能保证叙述史实方面的可信性。即一种相对的客观性。(二)史学观点的不一致性及其对历史学客观性的作用 再来看有关史学观点不一致这个方面。在这方面沃尔什的一段言论精辟地阐述了在怀疑论者看来十分难以理解的现象。“当一个局外人观看历史学的时候,最打动他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发现对于同一个题目有着各种各样分歧的说法。不仅真的是每一代人都发现有必要重写前人已经写过的各种历史;而且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对同样的一组时事件得

13、出互不相同的,而且显然是互不相容的各种说法,其中每一种都有自称是给出了如果不是全盘真相的话至少也是目前所得到的尽可能之多的真相”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97-98笔者以为这一现象,正是历史学客观实在性的折射或反映。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史学观点不一致性的原因,而后才能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史学观点的不一致性大致有四点:其一,历史学家个人经历不同。历史学家是属于社会的个人,而由于社会多样性的原因,其成长经历以及个人际遇又各不相同。因此在阐述相同问题上的态度和思路便会不同。例如一个出生贫寒的历史学家在解释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可能更多倾向于工人农民这样的穷苦

14、阶级;而一个从小受到很好上层教育的历史学家可能就会更多关注上层政策的变化。其二,宗教信仰不同。这个原因在宗教盛行的地区尤为重要,作者信仰不容,则观点亦会不同。对于十字军东征的价值判断,基督教历史学家与伊斯兰家历史学家就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其三,理论选择的不同。历史学家的史学思维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总要受前人的影响,而其选择相信的理论不同则历史学观点也不会不同。在历史学价值评价方面,相对主义者与实证主义者就是互相对抗的。其四,从属的利益集团不同。历史学家总是属于某个社会集团的,因此就是在同一历史问题上,看法和观点总会带有自身集团利益的色彩。如上世纪德国著名的“Historikerstreit”

15、克里斯洛伦兹。历史只是与历史真实:为“内在实在论”辩护A陈启能。书写历史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82-83论战。诺尔蒂就因为用整个欧洲视界取代民族视角为纳粹辩护遭到了犹太历史学家的攻击。 从以上对于历史学观点不一致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所谈到的历史学即“历史学II”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1996,(2):36-43何兆武在他论文中提出两种历史的概念历史学I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历史学II指对历史学I的理解或诠释。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历史学家使用已知史料对“历史学I”进行解释的过程,而其中产生的观点不一致性问题,实际上就是价值评价问题。所谓认知有真假而价值

16、评价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历史学观点不一致问题就是价值判断的不一致问题。从另一个方面看,对于像自然科学这样实践取向的知识系统来说,认识的不一致性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无所适从。因此,认识的一致性对于实践指向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除了实践指向的学科外,人类的思索认识的动机亦可以是如迦达默尔接着亚里士多德所说那样,是教化性的。“教化没有自身之外的目的人类教化的一般本质就是是自身成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3-14正如引文所说的,历史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教化的存在,有着获得对人类自身发展过程理解的内容。因此,实践性并非历史学的首要目的,而以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要求历史学这样一门有关教化的学科,要求去处其自身理论的丰富多彩,变成如物理学科的单调一致,实质上是一种唯自然科学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