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772062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书的句读与标点内容:一、什么是句读二、句读的重要性三、古书标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古书标点致误原因五、提高古文断句能力的“捷径”一、句读1、定义:句读就是断句,主要是古书的断句。2、句读的要求(1) 小学: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2)太学生:五代会要载:“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以所业本经句读抄 写出,仔细看读。”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3、句读的发展(1)汉代A、标点符号意义 O标于简端,相当于今本“记字章句号题目号重文号AV删略号是相当于句读;一是识记某章句; 三是平.列重文名.讦的间隔七B 、汉代与句读有关的字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2、”【即“主”的古字 Z说文:“乙钩识也。”调整字的顺序。 点 说文:“点,小黑也。”字写错了涂黑。(2)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 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宋代则标“句、读”二字。如:礼记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自明诚读谓之教句 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诚矣句(3)刻书加句读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 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4)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渐趋完善。4、句读和标点的区别(1)区别 句读符号简单,不够完备;标点符号体系完备。 句读只表示句中、

3、句末的停顿,起断句的作用;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还可以表示各种 语气和句子中种种复杂的关系等。(2)联系 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的标点古文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句读正确不能保证标点正确无误(还要考 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语气等),但句读错误,标点肯定错。5、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简略 口语与书面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及流传方式有关口头流传成书;口耳相传成书。(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对称性多虚词节奏鲜明押韵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二、为什么要重视句读(重要性)I、不能句读就读不懂古书 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扬雄法言问神)A. 宋袁文饔yong牖闲

4、评:“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云:“子云叹其子童蒙而早亡,故曰“乌乎,即呜乎。”B. 后汉郑固碑:先是,君大男孟子有杨乌之才,善性形于岐嶷【嶷,ni幼小聪慧。岐嶷,形容幼年聪慧】,囗囗見于垂髫,年七岁而夭,大君夫人所共哀也,故 建防共坟,配食斯坛,以慰考妣之心。C. 汉代苏顺叹怀赋:“悲終風之陨箨【终风,大风、暴风。箨tu&草名。竹皮】,条 枝梢以摧伤。桂敷榮而方盛,遭暮冬之隆霜。华霏霏之将实,中夭零而消亡。童乌口其明哲, 悲何寿之不将。嗟刘生之若兹,奄弥留而永丧。”【條,治理。敷榮,开花。濬,深。濬G Un哲,深邃的智慧。一说明智。将,长久。】【苏顺,东汉京兆霸陵(今陕西西

5、安东北)人,字孝山。初好养生之术,隐居学道。晚年出 仕,拜郎中,卒于官。以才学见称于世。所著作品凡十六篇,今仅存叹怀赋等数篇。 】D、宋王楙mao即茂野客丛书童乌已已:童乌,旧说谓扬子云之子小名。有 一老先生读法言,谓“吾家之童”为一句,乌连乎字作“呜呼”字读,谓叹声也,似 亦理长。仆观后汉郑固碑曰“大男有扬乌之才,年七岁而夭。”苏顺赋“童乌何寿之 不将。”是时去子云未远,所举想不谬。于是知童乌为子云之子小名。E、苏轼戏作朝云诗: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F、(清)张澍shu蜀典卷二云:“文士传汉桓辚答客诗曰:伊彼杨乌,命世称 贤。 客示桓辚诗亦云:杨乌九龄 。G、杨树达:御览三百八十五

6、引刘向别录云:“杨信,字子乌,雄第二子。”乌为雄 子之字,袁读非也。(古书句读释例不当读而误读)按:古人弱冠之后方有字,杨信早夭,不当有字。乌当为其小名。更正: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2误读 会 误解韩非子: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说文说夔“如龙一足”。国语鲁语韦昭注:“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人面猴身,能言。”【山缫sa。,山中 精怪。又称山魈xido。晋 葛洪抱朴子登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 夜喜犯人,名曰魈。”】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中有

7、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 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汉书. 高祖本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旧标点本)“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中华书局标点本)古谚说:“学识何如观点书。”3误读 会 误校(1)误读(dou )致误改例王念孙读书杂志误读而改误校例:会汉将栾布、平阳侯等兵至齐,击破三国兵,解围。已后闻齐初与三国有谋,将欲移 兵伐齐。(汉书)背景:汉文帝十六年时,文帝刘恒把齐悼惠王(刘肥,刘邦的庶长子。与文帝为兄弟)的几个 儿子分封在齐地为王。这样,齐国终被分成了七个

8、诸侯国。等文帝去世,汉景帝刘启即位后 发生了“七王之乱”。立十一年,孝景三年,吴(王濞)楚(王戊)反,胶东、胶西、菑川、济南王皆发兵应 吴楚。欲与齐(犹言结齐),齐孝王狐疑,城守不听,三国兵共围齐(胶西、菑川、济南三王国), 齐王使路中大夫告于天子(路中大夫:姓路名卬)。天子复令路中大夫还报,告齐王坚守,汉. 兵今破吴楚矣。路中大夫至,三国兵围临菑数重,无从入。三国将与路中大夫盟曰:“若反 言汉已破矣,齐趣(促)下三国,不且见屠。”路中大夫既许,至城下,望见齐王,曰:“汉 已发兵百万,使太尉亚夫击破吴楚,方引兵救齐,齐必坚守无下!”三国将诛路中大夫。齐初围急,阴与三国通谋,约未定,会路中大夫从

9、汉来,其大臣乃复劝王无下三国。会 汉将栾布、平阳侯(索隐按表是简侯曹奇,曹参的孙子)等兵至齐,击破三国兵,解围。已后 闻齐初与三国有谋,将欲移兵伐齐。齐孝王惧,饮药自杀。而胶东、胶西、济南、菑川王皆 伏诛,国除。独济北王在。王念孙曰:“已后闻三字文义不顺,后当为复。二字篆隶皆相似,故复 讹作后。”杨树达曰:“其说非也。此当以解围已为句,谓解围事终了也。断句为:“解围已。后闻齐初与三国有谋,将欲移兵伐齐。(2)误读致误删例史记孟尝君列传:“冯骥乃西说秦王曰:天下之游士凭轼结靷西入秦者,无不欲 强秦而弱齐;凭轼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此雌雄之国也。势不两立为,雄者 得天下矣。”(靷,yYn

10、,引车前行的皮带)王念孙读书杂志云:“为雄下衍一雄”字,为雄二字属下读。杨树达曰:“吴汝纶以为雄”属上读,是也。不必衍雄字。下文云:夫秦齐, 雌雄之国,秦强则齐弱矣。此势不两雄,此文之势不两立为雄”,即彼文势不两雄也,顾说非是。”(3)误读致误补例汉书袁盎传:“且陛下从代来,郎官者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不可用, 置之;可采,未尝不称善。”王念孙:“受其言下当更有一言字。言不可用正与不可采对 文。今本脱一言字。”杨树达曰:“此文当于受字断句。受者,受书疏,非谓受言也,风俗通 卷二引刘向语云,文帝礼言事者,不伤其意,群臣无小大,至即便从容言,上止辇 听之。其言可者,称善;不可者,喜笑而己。此其言

11、二字当下属之证。王氏因 误读而欲增字,非也。”更正:汉书袁盎传:“且陛下从代来,郎官者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 言不可用,置之;可采,未尝不称善。”(4)误读致误乙例汉书杜周传“杜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 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高广才二寸,由 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而邺为“大冠杜子夏”云。王念孙云,“俱以材能称绝句,故字当在京师上,而以故京师衣冠”五 字连读。京师衣冠谓京师士大夫也。”杨树达曰:“称京师”谓见称于京师也。班文简,省去于字耳,原文可通,不当 如王读倒字。”更正: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

12、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4、标点可加深对古书内容的理解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ya o,引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 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郭本) 这种标点好。【培風】犹乘风。 【夭阏】即夭遏。摧折;遏制。三、古书标点中的主要问题点破1、当断不断 岭南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 (资治通鉴1956 年中华书局

13、版,第3745 页) 这是在“细布”后当断而不断,造成不合实际情理的例子。因为岭南地区曾向朝廷进贡 入 筒细布”(因质地精细,卷起而盛入筒中得名)若干端。端是布的量词,每端长达八丈。而 如此标点,则只能使人理解为岭南地区仅仅进贡了八丈长的一端入筒细布。 正确的标点应是:岭南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 (李欣)少举进士,当得官弃去乌巾布裘为道人,遍历湖湘间。(春渚纪闻,中华 书局1983年版,第75 页)这也是当断而未断。 正确的标点应是:(李欣)少举进士,当得官,弃去,乌巾布裘为道人,遍历湖湘间。2、不当断而断 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击胡陵、方与。(汉书曹参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这是不

14、当在“从”后断而断,造成理解与实情相左。按该标点,击胡陵、方与的主帅就成了 曹参。其实,据汉书高祖纪“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与”及其他资料,攻胡陵、 方与两地的是刘邦,曹参只是“从击”。正确的标点应是: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击胡陵、方与。 始皇曰:“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东坡志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 161 页) 这也是不当在“战”后断而断,妨碍对秦始皇“因天下为战事不休所苦,当实行郡县”思想 的理解。正确的标点:始皇曰:“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3、当归上句而误判属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古文观止桃 花源记,文

15、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所闻”当归上句而误判属下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4、当属下句而误判归上句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明 高启涌幢小品书博鸡者事,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2页) 这是“徒”字当属下句而误判归上句,使副词讹为名词。 当为: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彼豪民 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凌,侵陵,欺 侮。贫孱,贫穷懦弱。】 盖新春以来,无风不南,无日不晴,梅柳桃李,旧腊已如锦绣。昨风转北,天即阴晦,寒 气逼人,如北方之冬室中,非火不足以御寒。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