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小石潭记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765476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 小石潭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十六 小石潭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十六 小石潭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十六 小石潭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十六 小石潭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六 小石潭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 小石潭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主备人:方孝奎 辅备人:卢德明、余艳珍一、单元教学目标:1.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话。2. 欣赏散文优美的语言,体味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培养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3. 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4. 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当地的景物。二、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专题是“江山多娇”。有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苏轼夜游的“承 天寺”、宝岛台湾的阿里山、南国边陲的西双版纳、享誉世界的水城威尼斯。我 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领略那一山一林、一潭一溪秀丽景色,陶醉在优美、隽永的 语言里,感受作者的真切情感。三、单元课时安排:共 14 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

2、 课时小石潭记2 课时记承天寺夜游1 课时阿里山纪行2 课时美丽的西双版纳2 课时蓝蓝的威尼斯1 课时诵读欣赏1 课时写作3 课时口语交际1 课时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 课时十六、小石潭记主备人:方孝奎 辅备人:卢德明、余艳珍一、教学目标1、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二、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2、难点: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检测拓展

3、五、课时安排可用 2 课时完成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 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 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 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 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 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 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4、,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1)古今异义。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以 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 清

5、)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 翻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佩环。()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天涯若比邻。()课堂练习1读,背。2、翻译课文。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教学过程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

6、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2 赏读课文。(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 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 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 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 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 动, chu 而远逝,往来翕

7、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 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3)文中的“动”与“静”点拨:游鱼的“怡然不动”及“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 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 小溪。(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 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 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

8、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 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 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 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 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 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 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

9、的不满。(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 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 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文中的写景短句。反馈延伸1、精读课文,巩固。(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2、拓展延伸1课后习题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板书设计小石潭记发现小潭:隔、闻

10、、伐、取、见 潭中景物:潭水 清澈 侧面描写 游鱼 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形象描写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凄清记录同游者寓情于景教学反思十七、记承天寺夜游主备人:方孝奎 辅备人:卢德明、余艳珍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2、疏通文意,汇总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借景抒情的方法。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借景抒情的方法。2、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检测拓展五、课时安排可用1 课时完成六、教

11、学步骤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导入: 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名句导入。二、作者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才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王安石;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书画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米芾。三、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四、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i)寝(qin)藻(za

12、o)荇(xing)五、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重点词语(投影)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六、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合作探究七、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 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13、 皎洁、澄清、 透明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反馈延伸1 、面对此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之后壮志难酬 的悲凉,具有自我排遣的乐观旷达。2、写出有关“月亮”的诗句。3、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 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写景:月色如水 清(澈) 竹柏

14、藻、荇(透)明 抒情:1、贬官的悲凉、落寞2 、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3 、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慨叹教学反思十八、阿里山纪行 主备人:方孝奎 辅备人:卢德明、余艳珍一、教学目标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二、重点难点1、重点: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2、难点: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延伸五、课时安排 可用1 课时完成六、教学步骤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导入:1、多媒体播放歌曲高山青,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教 师在歌曲即

15、将结束时,富有感情地说:台湾这首优美的歌曲高山青:高山青, 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 进祖国的秀丽山川阿里山。(同时板书:阿里山纪行)2、阿里山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隔同富溪与玉山主峰相 望,现在新中横公路已将阿里山与玉山风景区串连起来。日出、云海、晚霞、森 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而邹族原住民人文资源给阿里山更增添了许多 奇趣。吴功正(1943. 10),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当代作 家、文艺评论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学科领域:美学、文学。主要研究方向: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1997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