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教学-研究-王晓龙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761145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2教学-研究-王晓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1-2教学-研究-王晓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1-2教学-研究-王晓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1-2教学-研究-王晓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1-2教学-研究-王晓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教学-研究-王晓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教学-研究-王晓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高效教学基本模式研究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王晓龙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的形势下,正确的教学理念怎样才能转变为普遍的教学行为呢?途径可能有多种,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帮助教师构建行之有效的语文高效教学基本模式的问题。一、语文课改需要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大量实践证明,要将正确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普遍的教学行为,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全面、准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重建语文教学常规,让所有教师都能遵循“科学又好学”的“常法”,上好每一节“高效又轻负的语文常态课.教学虽无绝对的“定法,但面向所有学校和广大语文教师,我

2、们有义务提出一套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的科学、高效且易于推广的“常法”,即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常态常法导学模式。诚然,凡能充分体现高超教学艺术的一节“好课”,一定是在所有好课的历史“空白”处涂抹出了更加“非凡的靓色。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常态”课进行常法总结,并归纳成常态常法导学模式,供大家参考和分享。首先,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常态常法导学模式是一直存在的,课改前和课改后都备受推崇的斯霞、霍懋征、李吉林等语文教育家的一些名课就是证明。其次,符合课改理念的常态常法导学模式是教师普遍急需的。从教学需求的角度看,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正是由于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符合现代教学思想,也符

3、合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等,才得以广泛应用。大量事实也证明谁能够正确运用它,谁即可取得显著的教学效益。第三,从许多优秀教师总结的教学经验来看,他们的那些可以娴熟运用的“常法”给这些教师他们带来了很高的教学声誉,但是那些“常法”之间在本质上的差异并不大。第四,对那些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的教育家来说,他们大都有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归纳总结的教学常法。例如:孔子的常法可以概括为: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 夸美纽斯的常法概括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纠正赫尔巴特的常法概括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应用 皮亚杰的常法概括为:直观-记忆理解练习评价陶行知的常法概括为:诱导-自学讨论练习评价根舍因的常法概

4、括为:范例归类规律实用(小结) 布鲁纳的常法概括为:获得结构-转换发现-评价 凯洛夫的常法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 布卢姆的常法概括为:目标-教学测试反馈测试2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可归为: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上述教学常法主要来自著名教学模式研究专家查有梁先生的研究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教学常态常法大多分为五段,大都强调目标定向、范例理解、巩固练习和反馈评价等教学价值取向,这五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也极近似。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对人类认知规律和教学常态常法进行客观概括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我们认为是后者。也就是说,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和教学的常态常法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同时期伟大的

5、教育家或教学专家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了它、,总结了它,而不是发明了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教育家或教学专家的教学常态常法中,为什么没有一个是强调要以“教师的讲”为主要形式的?因为“教”的行为从其产生开始就是基于“学”和为“学”服务的.“对话、讨论、互动”的方式,从孔子和苏格拉底时代就是最基本、最流行的“教与“学”方式。大教育家或教学专家们的这些属于一般教学规范的“规定动作这些常态常法导学模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都经过了“学”的检验,取得过很高的教学效益,因此也产生了过深远的影响。第五,我们通过调研统计所掌握的大量教学事实也证明,甚至和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反映课改成果的好课-在全国参加语文教学大赛

6、获得特等奖的众多语文课,也再一次证明都证明:常法不仅存在,而且为教师教学的“得法”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查有梁先生在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一文中强调:“提出一个新理论,它必须与以前的理论中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结果保持一致。这一原理,在现代科学中称为对应原理。”我们站在巨人肩上总结教学经验,也深切感受到这一“对应原理”的真理性.德国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一诗中写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这句话被二十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这句话被世纪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后,知名度大大提升,在课改中也经常被教师们引用。我所理解的教学中的“诗意”,应该是有节奏、有旋律、有灵

7、魂和有个性的。我将这种“诗意”喻为随着华尔兹圆舞曲翩翩起舞.我们遵循着它的节拍自如地跳舞,虽然越跳越轻盈,越跳越快乐,越跳越花样翻新,越跳来越富有诗意,但是多少年来,这支圆舞曲的每一个音符都未曾改变过。这不能不说这“教学华尔兹圆舞曲”是教学的“诗意”得以安居的基础.二、推广高效教学需要建构性的常规环节我们发现,在课改后获得全国大奖的许多语文课的基本导学过程,同样也可分解为与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学常法相类似的五个建构性环节。有意思的是,越是被老师们看好的优秀课越是被教师们看好的优秀课(尤其是特等奖课),五个建构性常规环节体现得越好;越是不被教师老师们看好的课,五个建构性环节体现得越不好!略有不同的

8、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全体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也为了进一步追求语文实效,这五个建构性常规环节,常常需要伴随三种抛锚式随机学习方式来体现,另外,我们还强调学生的读写练习时间不能少于“半”节课时间。我们将这三种要求合称为“五、三、半”语文教学常态常法。其中五个一脉相承的纵向环节是:创境启学,展学评赏,读解明意,析路品语,拓展查验。;三种抛锚式学习方式是:依据初读情况,抛锚互动精导;读文产生疑问,小组合作探究;品味细节描写,学生同学讨论交流.下面先说纵向五环节。:(一)创境启学“创境”,即创设教学情境;“启学,即开启学习之门。为达此目的,教师此时要特别关注“增趣设问方法的应用。没有兴趣

9、、没有魅力的教学如同苦役,学生必然视为畏途。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说过:“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从事并觉得颇有乐趣时,他们才会真正视为己任.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觉主动地学习呢?最好是能提出一个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和有价值的问题。例如,特级教师周益民讲阅读课特级教师周益民这样教阅读课只有一个地球时,是这样设计的。:师:周老师今天想考考咱们同学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有信心吗?生:(大声地)有!师: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听说过,美国有一家很有影响的杂志,叫时代周刊.时代周刊每年都要评选世界新闻人物。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来评,你想选谁呢?生:我选本拉登。(众笑)生:我选

10、倪萍。生:我选乔丹.生:我选布什。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对周围世界很关心。想知道时代周刊的评选结果吗?生:(齐声)想!师:198年,当选的全球头号新闻人物竟然是(故意停顿)-地球!同学们,把地球作为一个人物来评选,你们觉得合适吗?生:我觉得不合适,地球不是人。师:是呀,地球是一个星球呀!生:我觉得合适,地球无私地哺育着我们人类,它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师:地球,母亲!说得多动情啊!我不由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话:“所有的儿童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是地球的孩子.”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地球,走近母亲,好吗?(学生点头)(二)展学评赏“展学”即体现“先学后教或“温故知新,展示学生初学或

11、已学的成果;“评赏即对学生所展示的初学成果进行评议和赏析。教师要利用这一环节,在摸清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语文学习最近发展区的同时,夯实对本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记忆与理解,确定或调整并确定本课的教学起点.教师此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展中赏学,以学定教,择机而导。安徽省的王小红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在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她是这样进行“展学评赏”的。: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都读完了,词语会读吗?(出示投影,请同学大声读)生: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是弱国在通商的城市内被迫“租借”给帝国主义国家的一部分国土-继续读

12、。生: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师:大家读到“衣衫褴褛“这个词语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一个人在地上哭诉着,他的衣服很破旧.师:再一起读,继续.生:铿锵有力。师:大声读-生:铿锵有力.师:对,这就是铿锵有力。读这个词-生:惩处。师:放到句子中再读-生:“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生:中华不振。师:好极了,大家一起读。生:中华不振。(师板书:中华不振)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这一环节无论从“当堂教、当堂会、保目标、减负担的要求看,还是从落实语文课程

13、标准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角度看,都做得比较细致和实在,择机而导做得很自如。(三)读解明意“读解”,即“读后求“解;“明意”,即要“明辨文意。此环节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通过明了各个段落的大意后,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是写人,是、写事,还是写景状物。如果是写人,那么,主要是写谁?依据是什么?主人公的主要行为是什么?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如果是写事,那么起因、经过、结果等等是怎样的?主要细节和中心思想如何?等等。请找出文中的句子作为自己的依据,再集中全体师生合作学习产生的智慧,逐层解析出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和感受。如果是写其他内容,则应重点领悟并说

14、清课文的核心内容、层次和写习作目的。这里有五句话非常重要,可以作为教学原则的补充:一是学生读不懂的,要设法让他们读懂;二是学生读不好的,要设法让他们读好;三是学生不喜欢的,要设法让他们喜欢;四是学生没有发现但的极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要设法引导他们发现;,五是阅读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读来解决,也就是坚持以读为本、以读奠基。为了完成由“理解的课文向“享用的语文”转化,教师还应该做到“三要讲、“五不讲”。在学习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时,教师应该可以做到“三要讲”.三个“精讲:.对于文中重要的语文知识点,教师要可做精要解析地讲。;2.对于作者独特的心灵密码,教师可进行巧妙点拨教师要巧妙点拨地讲.;3.对于带有

15、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和极有品味价值的“文眼”,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画龙点睛地讲。教师还应该做到“五不讲”.。学生没有预习、没有读文时不讲。2.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自己能学会的不讲.3。学生通过熟读,自己已经知道的不讲。4.学生联系上下文或通过互助合作可以明白的也不讲.5没有必要进行过深分析解读的非语文内容不讲。强调“五不讲”,是为了“精讲”“精导”。有一位教老师对于“饱经风霜一词是这样教学的师:现在查阅词典,然后回答我-什么是饱经风霜?生(查词典后):形容经历了许多困苦和磨难。师:完全正确。这位教师只着眼于让学生“知道答案,割裂了言语和生活情境的联系割裂了词语和生活情境的联系,自然就失去了言语的生命力自然就失去了词语的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词从一朵散发芳香、生气盎然的鲜花,变成了一片夹在书页当中的干枯叶片,只能使人从表面上回忆起它的生机”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词语教学呢?另一位老师在面对还是教学“饱经风霜”一词时,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