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赛况评析.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757738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赛况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赛况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赛况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赛况评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赛况评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赛况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赛况评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淄川区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赛况评析评委组四月底至五月初,我区初中语文学科进行了优质课评选活动。本次活动严格按照上级教研部门的精神和要求组织进行,在学校初评推荐的基础上,分笔试与说课、现场讲课两大步骤依次展开。同时要求参与讲课(说课)的教师写出1500字以上的教学反思,努力实现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的目的。本次评选活动旨在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继承新课改经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也是在全市和我区积极推行“生本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学科进行的一次“本色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讨活动。整个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很多语文教师参与其中,或积极参赛,或观摩课堂,或交流研讨

2、,学科活动高效而多彩,教研气氛和谐而美好。在课堂教学讲课比赛中,参赛教师们在文本的挖掘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活动的安排上都下足了功夫,上出了精彩,上出了个性,主要体现在用心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鼓励个性张扬;继承传统精华,重视课文诵读;灵活创设情境,凸显对话意识;整合教学资源,适度拓展延伸;课件板书辅助,提高教学效益,等等。同时,教学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说,理想的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把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了学生;应是“语文”的课堂,让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得到完美的体现;应是“动态”的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展现语文思维的灵动;应

3、是“生成”的课堂,在与文本、作者、编者、师生的多重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展现语文的魅力。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在适度的听说读写实践思维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努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因此,我们更多地需要理性的反思,以求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道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关键词评析(一)“活动的语文课”和“语文课的活动”现在的语文课堂应当是活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领悟,在活动中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这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在本次优质课比赛中,让人感受最为强烈的一点,就是大部课堂已经成为了“活动的课堂”。单就读课文而言,就有齐读、跳读、串读、唱读、演读、译

4、读甚至分声部读等多种形式。其他如课本剧展演、小型辩论会、演讲赛等多种活动也被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并且有很多活动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实施效果,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转变。让语文的课堂活起来,让语文课上的学生动起来,这应该说是我们在课改道路上又向前迈出的可喜一步。不过,当我们已经充分尝试了“活动的语文课”之后,更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活动才是“语文课的活动”。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学生用流行歌曲的腔调唱读孟子的论说文,这样除了让他们觉得“有点意思”之外,对阅读又有多大的促进?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当学生以调侃的强调、玩世不恭的表情将本该感人至深的课本剧演绎为闹剧的时候,他们是距离语文更近了,还是距离语文更远了

5、?语文课上的活动理应是“语文的活动”。只有活动有了“语文味”,我们才有必要去“测量”它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参赛教师在执教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用过“克隆”一词,是怎样用的,然后出示了课本中对“克隆”的定义,在比较中让学生感知到了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距离。这个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对科学语言的特点茫然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终点是真切地体验到它与日常语言的差异,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落差,标志了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幅度。这样的活动看上去是小活动,其实远比一些起点与终点处在一个平面上滑行的活动空间要大得多。(二)教师与学生教师将自主权归还学生,当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课堂本应是学生的,课堂上让学

6、生充分地探究、自主地展示,都是对课改精神的具体落实。“用你喜欢的方式”“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大胆地说出你的观点”,等等,这些表述中,都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本次优质课评选中,大多数课堂都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探究空间和展示机会,老师们把课堂归还学生的意识都比较强,因而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精彩也比较多。比如,学生针对“克隆”所展开的辩论观点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再如,学生在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拓展写作中,展示的文字深刻而优美。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潜能的有效开发。当学生展示得很精彩之后,我们作为教师是不是就不用再做什么了呢?当然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应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当热热闹闹地度

7、过了四十分钟之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没有什么提升,学生甚至没有获得一点能促进其发展的推动和能引领其发展的指向,这就非常遗憾了。很多老师给学生的评价就是“你很棒”,“展示得精彩极了”;学生甚至不知道“棒”在何处,自己的展示精彩在哪里,这样除了让学生所谓收获了一段“快乐好时光”外,却没能在其人生发展的轨道上留下点什么,这是否有点教师“不作为”的嫌疑呢?因此,教师的必要点拨与精当评价,在关键处的总结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三)生本与文本“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输式教学相对

8、立,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有着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相信这一理念能将我们的教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之中。在前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试验中,很多教师已经切实体验到了“生本教育”的魅力所在。而在本次优质课评选中,大部分教师也都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呈现了自己对这一先进教育理念的理解,也的确促生了一些精彩的课堂环节。不过,部分老师的课堂也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本教育”的背景之下,对“生本”与“文本”辩证关系的重新定位成了我们急需研讨的一个课题。课文到底是“例子”还是“引子”?倘若是“例子”,我们要借助它示范什么?倘若是“引子”,我们到底要借助它引发什么?是不是深入了“文本”就一定会与落实“生

9、本”发生抵触?很多参赛教师的课,要么是前半截忙于展示学生搜集的知识,要么是后半截忙着拓展,对文本浅尝辄止,语文阅读中经常提到的“涵泳”“玩味”更是无从谈起。且不说我们要以课文为“例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就算我们将之定义为“引子”,难道课文的作用仅仅就是提供了一个聊天的话题?只有我们帮助学生将“这一篇”的美进行充分体验,对“这一篇”的深实现充分理解,才能更充分地“引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才能更充分“引发”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样的“引子”功能岂不是更大更有效!以学生为本,说到底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语文课上,落实“生本”仍要以“文本”为凭借。为了更好地将“生

10、本教育”的精华吸收进来,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不妨多问几个应“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四)共性和个性这次评选当中,参加讲课的十二位选手,都给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比较鲜明的印象。有的沉稳,有的激昂;有的感情饱满,有的思维缜密可以说,老师们都尽情展现了自己的个性风貌。更可喜的是,很多老师都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合理地运用自己最具魅力的个性特征点亮自己的课堂。善于诵读的就用深情的诵读感染学生,反应机敏的就和学生展开广泛交流总之,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关注到教师个性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到文本的个性。有些教师的设计,看上去四平八稳,挑不出什么毛病,却也感觉不到什么亮点。可以用它上这

11、一篇课文,也可以用它上另外的课文。甚至有的教师,对语文名家或优秀教师的课例环节或教学要点进行了不算“奇妙的克隆”,束缚了自我的思维,让人有些遗憾。共性化较强的教学思路,很难产生精彩的课堂。倘若一旦抓住文本的个性,设计出能吻合这种个性的环节,课堂就会出现别样的风采。比如,鹤群翔空这篇课文,别人讲团结,我也讲团结;别人讲勇敢,我也讲勇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的教师抓住鹤群初遇苍鹰张皇失措这一细节,让学生领悟鹤群的勇敢是弱者迸发出的勇敢,更是难能可贵。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收获了更多感动,也让听课老师感觉眼前一亮。(五)准确与正确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参加比赛的优质课,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课,保证课上知识传授

12、的准确性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语文的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比较多,不可预设的成分比较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加丰厚的知识储备。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教师是全知的、万能的。不过,有些错误是一名语文教师不应当犯的。奇妙的克隆是事物说明文吗?“乐不思蜀”是后主刘禅亡国的原因吗?孔子是出身平民吗? 关于奇妙的克隆一文的文体,教师教学用书上就有明确的定位;“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本身,就标志出了事件发生于蜀国亡国之后,不可能成为亡国之因;孔子出身贵族,这对其学说的形成来说事关重大,一个语文老师当然应该有所了解。顺着学生的发言,肯定了一些错误的说法,看上去是在尊重学生,其实非但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而且是对知识

13、的不尊重。相反,有的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之后,坦然诚认自己对这一知识尚不知晓,并对学生表达谢意,反倒是给学生示范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为学态度。具体到一节语文课,评判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正确或者准确,不应该只看知识本身,还应当思考这些知识是不是“语文的”,应不应该是“这一节课”的。在说课环节当中,有的教师所呈现的奇妙的克隆一课的教学设计,就有大量的环节纠缠于克隆知识的讲授。当然,让学生了解一些克隆知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把这件事情放到语文课堂上去做,就不大合适了。当然,有些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是很“语文的”,可是,放在“这一节”课上却未必合适。讲孟子的文章,就拿出大量时间了解孟子;讲与

14、鹤有关的文章,就拿出大量时间展示与鹤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或是展示鹤的图片,花大量的时间去收集与文本核心相去甚远的外围资源,是否多少有点本末倒置?在实施这些环节的时候,我们应当思考一下,应不应该让学生在一节课上就全方位了解孟子,那些与鹤有关的成语诗句、图片与课文中鹤的形象到底有多大联系?我们觉得,坚持“语文的”乃至于“这一节语文的”,并非狭隘的学科本位或是课堂本位。在国家课程设置的全方位布局当中,语文学科有其具体而特殊的使命,需要与其他学科分工协作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坚守自己的阵地,其实就是对全局负责。而语文的学科课程目标,是由我们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学年、每个学段逐步构建起来的,每个单元甚

15、至每篇课文都应当为最终达成课程目标服务。这一篇课文在整个序列当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应当借助它为达成课程目标的哪一个具体部分,这都是在备课过程中应当首先思考的问题。(六)经典的课文与经典的课堂没有谁规定过经典的文本一定得上出经典的课堂,这样的要求实在过于理想化,甚至是过于苛刻。但我们却不能否认,经典文本的丰厚意蕴促使教学产生经典课堂的可能性却更大一些。本次评选所命定的课题中,孟子的两篇文章毫无疑问都是经典之作。无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已融入了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在评选过程中,有的选手能站到民族传统的高度把握课文,用一两处富有内涵的设计提升了课堂的品位,

16、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比如,有的选手抓住“道”做文章,引领学生领悟“道不远人”的道理,有的选手抓住“和”字做文章,让学生再度体验了中国的“和”文化。这些设计都是有深度和广度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讲授孟子两章的几节课,都没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孟子的气势,上出经典的味道。当然,我们并没有把经典的味道当做评判的主要依据。在这里提出来,只是要表达一种愿望,就是希望我们的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心灵贴近经典,爱上经典。让经典融入自我的个体生命,当它不再是外在于你的一篇课文,而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何愁上不出经典的味道?这样的要求或许过高,但这样的境界却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终生追求!二、共勉建议 (一)让多读多写成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早已是老生常谈。作为语文老师不读书、不写作,却要教自己的学生读书和写作,必然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语文教学的课堂成长经历来说,有许多的作者和文章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要不断面对的,如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