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752606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章翻译: 有利于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 必定有得到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比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 是敌人一来)守城者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限制人民定某一区域,不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 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 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

2、助他 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 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二、通假字: 1、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三、重点词语解释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委而去之(放弃)故君子有不战(或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 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望) 得道者多助(施行仁义) 寡助之至(极点) 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兵(兵器)革(用皮革制成的盔甲)非不坚 利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四、朗读节奏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有 不战 ,战/ 必 胜矣。3、域民 /不

3、 以 /封疆 之界 4、得道 者/ 多助,失道 者 /寡 助五、重点语句翻译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 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比不如有利的地势。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 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六、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的原因是:地利

4、不如人和。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 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 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寡助之至”之势, 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多助之至”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 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5、9、中心论点与结论的关系:(即“道”与“人和”的关系) 只有“得道”才能使“人和”,也只有“人和”才能使战争胜利,国家兴盛。10、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 “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的结论。(2 分)11“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12用文中语句填空。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 顺之”。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 的事例。答: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 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

6、,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 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汶川大地震,13 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七、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 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 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 于得道。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 顺之”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6、本

7、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 体体现?*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 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 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十四、开放性试题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 一个这样的事例。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

8、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8、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一一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 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8、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嘚思想。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 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 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 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