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42].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74800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马光》教学设计[4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司马光》教学设计[4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司马光》教学设计[4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司马光》教学设计[4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司马光》教学设计[4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司马光》教学设计[4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马光》教学设计[42].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司马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司马光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训练重点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和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司马光这篇小古文出自宋史司马光传,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

2、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需要通过多层次、多元化朗读让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借助注释、插图、动作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文言文学法,进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悟文中的人物品质。教学目标:学习本课既要关注单元主题的落实,又要兼顾古文的特征。综合考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第二课时目标:1、通过多层次、多元化朗读古文,读出节奏感、韵律感,感受古文语言“言简义丰”的特点。2、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抓动作等方法了解古文意思,能简单的复述故事。感悟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3、背诵积累文言文,推荐阅读“司马光”的小故事重点: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抓动作等方法了解古文意思,能

3、简单的复述故事。难点:感悟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教学过程:课前交流: 听说你们的()老师说咱们三()班的孩子背古诗很厉害,赵老师特好奇你们是怎么记住的。你们能展示一下吗?(抽生背)你们把古诗记得滚瓜烂熟,你们有什么学习古诗的诀窍吗?给赵老师分享一下。(抽生说学习古诗的方法)一、 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师:古文和古诗的学习方法是相通的,我们可以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小古文司马光。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司马光二、 抓人物动作梳理故事情节师:既然是一个故事,那一定就有起因、经过、结果。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去寻找吧!抽生分别汇报:起因 经过 结果预设生分得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师接着继续讲

4、。 生分不清楚的,师引导:看课文里有几个句号?(两个句号)所以第一句里的内容联系相对紧密是故事的起因。第二句里的内容联系相对紧密包含了故事经过和结果。 1、 读课文找起因师:我们先来聚焦故事的起因,看看先写了谁在干什么?预设生:(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或(一群小孩儿在庭院里玩,其中一个小孩掉进了瓮中。)师:这两个儿一样吗?预设生:群儿一群小孩 一儿一个小孩师相机板书:群儿 一儿 师:群儿在干什么?一儿又在干什么呢?预设生: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师相机板书: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师: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生齐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师:就是这样在故事的开头寥寥

5、数语,几个简单的词语就把故事的起因给我们描叙清楚了。语言简洁是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学习方法是抓住不同人物的动作进行梳理故事的情节。我们看着梳理的内容来一起讲讲故事起因。生齐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3、读课文找经过结果,感悟人物形象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抓人物动作的方法小组梳理故事的经过、结果。师:谁来汇报一下。抽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教学)师:起来汇报的同学请先说明你汇报的内容,如:我们小组汇报的是故事的经过。预设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故事的经过: 所有人都跑了,只有司马光拿了块石头击瓮,瓮破了水流出来了。(或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师:人物是谁、动作是

6、什么?请抓关键词回答。预设生:众弃去 光持击师:找得完整并且准确。 这个“众”不包括谁呢?预设生:不包括司马光师:你怎么知道这个“众”不包括司马光呢?预设生:因为后面写光持石击瓮,光就是司马光。师:你联系上下文来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除了没有司马光意外,还没有谁?预设生:还有掉进瓮里的小孩。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预设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师:联系了上文。看来联系上下文的语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生齐读师:这句中的“众”字和前文中的哪个字意思相近。预设生:“群”师:但是又略有不同,刚才同学们已经理解。这就是文言文中用词非常的准确,又有所区别。抽生对比读这两句

7、话师“那么除了掉进瓮中的孩子和司马光其他的小孩做了什么?预设生:都跑了师:哪个字有跑的意思?预设生:从这个“去”字师:“去”就是四散离开了。他们显得非常慌乱,一时手足无措,他们管司马光了吗?他们管瓮中的小孩了吗?预设生:没有师:把他丢下是哪个字的意思?预设生:弃。师:弃和去有不同的意义,这也是文言文用词准确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当时非常慌乱的情景。请同学来读读读出当时的情景来。抽生读师:如果在你的生活中突然遇到有人落水了,你会怎么办呢?预设生:很慌乱,吓哭了。 大声呼救,找人帮忙。师:我们看这样慌乱的时候,谁挺身而出了?预设生:司马光师:司马光做了什么?预设生:司马光拿了块大石头向瓮砸去

8、。师:司马光的行为与前文的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生:聪明、勇敢、沉着冷静、急中生智等师:故事的结果是?预设生:儿活师:短短30个字,讲述了一个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抽生读全文师:故事内容完整,而又不失精彩。再抽生读师:语言简洁、用词准确都是文言文的特点,我们一起读生齐读4、多种形式复述故事师:就这样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在邻里间传开。你们认为哪一句最为精彩!预设生:光持石击瓮破之师:每当妈妈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她总会这样说:“你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破瓮救友的吗?”预设生:光持石击瓮破之师:孩童们在玩耍的时候也会时常提起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怎样救下伙伴的吗?预

9、设生:光持石击瓮破之师:年轻的书生在一起讨论学问的时候,也会提起这个只有7岁的孩子,他是这样救友的。预设生:光持石击瓮破之师: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不为司马光的行为举手点赞。一个孩童有这样机智的行为,他是这样救下伙伴的。生齐读师:人们把司马光的故事画成了画,在街头巷尾总能看到。这三幅图记叙了孩童落水,司马光击瓮,孩童得救的情景,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文言文来描述一下这三幅图吗?第一幅图可以用怎样的话来描述。预设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师:描述了故事起因一起读生齐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师:第二幅图呢?预设生:光持石击瓮破之师:主要描述了司马光救友的过程。生齐读:光持石击瓮破之师:最后一幅图,大家一

10、起说。预设生:儿得活师:图画中记叙的内容让我们记住了司马光的故事。咱们一起来讲一讲。老师讲图画中没有的内容,你们讲图画中有的内容。师:群儿戏于庭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师:众皆弃去生: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师:我们看到这短短的30个字,将故事讲述清楚、讲述完整了吗?预设生:完整师:课前的疑问得到回答了吗?预设生:得到师: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四、拓展读传承文化1、了解司马光救友民间流传的形式升华人物形象师:在宋史司马光传中有这样一句记载:其后京、洛间画以图。京指的就是北宋的首都开封,又称为东京。洛指的是洛阳为西京。这两地相距百里之遥,可见这个故事流传之久远,街头巷尾,城郭村落,无人不知无人

11、不晓。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看着图画,想着情节来讲讲故事。师指板书生背课文师:同桌讲一讲同桌背师:内容完整,语句清晰再抽生讲师:听出了故事的连绵感师:这个故事从宋代流传至元代,从元代流传至明清,以至于流传的现在,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人们用雕刻、水墨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来纪念司马光和他的故事。今天现代人也用这样的方式把故事记录了下来。刚才给同学们看的三幅图其实是2004年6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套邮票。题目就是司马光砸缸,可见这个故事深入人心,也代表着中国的文化,。 在宋史司马光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生借助注释说大意:司马光在七岁的时候就很像大人了,一次他听别人讲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到家就给家人讲,大家听完后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从那以后他非常酷爱看书,总是手中拿着书阅读不舍得放下,经常忘了饥饿,口渴、寒冷、炎热。师: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司马光又是怎样一个人呢?预设生:爱学习、有上进心的孩子2、推荐读司马光小故事师:是啊!如果你还想更多的了解司马光,课后可以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司马光剥核桃、制警枕、卖马、恭敬兄长的小故事。相信你们从故事中能够了解到司马光更多优秀品质,进而向他学习。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