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背后的隐痛.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746857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牧歌背后的隐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牧歌背后的隐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牧歌背后的隐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牧歌背后的隐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牧歌背后的隐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歌背后的隐痛.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牧歌背后的隐痛 重读沈从文边城李高峰 西北大学文学院200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摘要:谈到沈从文的边城,印象最深刻的是湘西山水,及生活在那景致中的一群平凡善良的小人物,特别是主人公翠翠。然而在作者构筑的“世外桃源”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善良人物命运的“不凑巧”,生活中的孤独和情的缺失,及世外之境的丧失,一股悲哀、凄凉的气息涌上心头。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悲剧性沈从文偶因一名印刷工人的影响,激起了去读湘西外这本大书的欲望。1923年他带着简单的行李,自己的迷惑和人生理想,孤身来到了北平。北平并不像生养他的湘西一样欢迎他,接纳他。历经十几年,他带着“乡下人”的固执和坚韧,从一个连标点符号都不

2、会用的文学尝试者,终于在北平文坛站住了脚,赢得了一定的荣誉。这一切并不能使沈从文感到幸福和满足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他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处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份从他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这种对过去受压抑的梦书写的结果,是边城的完成。一、“美”和“善”的破灭边城描写了一个少女从十一岁到十四岁的自然成长过程。作者运用 “梦与现实”1P143水乳交融的手笔给读者勾勒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山水画,并让读者徜徉在美丽图画中倾听“二佬傩送唱给翠翠的情歌。”2P26。作者的意图是想通过描写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建筑他的希腊小神庙。边城首先给读者提供的是

3、养颜、养眼的山水图,看那小溪:“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弦”。“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3P1除了这美丽的景致之外。美景养育的人情、民风也是美的。看老船夫:“渡口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不必付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4P2真有人把钱扔下,他又忙的顾不上给还过渡人的,他就买了草烟、茶叶之类,送人或泡开水给过路人解渴。然而这里最美的还是人。如作为人情、人性化身的翠翠,连名字都是因住处多篁竹,翠色逼人,老船夫随便拾取的。她长的“皮肤黑黑

4、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亮如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5P3翠翠是在自然的浸润下,吮吸着湘西的精华长养着,成为一个健康、美丽的少女的。再看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更是在相貌、性情、为人、才能等方面都无可挑剔,美不胜收。“大的已十八岁,小的已十六岁,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牛,能架船,能泅水,能走水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做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6P11尤其是二佬还有“小岳云”的诨号。除了这些人,在作者笔下连那些沿河吊角楼里的妓女也是“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7P9然

5、而“美丽总是愁人的。”8P82“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潜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9P587沈从文也痛感:“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10P44在这样一方人美、景美、人情更美的地方生生息息的一群小人物们却不可避免的受着命运大手的摆布。善良的人却不能得到善的结局。由小说开篇就已知翠翠是孤儿。爸爸在她未出生前服毒自杀,妈妈生下她以后喝了大量的冷水随情人而去。翠翠就在老祖父的陪伴下度过了童年步入了少年时代。然而刚刚懂得一点爱情,爱情又不可捉摸了。老船夫从二十岁到如今七十岁了一直守着渡船,好不容易把独生女养大,她却留下一个孤雏撒手而去了,最后又因为孙女的婚事郁郁

6、而终。本是健壮如牛的天保因恋爱失败,随船行走时不幸溺水而亡。二佬为翠翠唱了一夜的情歌,她却睡着了。哥哥的去世以及家人让他选择碾坊的意愿使他下了桃源,不知何时能归。连那些妓女们“不是从附近乡下弄来,就是随同川军来湘流落后的妇人”11P9。二、“孤独”及“情”的缺失对人物命运的悲叹,恶劣自然环境的惋惜,是不能使读者从牧歌背后走进牧歌之中的。然而,人物的孤独感及他们亲情、友情、爱情的不圆满又带给人们更多的遗憾与叹息。边城开篇:“有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的箫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12P1这个老人就是守了半个世纪渡船的老船夫。“他唯一的朋

7、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孩子”13P3。七十岁的老人本该歇息了。然而,他没有老伴,没有儿女,仅有一个十几岁至今还不能独立生活的小孙女。日子需要他继续把路人过渡。他的孤独是隐忍的,生活硬压在他肩上的。翠翠从小父母双亡,虽有祖父的疼爱却没有父爱母爱。她天真活泼,却只能每天陪着爷爷,守着渡船,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没有任何能理解她的长辈与同龄人。特别是她处于稍微懵懂爱情的成长期时,却得不到更多的关怀与理解。显然亲情的缺失避免不了会使翠翠的生活黯淡很多。“情”的缺失还表现在小说人物为了爱情就得舍去亲情这一模式。翠翠的母亲为了爱情舍去了孤雏和孤独的老父亲;大佬为了爱情舍去了父母、兄弟;二佬

8、因为爱情失去了哥哥;最后,可怜的翠翠又因为爱情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祖父。这种亲情与爱情不可得兼得更有一种悲剧感。在边城中作者四次明确的写到翠翠感到了一些凄凉、悲伤、寂寞及她的四次哭泣。为自己而哭,为她周围的一切而伤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孤寂的灵魂。随着塔倒、船丢、人死翠翠最终仍将孤零零的一个人,等着心中的二佬,“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14P87。回不回来,谁又能给翠翠一个肯定的答复呢?也许翠翠会一辈子等她的二佬,孤寂的活着;也许她会为二佬的不归走上自己母亲的老路;也许二佬回来了,她成了顺顺家的儿媳妇,但是大佬的死给顺顺、二佬及他们家人留下的阴影,会让他们毫无前嫌的接纳

9、她吗?总之孤独跟定了翠翠,而且终将终身跟随她。这种悲剧是人物的自然气质里的,是永远逃不脱的。因此显得更加悲凉。三、“世外桃源”的逐渐丧失从边城中人物命运的不济,及他们的孤独和情的缺失,让读者感到了牧歌背后的隐痛,沈从文本人的隐痛在边城的字里行间也汩汩而出。沈写边城前回了一趟魂牵梦绕的故乡,他看到的和他梦中想到的有了很大的差别。但“乡下人”那份执着,和他固守的理想,又让他努力去构画一幅牧歌般的图景,并想通过表现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来重塑今天、明天的民族品德。可是,作者为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及现代文化对边区文化侵蚀的担忧,还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代表边地民风的白塔的倒塌象征着这块人间乐土将要丧

10、失,虽然小说结束处人们捐钱来重建白塔,但能否建成,建成后能否保证它不再倒塌,仍给人们留下了一些思索。翠翠的父母,本来可以逃走,一个“怕违背了一个军人的责任”,一个怕离开孤独的父亲都相继死去。这显然是儒家伦理观念中的“忠”与“孝”对边地人民侵蚀的结果。在看似平静美丽的吊脚楼上一群体面的绅士们却在忙着两件事“买卖船只,买卖媳妇”15P9。代表现代文明的“财产”也来到了边城。“中寨人自己坐在高山砦子上,却喜欢来到这边置产业”16P42。并用碾坊作为嫁妆要与顺顺家结亲。于是顺顺在碾坊与渡船之间做了暗中的较量。看上了翠翠的美貌,又不想失去碾坊。他打算让大佬娶翠翠,二佬娶带碾坊的王团总的女儿。在车路马路的

11、选择上,人们也明显的偏重于车路了。例如:当老船夫知道大佬喜欢翠翠“心里高兴”,但认为“这件事照规矩得这人带点点心亲自到家中说方见得慎重其事。”17P42并且人们也认为翠翠的婚事是老船夫当家的。“人家以为这件事你老人家肯了,翠翠便无有不肯呢”18P43。再看人们对二佬未来婚事的猜测“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19P45从人们对待婚事的态度,可看出中原文明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影响,和“财”对边地人思想的侵蚀。最后连老船夫死后,唱的丧堂歌就是“王祥卧冰,黄香扇枕”之类。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用梦与现实构建的希腊小神庙正如边城中的白塔一样,正逐渐的倒塌,这块“世外桃源”也正在被中原文明,现

12、代文明所侵蚀而趋于丧失。面对这种情景,加上历史上历朝历代对边地少数民族的血腥镇压,不能不让作者再次感到痛心。边地人民在肉体上屡遭侵扰已给他们带去了难以泯灭的记忆。而如今他们的精神也正在被奴役被同化。此处的悲剧在于作者本想以边地的淳朴民风,风情作为整个民族的未来模式,现在却消失了。这种痛是理想破灭的痛。总之,读着边城,我们在欣赏那田园牧歌般的景致时,禁不住会被一股莫名的哀愁浸染着。因为这种“悲哀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从四面八方烘染出来的。”20P29。虽然我们先觉察到的是那看似欢快明丽的笛声,但是高音笛声后面的箫咽却充溢于空气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呼吸着它们,并被它们所包围着,那份悲哀和隐痛就藏在那声箫咽中。注释:1小说作者与读者,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220 咀哗集,咀哗二集,李建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34567111213141516171819中国现代小说精品,沈从文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8自传集:沈从文别集,沈从文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9汪曾祺,又读边城M 名作欣赏:赵园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510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A沈从文集C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