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怀长思洗胡沙.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174505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壮怀长思洗胡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壮怀长思洗胡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壮怀长思洗胡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壮怀长思洗胡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壮怀长思洗胡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壮怀长思洗胡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壮怀长思洗胡沙.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壮怀长思洗胡沙【摘 要】 本文解析了辛弃疾的词作。辛弃疾的词根植于南宋金人入侵的困难时期和自己坎坷困顿的人生之中,以爱国主义思想为主旋律。空有豪情万丈、满腔报国之志,却无路请缨是他的最大痛苦,表现在词中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壮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深广忧愤和驰骋疆场、收复河山的急切呐喊。【关键词】 辛弃疾;爱国词;悲愤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的词以爱国思想为主旋律,既慷慨又苍劲悲凉,表现了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评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光阴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同为词中大家刘克庄说他的词“大声鞺鞳,小

2、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1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文人评价“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一、独步词坛的爱国情调词自产生到靖康之变,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纵观这段历程可见,“情”一直是词所歌咏的内容。民间创作阶段,其反映男女之情的作品较多,晚唐五代,文人染指,将词引入主言男女之情的单一发展轨道。由是词日渐浓妆艳抹,形成“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局面。文人词由民间的多风格、多色彩渐渐统一转化为纯正的“情”文学,词坛也日益成为充溢着浓脂艳粉的“情河孽海”。苏轼使词发生了重大转变,苏轼的三百多首词大大突破

3、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辛弃疾继承了苏东坡豪放的词风,这是人们所公认的。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出身、经历不同,形成了辛词以爱国主义为鲜明特征而独步词坛的不争事实。12世纪20年代,金兵南侵,两河沦陷,北宋覆亡,南宋建立。这些重大事件,使当时的政治形势起了剧烈的变化。民族矛盾的上升暂时缓和了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战之争代替了北宋中叶以来长期的新旧党争。封建文人中的许多有识之士,不甘沦于异族之手,不仅纷纷寻求报国之路,而且把驱逐异族、恢复中原的爱国之志、忧国之思形诸诗文。一代词人必为一代歌手,可以说,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是辛弃疾词产生的首要原因。辛词的抚时感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正是由现实所唤醒的产物。辛弃疾的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其中,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占绝大多数,爱国主义是辛弃疾词作的主旋律。这一点,无论他的前辈作家,还是他的同时代作家,无论是词的数量还是艺术成就,都是无出其右的。二、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异族对沦陷区汉人的残暴统治深深伤害了词人的情感,在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反抗和复仇的种子。词人的父亲早逝,他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祖父虽然身为金朝官员,但并未丧失民族气节,他经常教导辛弃疾不要忘记“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并经常引领辛弃疾登山临水,指点江山,议论时局和攻守形

5、势,希望他将来能收复中原,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归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后,再写九议。详细分析了宋金两国在政治、军事、财力诸方面的形势

6、,全面阐述了自己对时局的观点和看法,并提出了一整套切实详细的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和措施。从这一系列的壮举可以看出,辛弃疾不但具有非凡的胆略勇气,而且能够出相入将,深谋远虑,具有过人的政治、军事才能,是国家难得的栋梁之材。然而,一方面由于“归正人”的身份,另一方面由于他的“主战”观点跟当政者的“主和”观点格格不入,他因此受到南宋当权者的猜忌,始终得不到重用。从29岁至42岁的13年间,他调换了14任官职,这使他难以在任上有所建树。47岁时更是遭到弹劾罢官,从此被迫闲居江西上饶带湖近10年。到52岁时他被起用为福建提刑,但3年后落职再度赋闲8年。直到63岁时他才重获任职,但仍未得重用。68岁时含恨而

7、逝,临死前还大呼“杀贼”数声。由此观之,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首先是一个战士、英雄。义端说他是“青兕”,陈亮说他是“真虎”,他的词是他作为战士的心声,是他烈士断腕的悲号!王士桢在倚声集序里称辛词为“英雄之词”以别于晏、欧等的“文人之词”及周、柳辈的词人之词。的确,“英雄主义”是辛词的基调。辛词中充滋着一股不可扼止的豪宕之气,而这种“气”又是作者报国之志的体现,是志大气高的必然结果。范开说他“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不能不自尔也”,也唯其如此才形成了辛词“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卷空,随所变态,无非可现”的风格。2这种英雄主义因创作心境的变化,或为“举头

8、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需长剑”的豪气,或为“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的沉郁不平气。他的门生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且陶写之具耳。”31、追念少年雄姿英发,坎坷终生,悲叹壮志未酬(1)叹少年驰骋疆场,英勇无畏。辛弃疾赞扬当年北方的民族自卫战争,歌颂长江下游采石矶之捷:“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水调歌头)作者在词中描述了抗金队伍以排山倒海之势,给金军沉重打击的情景,充分表达了他蔑视敌人的英雄气概。1181年辛弃疾第一次被免官。他在闲居生活中,萦绕于怀的是他那种“李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9、水调歌头)的战斗生活。他缅怀往事,所得到的不是神往的快慰和欢欣,而是为国为民的重重忧思和无从诉告的痛苦。这种思想情感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尤为突出。(2)英雄临河山洒热泪诉悲愤。辛弃疾的战斗经历、报国宏愿,以及过人的才识、胆略、豪气,使他在词里所表现的往往是阔大的场面,飞动的形象,形成了雄奇阔大的意境。他写长剑“倚天万里”,写长桥是“千丈晴红”,他词里出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美”、“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等战斗场景,这些都构成了辛词豪放风格的特征。“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此类词作,笔锋凌厉,

10、跃动着奋发健壮的进取精神。在“士大夫讳言恢复”的颓靡风气下,犹如雷鸣闪电,一新天下耳目。由此看出,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用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历经百代到今天,我们读其词作仍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一个爱国臣子的无奈哭诉和恢复河山旧貌的壮丽形象。2、寄情山水,吐露爱国凄音对辛词中一些流连光景,甚至写农村闲适生活的作品,有些人据此作为辛弃疾的思想有消极因素的证明。对于这一个问题的理解,刘辰翁说得最透彻。他在辛稼轩词序中说:“斯人北来,喑呜鸷悍,欲何为者?而谗摈销沮,白发横生,亦如刘越石陷绝失望。花时中酒,托之陶写,淋漓慷慨,此意何可复道?而或者以流连光景,志业之终恨之,岂可向痴人说梦哉!”辛弃疾怀

11、济世大才,又抱国仇家恨,单以一个“普通词人”来看待他,是完全错误的。他词中的某些流连光景之作,是他的理想抱负与现实相矛盾下的一种折射。辛弃疾的一生坎坷,空怀抱负,报国无门,但他的斗争意志是坚韧不拔、至死未改的。他的壮志未酬,唯有老于林泉的际遇,就社会而言,是一种委屈英雄的罪过;就辛本身而言,他的流连光景之作,则是一种隐忍难言的痛苦,也是一种深挚的愤懑不平。他的摸鱼儿被梁启超评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4这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借香草美人以寄托政治理想和满腔幽愤的传统,言在此而意在彼,引古喻今,寓意深刻。古来文人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婉而悲愤得

12、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烂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切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坎坷终生,壮志百无一酬,在爱国主义思想支持下,他虽届晚年,但词中仍闪烁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永乐遇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他晚年力作,在作品的慷慨、沉郁而又有些悲凉的格调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国志士的晚年心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3、1204年韩侂胄决定抗金北伐,辛弃疾重被起用,这在他的生活中掀起多么巨大的波澜!可是,韩侂胄为了培植个人势力,并不真正重用辛弃疾,希望又一次破灭了。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他一方面对自己的思想与抱负更加执着;一方面在生活的悲剧中不能不喟叹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贯穿全篇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复杂的思想感情充分地铺展开来:有奔腾激荡如江河,有曲折潺缓如细流交织成了一幅深藏在灵魂深处的画面,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这篇作品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两个古代英雄人物形象:一个是坚意抗曹,完成三分天下大业的孙仲谋;一个是在中原地区立下赫赫战功的寄奴(南北朝时南宋武帝刘裕)。通过“千古江山”这个

14、壮阔的背景,我们可以在想象中虚构出孙权的英雄形象;通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具体感受到刘裕驰骋战场的英雄气概。在这两个英雄人物的形象中,凝聚着诗人的理想和抱负。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业绩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漠了,甚至于全然忘却。作为帝王事业象征的“舞榭歌台”早已无处寻觅,而刘裕当年在京口雕梁画栋的故居也已成为“寻常巷陌”。斜阳下,草树中,只有诗人在缅怀凭吊他们昔日的“风流”,这是多么抑郁、苍凉的情调!辛弃疾清楚地看到南宋在主和派的长期把持下,将骄卒惰,国库空虚,须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才能取得伐金的胜利。韩侂胄急于事功,轻率出兵,这种军事冒险行动必将招致严重的后

15、果。“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他告诫韩侂胄要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惨败为借鉴,语重心长。接下去,诗人思绪一转,在远望江北故土中,回忆起四十三年前(他渡江南归前),自己在烽火连天的扬州一带驰聘沙场的情景。可是,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现实却是这样的严酷:在异族统治下的江北,是一派社日升平的景象在北朝后魏太武帝(佛狸)的庙里,啄食祭品的乌鸦的叫声和祭神的鼓声响成一片。南宋王朝长期苟安江南,早已忘却了北方沦丧的国土和在金人铁蹄下的中原人民;北方人民对南宋出兵伐金的希望的一次次破灭,他们也渐渐忘记了南宋王朝。往事不堪回首。而历史是无情的,北方的现状也会是南方的明天。在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劝喻

16、和责难中,包含着撕裂肺腑的伤痛。最后,“凭谁问”之句,表达了作者以爱国名将廉颇自许,要挽狂澜于既倒的豪气。在几十年的颠簸后,诗人如春蚕,如蜡炬,已是丝将尽,泪将干的时候,可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那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却毫不减弱,不管自己遭到多少委屈、挫折,他始终念念不忘救国的责任。总之,在辛弃疾今存的词作中,记载了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所走过的由豪情万丈到壮心消磨而被迫无为的艰难历程。周济说:“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道出了他的沉痛之处,而这种沉痛悲凉,这种幽咽郁结恰好成了词的一唱三叹,词的余意无穷,词的韵味,这就是辛词的感人之处。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