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计划方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733376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计划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计划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计划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计划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计划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计划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计划方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为调整优化全县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 作重心下 移和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提升全县医疗服务 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 足群众健康需求。下面是小 编带来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 实施方案,有义趣的可以看一看。为调整优化全县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 作重心 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提升全县医疗服 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 足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 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732 号),结合我县 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认

2、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 政府决 策部署,全面贯彻全国、全省、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 精神,坚持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 持以人民健康为中 心,立足实际,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 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不断完善医 疗联合体(以下简称 医联体) 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 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不同级别、 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 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构 建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 为中心向以 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二)基本原则。1.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落实政府规划、指导、协调、 监管、 宣传等职能,根

3、据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 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统 筹医联体 建设与发展。2. 坚持公益,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 切实 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医疗、医 保、医药 三医 联动,创新机制,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 投入、 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 结构布局,结 合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的推进,逐步建立完善 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 作机制。3. 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利用县级公立医院优质资源 集中的 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 的技术辐射和带 动作用。鼓励医联体内统一管理模式,发挥 集约优势,推进区域

4、医疗 资源共享,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 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 绩效。4. 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 步实现 医疗质虽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 健康 守门人 能 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 促进医联体建设与预防、 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群众获得感。(三)工作目标。2017年,已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 全面启动多种 形式的医 联体建设试点,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根据实际推 进医联体建设。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医共体等分工协作模式, 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

5、多种方式,引导医联体内部初步形成较为科学的 分工协作机制和较为顺 畅的转诊机制。 2018 2020年,整体推进、稳 步实施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县级公立 医院 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不同级别、不 同 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 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 使医联体成为服务、 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孚,基层服务能力 进一步提升,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 诊疗模式。二、组织模式医联体建设原则上采取政府宏观主导、医院双方自愿 的原则 进行组建。县医院、县中医医院要在医联体建设中

6、发挥龙头作用。根 据全县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 医疗机构地域分布、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业务关系、合作意愿等因 素,充分发挥各类医疗资 源作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探索分区域、 分层次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贫困 地区流动。根据社会办医疗机构意愿,可将其纳入全县医联体。(一)巩固市级医联体建设。依托省际省内城市三级 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项目,进一步深化巩固市级医联体建 设,重点 省际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县医院建立医 疗协作关系,省内 以榆林市一院*院区和县医院、榆林市中 医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建立医 疗协作关系,实现 资源共享、 双向转

7、诊、预约诊疗、技术扶持、人才柔性流动、中医康复 医疗六大 功能。(二)组建县域医疗共同体。重点建设以县医院、县 中医 医院为龙头、镇(中心)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 础的医疗共同 体,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 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 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镇村三级医 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 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 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与 17 家镇(中 心)卫生院形成综 合医疗服务医共体、中医医疗服务医共体,在医共 体进行人 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方面 合作。(三)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积极争取国家级重点专 科、省 级临床医学中心、市级重点专科的帮

8、助指导,提升县 级公立医院专科 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形成补位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县医院与中日医院、省肿瘤医院、榆林市儿童医 院组建呼 吸专科、肿瘤专科、儿科专科联盟,县中医医院与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组建不育不孕专病联盟;鼓励精神康复医 院与市精防中心组建精神病 专科联盟;鼓励各医院根据儿 科、产科、耳鼻喉、口腔、重点传染病 (如肝病、肺结核) 等重点专科医疗的优势资源,以特色专科技术力 虽为支撑, 充分发挥临床质虽控制中心 (学术组织)及其协同网络作 用, 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 位发 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

9、作 网,全面开展远程医疗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 互联网+医疗 服 务管理 模式,构建以 县医院、县中医医院 为远程医疗服务 诊断中心,实现 各镇(中心)卫生院、民营医院县级点对多 点的跨医院、跨区域的远 程医疗服务体系。利用远程医疗服 务平台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 程医疗、远程影像、远程 超声、远程病理、远程心电、远程教学、远 程培训等服务,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 源可及 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依托南医大二附院、榆林市一院 *院区、榆林市中医 医院对 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实施的对口协作帮扶,组建高层 次、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的医联体,建立管理帮扶、技术协 作和双向转诊关

10、系,开展 创新型协同研究、技术普及推广和 人才培养,带动全县医疗服务能力 提升。三、协作机制(一)完善组织管理和协作制度。制定医联体章程, 签订 合作协议,规定主体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 和义务,完善 医疗质虽管理等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医联体 可探索在医院层面成立 理事会,并成立医联体管理办公室, 负责研究落实医改政策的具体措 施,及时落实医联体建设具 体任务,协调、联系本单位医务、护理、 信息、人事、财务、 药剂等部门与医联体成员单位有关工作。(二)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医联体建立责任共担 和利 益分配机制,调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积极性,落实功 能定位。市级 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

11、难复杂疾病的诊疗 服务,逐步减少常见病、 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 例。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 病、多发病、部分疑难复 杂疾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超出 服务能力的急危 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接收上级医院转 诊的急 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基 层 医疗卫生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 期患者、老 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 理服务。村卫生室根 据当地群众就医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和 健康管理服务,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基 础服务工 作。(三)科学实施双向转诊。在医联体内推行双向转诊、 急 慢分治。根据医

12、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明确 双向转诊服 务流程。医联体内确需转诊的患者,可以优先转 至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 优先检 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提供连续性诊疗康复护理服务。 建立医联体 内转诊机制,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将急性病 恢复期患者、术后 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 至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和康复,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 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 利化的疾病诊疗 康复 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医联 体龙头医院要设置全科医学科,负责对接家庭医生签约 服务过程中预 约专家、预约转诊、预约床位、预约检查

13、、预 约诊疗等工作;同时负责安排到医联体成员单位(镇卫生院) 坐诊 或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医联体龙头单位和基层医疗机 构要建立 医 生团队,以 服务包 或 服务套餐 的形式,为 辖区居民提供家庭医 生签约服务; 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 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的人群,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 约服务, 2017 年已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签约服务范围。 通过 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上级医 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基层医疗单位探索对部分慢性病签约患者提供不超过 3 个月 用药虽的 长处方 服务,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取药。四、资源贯通 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

14、构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 投入渠道 不变的前提下,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资源共 享等,形成优质 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一)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统一调配医技等资源, 医 联体内统筹薪酬分配,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鼓励医 联体内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 术和管理 人才。在医联体(包括跨区域医联体)内,医务人 员在签订帮扶或者托管协议的医疗机构内执业,不需办理执 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 备案手续。(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充分发挥县级公 立医 院牵头引领作用,针对区域内疾病谱和重点疾病诊疗需 求,派出医务 人员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 学查房、科

15、研和项目协 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 孚和下沉基层。(三)统一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加强规划设计,充分 发挥 信息化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在省、市级人口健康 信息平台的基 础上,建立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 医联体相关医院管理、 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电子 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 和信息共享,实现医联体内 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医联体可以共享区域 内居民健康信息数 据,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 程医疗等 服务,方便患者看病就医,提高医学科研技术水平。发挥远 程医疗作用,促进医疗资源贴近城乡基层,探索实行远程医 疗收费和 支付政策,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16、(四)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医联体内探索建立医 学影 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 等,为医联 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在加强医疗质 虽控制的基础上,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统一的 药品招标采购、带虽集中采购、药 品共享与配送机制。五、保障政策一)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积极争取中央、省、 市基建 投资支持力度,加快补齐医联体发展短板,提高区域 内疑难重病诊疗 能力、县级医院综合能力以及远程医疗协作 水平,推动医联体更好在 基层发挥作用。 按照分级属地原则, 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落实公 立医院投入政策,建立财政 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医联 体内各医疗机构产 权归属保持不变,继续按照原渠道拨付财政补助经 费。鼓励 医联体通过技术支援、人才培养等方式,吸引社会办医疗机 构加入并发挥作用。(二)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 供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