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733051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库尔勒市第五中学 赵金芳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1. 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及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诗。(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2.重点引导品味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2.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学准备:1.查找杜甫的相关材料。2.预习熟读古诗内容。教 具: PPT课件,课文朗读音频资料。课 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 入 (课件1)漫步在

2、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唐朝“诗圣”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茅学习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杜甫。二.知人 (课件2,3)1.了解杜甫资料。1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资料汇报交流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有杜工部集。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3、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杜甫的一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2老师想借用诗人的一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登高概括来杜甫的一生。登 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

4、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浓缩了杜甫诗人的一生。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磅礴气势。最让人感动的是诗人没有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艰难潦倒之中,更多的是饱览人民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3.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以及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

5、责”。用这些诗句时刻勉励自己做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那让我们看看今天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大家齐读一下。三.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课件4)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现实社会,体会诗人的情感。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首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四字词检测 (课件5)怒号( ) 挂罥( ) 塘坳( )俄顷( ) 布衾( ) 恶卧( )丧乱( ) 广厦( ) 大庇( )三重茅( )五.学习诗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今天我们的学习主要就是通过诵读进行。(一) 整体朗读,自主学习:(课件5)1、听读课文

6、,感受古体诗的特点,注意读音、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点,用笔做标注。听完录音,你对这首古体诗的节奏、韵律方面有什么感受?学生先答师相机补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特别注意在节奏,韵律方面的特点,不似近体诗那样严格,但也有要求,(1)节奏方面:本诗以七言句为主,但仍然遵循“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来读即可,而九言句可视为七言句的延长。按照“二/二/二/三”的节奏来读既可,有时根据意思的断续也可以做“四/二/三”或“二/四/三”的处理。(2)在押韵方面:古体诗常常换韵,而换韵有时还标识着内容的转换,这一点在本诗中也有体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句子看起来并不押韵,其实在唐代

7、是押韵的,比如“俄倾风定云墨色和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色”和“黑”均为入声韵字,这一点向学生讲简要说明即,可朗读时仍要按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有的地区也可以尝试用方言来读,不要强行用韵,如将黑读成he之类。(3)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讲解“歌”的知识点。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准读顺。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

8、诗先是叙事后议论抒情。即写了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2)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节奏,读准读顺。3、论事:了解背景资料。(课件6,7). (1)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资料汇报交流背景资料: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

9、诗篇。现在我们进入分段细读环节,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现实社会,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要把想象、品析、朗读有机结合起来学习。(二)分段细读,合作探究(课件8)1小组合作探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四节,概括每节的内容,结合诗句说说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分四个小组各承担诗歌的一节内容,看看那一大组朗读的好,品味全面。)可以用“从这一句,我看到了 ,体会到-。”句式回答。要求:小组先读,通过想象再现诗中情景,再读抓关键及精彩语句词句,多角度入手理解诗人情感,最后可以有感情背诵。反复诵读,概括全诗的段意。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对群童抢茅的感叹。第

10、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忧国忧民的情怀。交流汇报:此处学生反复诵读,小组交流,分段找到每一段的作者描写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及 品味精彩语句及写法。(学生上黑板进行,老师相机指导形成板书。)(三)整体背诵,随堂检测(视时间进行)七.总结全文带领学生回顾整首诗歌。从中总结出“沉郁顿挫”这一杜甫诗歌最为鲜明的特征,沉郁是就内容而言的包括题材的严肃、境界的阔大、感情的悲壮等。顿挫是就表达而言的,包括结构起承转合,情感的跌宕起伏,音律节奏的变化,艺术手法的蕴藉等。这首诗在这两个方面都体现的非常明显。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

11、楼拔地而起, (课件9)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八.延伸拓展: (课件10)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九作业设计:(课件11)1.背诵本诗。2.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描写,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一则小故事。题目另拟,不少于600字。3.课外阅读杜甫石壕吏等作品。十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一 二 三 四沉 郁 顿 挫场景 狂风袭屋 群童抱茅 布衾冷冽 广厦千万 茅草翻飞 诗人叹息 雨脚如麻 安稳如山 情感 痛惜 痛心 痛苦 忧国忧民 焦急 愤懑、无奈 忧苦愁思 坚定、悲壮写法 叙述 叙述 描写 议论抒情(恶劣天气) 映衬拟人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