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4.论民本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728823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4.论民本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14.论民本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14.论民本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14.论民本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14.论民本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4.论民本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4.论民本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论民本名师导航内容感知 孟子主张“兼爱”“非攻”,而战国时期,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儒家的政治主张不太符合社会实际。 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提出了性善论观点,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重大发展,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种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和同时代的学术家相比,独树一帜。 孟子在写法上极具特点,形式上仍是对话体,但和论语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词锋犀利;还善于用比喻来说明问题,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本文从历史的教

2、训谈起,用了大量的譬喻说明得民心的重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论证严密,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本文节选了孟子中的五个片段,分别从施仁方法、军队战事、国民经济及人君修养四个角度详尽地阐述了他的民本思想,论证方法多样,有举例,有比喻,有对比,还有类比,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孟子的善于雄辩的特点。字词梳理1.字音粢盛(z chng) 鹯也(shn) 走圹(kung) 勿施(w) 沟壑(h)邪侈(ch) 不孥(n) 曰鳏(gun) 哿矣(g) 仓廪(ln)茕独(qing) 糇粮(hu) 于橐(tu) 思戢(j) 戚扬(q)爰方(yun) 狗彘(zh) 庠序(xing)2.多音字 3.词义 社稷:古代帝王、

3、诸侯建国,立坛以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是政权的象征。社,土神。稷,谷神。 得乎丘民: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戴。得,获得。乎,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丘民,民众。丘,众。 以时:按时。以,依、按、凭。 施尔:施,加于其身。尔,如此。 犹水之就下: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就,趋向,动词。 走圹:走,音cu。圹,原野,旷野。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鱼逐向深水,将鸟雀驱入丛林,结果很难捕捉到。比喻把可以依靠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及,到;溺,落水。 胜诛:杀尽。胜(旧读shng),尽,如,不胜感激。 疾视:怒视。疾,怒,强狠

4、上。 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亲,亲近,爱。死,为而死。 恒心:指向善的思想。 之善:之,往,走向,动词。 奚暇:有什么空闲。奚,何。暇,空闲。 毁诸: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已乎:已,止,不。 思:语气词,无义。 戢:同“辑”,和睦。 用:因而。 光:发扬光大。 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爰及姜女: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聿:语首词,无义。 胥:动词,省视,视察。 宇:屋宇。 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4.通假字为丛驱爵(“爵”通“雀”)是罔民也(“罔”同“网”

5、,用网捕捉。欺骗、坑害的意思)思戢用光(“戢”通“辑”,和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王政可得闻与(“与”通“欤”)苟为不畜(“畜”通“蓄”,积蓄)5.一词多义6.词类活用死其长矣(死,为动用法,为死)罪人不驽(本指妻子儿女,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指牵连妻子儿女)莫之死(死,为动用法,为死)从而刑之(名词用作动词,施刑)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无夺其时(使丧失)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名词用作动词,陷害、坑害)老者衣帛食肉(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王如善之(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认为好)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名词活用作状语,在闺内,古代女之居内)(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室外,古代男子居外

6、)7.古今异义罪人不孥(古义:惩罚罪人;今义:有罪的人)至于岐下(古义:到;今义:表另提一事)8.特殊句式故为渊驱鱼者,獭也(判断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定语后置)而民莫之死也(宾语前置)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定语后置)有司莫以告(省略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宾结构后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善哉言乎(主谓倒装)于王何有(宾语前置)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剖析:这句话是本文的纲,它居高临下,统领全文,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精华。开篇,孟子就直入主题,认为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这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

7、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另外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2.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剖析:这句话极其简省、形象地说明了获得民心的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

8、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孟子劝诫国君施仁政的根本途径,也是他的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课文第二至第五部分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其实,这个民心问题,就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3.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剖析:此句采用的论证方法很有特点。单从句子本身看是类比论证。他说:替深池把鱼赶出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以这两个常见、形象、同类的自然现象引出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

9、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桀和殷纣王。这种类比的方法,使其说理形象、透彻、有力,从反面说明了桀、纣不行仁政的悲惨结局,另外,联系上下文看,这里还采用了正反对比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真是一箭三雕,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雄辩的特点。二、重点语段1.课文第三个文段。剖析:本章亦是紧接上章,仍是从对行为方式进行的讨论,仍是对“爱民”的阐述。爱民者得民拥护,不爱民者民见死不救。这次邹、鲁的争斗,就是鲜活的例子。孟子所说以及所引曾子的话,都是对孔子“对等原则”的发挥。孔子学问的中心是“仁”,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这就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对等原则。诗大雅抑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依照这个对等原

10、则。你投入了“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你投入了“信”,才能得到诚实的回报。如果你对别人是欺骗,那么别人也会不诚实。所以人如果失去了爱心,别人也就会敬而远之了。 邹穆公粮仓积满,府库充足,相关的官员却没有报告,这就是居上位者残害下面的百姓。这里面还牵涉一个问题,即君王爱民而官更违之。据说邹穆公是比较爱民的,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在灾荒的岁月百姓中年老体弱的大批死亡而被弃尸于沟中,年轻力壮的四散逃荒有近千人的景况呢?这就是任用贤才的问题了。所谓贤才,不仅仅是能干,懂得管理,更重要的是应有一颗爱心的拳拳之心。2.第五个文段从开头至“哀此茕独”。剖析:明堂是天子的庙堂,凡祭祀、朝会诸侯、飨功、养老、教学、选

11、士等意义重大的活动,当在这里举行。具有特殊的内涵与神圣的精神。齐宣王所说的这个明堂,是周武王东征时所建的,它表现了中国文化,同时象征了当时中央政府周天子的尊严。在齐宣王的心目中,虽然久已不闻尊周的口号,可是还没有一个诸侯敢明目张胆地提出灭周的主张。齐宣王这时把国家治理得很有规模了,在他心里,不能说没有取周而代之的野心。拆毁明堂,何尝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可见他有蔑视和反抗中央周天子的微妙心理。但在孟老夫子面前,又怕碰钉子,不敢开口,于是借口是外面有人传说。换言之,是民间的舆论如此,借此来试探孟子的意向。否则的话,假如他没有这个念头,根本认为不可行,就不必问孟子拆了好呢,还是不拆好呢?孟子避开正面,

12、不谈尊周与否的问题。他只说,这是王者之堂,象征着王道思想,您如果要想行王政的话,最好不要把明堂毁掉。这就引出了齐宣王的问:你所说的王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孟子惯用的巧妙的方法,能把握住听者的心理,顺应听者的喜好,先把话题引到想说的道理上,再展开阐述。其实对于王道仁政,孟子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而这里齐宣王还问孟子什么是王政,这就显示出齐宣王对孟子的意见,也许是根本没兴趣,从来就没有专心听过,所以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来。也许孟子所提倡的有关仁政学说,颇受当时社会民风的欢迎,各方予以好评,齐宣王不得不对孟子表示尊敬。也许这时候仁义还有利用的价值,可以披起仁义的外衣,而进行实质上的侵夺兼并,所以不得不

13、向孟子请教。这也可以说是齐宣王的可怜处。 再反过来看孟子,他也很难堪,他希望推行王道仁政,但屡次被齐宣王在重要关头,来个太极拳的推手,推得远远的。于是他又再顺着齐宣王的话,接上去,还是推崇他的王道思想。用心之苦,实在苦得也很可怜!他们两个,虽然互相尊重,而彼此似乎又话不投机。在这里,孟子被直接问到王政的本题上去,自然有点兴奋了。我们知道,孟子是一直以孔子的学说为标榜。而孔子对于政治,是推崇上古以及文、武、周公的政治风范的。所以孟子就举出周文王的政绩答复说,以前周文王在岐山发祥之初,走的就是传统王道精神的政治路线。第一点,“耕者九一”,对农民只收九分之一的田赋。第二点,“仁者世禄”,是说当时的政

14、府官职,大多数是世代相袭的。第三点,“关市”方面,关卡和互市,也就是现在的关税和商业市场上的捐税。这在文王时期是“讥而不征”的。只是派人巡察,看看有没有非法之物,顺便了解货物的议价状况,并不需要收什么关税、交易税之类。因为在当时的战国,征敛相当繁琐、严苛,常常弄得民不聊生,所以他提出这一点。第四点,说到周文王时“泽梁无禁”。泽为水泽,梁指山林。广义地说,就是无论上山下海,包括河川资源的开发,山林资源的开发,都是没有什么禁令的。人民在这方面的生产是自由的,但人民也懂得节制,不至于弄到资源枯竭。在司法方面,孟子指出“罪人不孥”。就是罪不及妻子,个人犯罪个人承当,自己受法律制裁,与家属无关。这句话在

15、今天的年轻人听来,觉得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大家目前所认识的法律,本来就是如此,似乎这句话是多余的。可是在还没有推翻清朝以前,中国几千年来的法律,不像今天民主制度的法治精神。由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几千年帝制中,有许多情况,都是“罪及妻孥”,乃至于一人犯罪,可以诛灭九族,全凭当时专制帝王的意思而定。所谓“人主”者,朕即国家,朕即法律,他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他说的话就是最高法律。在这种情形之下,孟子讲这句话,就非同小可了,可以说孟子相当大胆,凭他的浩然正气而对宣王进谏直言。 接着,孟子又举出在周朝的王道政治上,社会福利事业的成功,他说:鳏、寡、孤、独这四种人,是社会上最困苦无依的人。文王当时,凡是仁政爱民的措施,一定先顾及到这些人,使孤苦无依的人优先得到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