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71472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txt爱尔兰一个不离婚的国家,一个一百年的约定。难过了,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不在乎。真话假话都要猜,这就是现在的社会。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http:/www.xiaomei.cc 01-15 杨春南开大学 南开青年摘 要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被裹挟着进入一个“无人不发言,无人不围观”的信息世界。在新媒体上,大学生发表意见普遍表现出“蔑视权威”的后现代特征。一方面,分散多元矛盾的主体带来了网络传播自由、多元和开放的优势,可以排斥传统媒体单质化的负面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主体的分散多元矛盾,又使网络传播呈现“无

2、政府”状态、“个人主义”色彩。众声喧哗下,大学生会不经意地附和与传播未经求证、不负责任的言论,大学生的媒体环境充斥着极易被煽动的浮躁和戏谑的价值观。传统校园媒体作为大学生既有的言论平台,应该做到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坚持循证原则,重现深入、审慎、理性的大学风气。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解大学生受众的信息需求,是传统校媒发展的题中之义。南开青年报社坚持“深度报道”的理念,向杂志化、垂直化的方向探索,力求将自身打造成有思想、负责任、极具地缘亲和力的校园媒体。关键词 新媒体 后现代主义 校园媒体 深度报道 杂志化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话语意识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新媒体”以迅雷之势包围了传统媒体

3、占领舆论高地。传播技术的发展导致传播权力的变更。互联网呈现出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权力流变”。传统媒体何以在新青年群体中失宠?最反叛、最新潮的大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教育中被动传播的角色。他们从小作为被灌输被把关的一群,而传统媒体却恰恰缺乏互动气息,“把关”特征明显。大学生处在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纪,遇到互联网媒介,他们自然会迫不及待地放松个体、张扬自我。于是我们看到校园内外的BBS上时代你方唱罢我登场,SNS平台上“状态”更新如流水,网民通过“分享”、“推荐”、“收藏”来实现意见的二次传播。只需拇指一动,大学生便可以对最新的时事、社会、文化、娱乐事件发表评论。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似乎越来越向大学生敞

4、开了。在新媒体上,大学生发表意见普遍表现出“蔑视权威”的后现代特征。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沙皇退位,个人抬头”、“消解中心主义”的时代。一方面,分散多元矛盾的主体带来了网络传播自由、多元和开放的优势,可以排斥传统媒体单质化的负面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主体的分散多元矛盾,又使网络传播呈现“无政府”状态、“个人主义”色彩;一方面,网络主体身份的个人化认同,可望实现一个自由、平等、自主交流意见的“公共空间”,整合出“和而不同”的民意;另一方面,网络主体身份的个人化风格,显示个人对传统社会身份的认同的淡漠,从而造成政治生活的个人化和分散化,不利于理性思考和国家文化的聚合。首先,大学生急

5、迫的话语表达欲望极易催生集体情绪。大学中所要求的逻辑求证思维在舆论压力下很难得到发挥。学生往往是最血气方刚一群,表达意见时更容易盲目地倒向支持或反对的一边。大到国家时政新闻、社会事件,小到校园轶事抑或食堂涨价等传闻,学生在众说纷纭的话语环境下极易被煽动,做出不理性判断。近期芮成钢在奥巴马新闻发布会上和韩国媒体“争抢”问题的事件,网络上做出众多解读,包括在大学生聚集的SNS平台人人网上也有不同层面的讨论。对公共事件的高度关注本身的确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也确有一些学生被别有用心的评论迷惑,未进一步求证,就附和并传播针对芮成钢本人的“恶搞”言论。很多社会焦点事件在未经当事人本人澄清之前,就

6、会有众多或猜测或歪曲的评论在网络上一一呈现,但是负责任的求证却为数不多。第二,大学生的网络言论有戏谑化、娱乐化的倾向。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兴起以来,以往占据话语权力的“宏大叙事”被消解。草根文化的崛起暗示着“草根们”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的欲望。于是我们看到妄图解构一切的网络言论,只要是有公众人物站在风口浪尖,就总会站在其反面的人极具挖苦、“恶搞”之能事。网络传达出这样的风气:没有什么是不能拿出来娱乐的。如近期闹得火热的腾讯与360的争端,网络上就爆出众多戏谑版本,大多是出于冷眼旁观或情绪发泄,鲜有探寻真相的真知灼见。以上的特征在大学生的网络聚集地都已浮出水面。大学生所处舆论环境陷入了众声

7、喧哗的“狂欢”。这种狂欢如若倒向无节制的极端,便难免造成信任危机。因此,我们呼唤真正负责任、经过调查、推理论证后沉淀的结论。属于大学生的另一话语媒介校园媒体应该扛起言论负责、深入思考的重担。学校中出现某些矛盾、争端,校园媒体应该扮演一个“上传下达”的角色,舆论导向不应该只是向上的监督,还该有向下的疏导。针对社会上热点思维,校园媒体应该呈现正反两面,而不应该作公众舆论的俘虏。校园媒体沿着深度、负责、冷静、理性的方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校园媒体的深度实践新闻讲求及时性和贴近性,但在这一方面网络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的媒体。然而,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碎片难以整合,探寻事实本质时往往穷途末路。这便需要其他形式

8、的媒介去填补互联网的本质缺陷,不追求全面,而选择系统化的深入。相比于其他校园媒体,南开青年走的是“杂志化”的路线,不同版面的内容差异明显。因考虑到校园媒体发行周期较长,在时效性上不占优势,因此南开青年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期待着每一位读者拿到我们的报纸能都做到“阅读”而非“浏览”。“杂志型”刊物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出版界的潮流。读库、鲤、独唱团这样的刊物选择拉长出版周期后反而赢得更多的读者。即便是一个新闻事件,大众通过网络新闻了解之后依旧在等待南方周末的解读。1、选题会上的“头脑风暴”从校园平面媒体的角度上来讲,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学生记者都高度具备职业素质。但讲求多方求证、逻辑推导的“循证”

9、原则,却应该被我们放在了对记者的报道要求里面。在接踵而至的爆炸式信息面前,一个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做出周密的新闻选题策划,以把整件事以清晰的图像呈现出来。南开青年有专门的一个报道组负责深度报道的采访,学习中国青年报的风格,在报纸上以整版的专题报道呈现。无论是在全报社还是专题部的选题会上,我们的第一项内容是对一周之内校内校外的焦点事件进行讨论。每人说出一个新闻事件或可深度挖掘的主题,鼓励在场的其他人就这一事件进行“头脑风暴”。在激励的思想碰撞中往往可以爆发精彩的观点,争鸣和辩论的过程中报道的脉络也逐渐浮出水面。如今年上半年地震频发,有关地震的谣言在学校内引发了不小的恐慌,在选题会上我们对此事展开深入

10、的讨论。学生们的恐慌心理如何产生?学生为何普遍对学校的防震措施缺乏信任?学校在防震措施上是如何作为的?学生的防震知识是否完备?在讨论过程中,深度报道的整体策划也初具规模。其实,校园媒体并无须像社会媒体的运转那样“务实”,每一项工作都如此目的性明确。校园媒体兼具媒体和学生组织双重属性,应该具备学生组织的朝气和活力。我们并不希望我们的学生记者提早进入到“媒体民工”的职业循环中,对新闻工作产生厌倦,而是希望他们能在这个组织或家庭中学到更多。天津大学北洋人报每周定期的举办“读书会”,已经成为天大校媒的经典活动。“读书会”指定一个主讲人推荐一本书,往往是大师之作,记者们就此书进行开放式的阅读交流。除此以

11、外,他们还设定了采访经验交流、看片会等内容,拓宽记者的思路,将校媒记者从程式化的新闻工作解放出来。2、大新闻框架目前,大部分的校园媒体都是按照“通讯社”的模式运作,将学校里的大事小情进行采访和汇总,再加之以新闻编排。新闻质量是衡量一个媒体综合实力的首要标准,一个记者新闻能力的培养也是从新闻消息的写作开始的。然而我也常常听到一些有经验的学生记者的抱怨:90%的采访工作都是大小会议、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文化节、各式专家讲座,校媒工作陷入了程序化的死循环里。更有一些校媒,学生的基本工作就是筛选和修改各个院系的通讯稿,采访活动很少。没有一个大学生希望在原本代表自己的报纸中看到过多刻板的“八股文”,然而报

12、道学校各项工作又是校园媒体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个时候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报道的形式和风格,实行“大新闻框架”。所谓“大新闻”即除了报道新闻事件本身以外,加以新闻背景、影响与发展、人物链接等周边信息呈现,如此,新闻事件的意义才能够更加凸显。如火灾演习进入公选课这条新闻,除了展现这趟公选课上的内容外,还可探讨学校的公选课改革背景,学生对公选课的看法,防火知识过去在学校的普及情况等等。这样的新闻比普通的一场火灾演习讲座蕴含更丰富的信息。其实,真正的大新闻,还包含更丰富的新闻版块:以消息、通讯为骨架,加之以新闻评论专栏、服务性信息、人物专访等等,互相补充。这些在社会媒体中更容易实现。学生记者不应该在采

13、访生涯的初期就被训练成一支“录音笔”。一个学生媒体的宣传属性和公共服务属性,哪个更应该占据主导?即便是校园中的媒体,也应该具备充分的受众意识,了解学生们真正爱看什么样的新闻,需要了解什么样的信息。在一些校园热点事件中,校园主流媒体集体“失语”,会让歪曲事实的谣言通过网络更快地传到学生的耳朵里,造成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校媒的受众意识,应该从增加一条学生感兴趣的新闻背景开始。 3、深度报道的校园版本南开青年以往的专题版更像是信息摘编“大杂烩”,有一个松散的主题约束着。如今,每一次深度报道都像是侦探判案的过程,抽丝剥茧的接近真相。专题并不仅仅是对某一校园问题的全景铺开、景观式的展览,而更应该直指问题

14、核心。这对记者的思维和采访实践都是极大的锻炼。初涉深度报道,首先从突破报道形式开始。南开青年专题报道大学书店:文化与经营的悖论是第一次尝试。大学书店的经营困境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重点是如何把这种默认具现出来。南开青年以往的专题采访,是就一个问题大范围地向群众询问意见,写出来的文章一味堆砌引语,始于提问却也终于提问。这篇报道则是鼓励记者用眼睛观察,用心来感受。大学书店学术性减弱,还不如直接看看他们的书架上摆着什么。书店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不如观察观察书店的装修、硬件设施,服务员的精神面貌。记者亲自数数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上午究竟有多少顾客,比引用店主的话来的更为直观。就此问题我们还征求了出版专家

15、的意见,在学校里做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在书店随机采访顾客等等。我们在用做一个研究项目的心态做一次深度报道。它给读者呈现多样态的文本,如当事人的话、情景再现、调查数据、专家意见等等。另一种形式就是事实的本质在采访的过程中逐渐浮现,由记者一步步“循证”,每一个结论都要讲求证据。我们在选题会上会对很多事件做预判,可是在采访中却又推翻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如在对大学通宵自习室存在合理性的问题上,记者起初认定设立通宵自习室是众望所归。在调查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如果提高了学习效率,通宵自习室无须设立。记者在多方采访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建设性的观点:如现有自习资源的浪费、学生学习效率普遍不高等问题。如今,南开青年专题版首先要求记者能够在报道中讲出来深入人心的“故事”。专题部希望能够借鉴央视新闻调查的理念: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在深入的基础上做到好看。读者能从这篇报道里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么深度报道的目的也就达到了。4、副刊内容“垂直化”副刊应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版面,它的生动、灵活和多样性也决定了它的编排难度。在南开青年,副刊被处理成以文化、娱乐、生活为主题的版面。文化涉及的面很广,包含文学、电影、音乐、体育、生活方式,有时候编辑和撰稿设定了满意的选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