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课例研磨打造新的模式.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713838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尝试课例研磨打造新的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尝试课例研磨打造新的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尝试课例研磨打造新的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尝试课例研磨打造新的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尝试课例研磨打造新的模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尝试课例研磨,打造新的教研模式开学伊始,在学校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进行了一次课例展示活动。11名成员经历了备课、研讨、上课、观课、议课、评课等环节,通过“三次备课两轮打磨”, 用网上网下结合的方式,对观沧海一课进行反复研磨,探索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每一次反复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研磨都有成长的快乐。这个过程让我们真正体验到课例研讨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展、专业成长的过程。这种教研模式让我们有了与过去的常规教研模式不一样的收获。过程完整,体验完整。我们这次教研活动经历了以下几个基本程序:选定课题开展备课分析,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教研室张慧主任和语文教研组李萍组长多次参

2、与指导,同行对比研讨,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观课、议课,三改教学方案二次执教,四改教学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形成终结教案撰写体会研磨后的教案共享。这是个一堂课从最早的雏形到最终的精品的完整打磨过程,历经这个过程,犹如历经一个艺术作品的历练过程,在体验它的渐渐成型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全体成员的教学意念也逐渐清晰、逐步升华。所以我以为参与课例研讨的完整过程,就是教育教学者专业修炼、专业成长的最好途径。集体参与,合作互促。我们的课例研磨主要突出了“三次备课、两次飞跃”,也就是先由个人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评课,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

3、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一是研磨活动中11位小组成员每个环节都必须到场,这样,易于发现不同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因为,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中才能对各种观点作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全面的认识,才能实现共同提高。二是遵循研磨的程序,实实在在地按序推进。参与研磨的教师各有分工,备课组长负责全面统筹,有直接编制教案的,有负责教师素养的,有负责学生课堂反应的,有负责课堂结构的。教师在生成好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实现个人专业成长和集体专业提升。深度研讨,追求完美课题研讨历经“三次备课两轮打磨”,是反复但不重复的过程。反复是不断地推敲,是质

4、量的螺旋上升,而非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研磨课程正是这种创造性呈现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在推敲中产生新方法、新理念,促使教学更加完美。教师个人进行的“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后,我们全体成员随之走进教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课堂让同伴们感觉到了遗憾,特别是负责学生课堂反应的老师认为本课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的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于是我们要求在第二次备课中,我们将不同的意见梳理后,决定集中就学生的自读、自悟方面让负责课堂结构和编写教案的老师对第一次备课进行编

5、改。形成新的教案之后,我们随之第二次走进了课堂,此时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不再是问题答案的权威人士,而是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引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情境的创设者,同是一位老师,同是一篇课文,两节不一样上法的课确实让我们全体成员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有了研磨课堂后的收获和快乐。追求完美的心态再次激发了我们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我们并们没有因此满足。于是在第二次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查找了不足之处,我们在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过程,课堂结构松散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于是之后的教研重心就放在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我们从诗歌情景融合的特点,突出学生对景本身的描绘和融入之情的感

6、悟这一重点,精心设计了课堂提问,对学生出现的“可能”进行了预设。第三次进入课堂的老师在经历了几次打磨后,信心百倍,胸有成竹,课堂中生生、师生、甚至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融洽自不必说,教态言语都有了与最先的状态有了截然的不同。另外还要提及的是,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除了集中商议之外,还充分利用了学校开辟的世界大学城空间网站,跟教研室主任和教研组长网上在线研讨,同伴网上讨论,借助网上研磨课的流程,团队每一位成员都能在研磨的全程参与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分享他人的经验。解决了与在南校区的主任和组长及校外同行距离远,不方便交流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受益的并非上课的一位老师,在整个教研研磨课堂

7、的过程中,我们全体备课组的老师感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创新了教学研究的模式。原来只是一个组,利用统一的教研时间,就单一的问题讨论,研究面较窄,不深刻,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到世界大学城的空间里发表看法,有一线教师的经验,有专家理论的提升,这种教研模式是非常先进和有效的。解决了教师经验丰富,但理论不知道如何提升的问题。每一次的研磨,在经验与理论提升的关键点上,经过专家的点拨,老师们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大家都认为理论并不高深,都是从平时的研究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打造了一支团队。团队成员经历这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有一种累并收获着的感觉。每一次反复研磨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成长的快

8、乐。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真正体验到研磨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展、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研磨课堂才能赋予课堂第二次生命。教师要备出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其实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超越的过程。通过研磨,老师们专业水平有了飞跃,对教学研究有了浓厚的兴趣,摆正了师与生的关系,课堂有滋有味,不再有职业倦怠,自己幸福了,学生也幸福了。课例打磨不仅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同时提供给老师们某一领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的成功都要经受深痛乃至刻骨的历程,这就是我们从这次新的教研模式中体会到的。我们认为理想的研磨应成为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应成为学校的一项研究制度,成为广大教师提升教学素养的“练功场”。在一次次研磨的过程中,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研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执笔人:张慧、陈小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