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公债的经济效应第节公债的货币效应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70871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章公债的经济效应第节公债的货币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章公债的经济效应第节公债的货币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章公债的经济效应第节公债的货币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章公债的经济效应第节公债的货币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章公债的经济效应第节公债的货币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章公债的经济效应第节公债的货币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章公债的经济效应第节公债的货币效应(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章_公债的经济效应第03节公债的货币效应公共经济(财政)学:原理与模型第14章 公债的经济效应第143节 公债的货币效应 公债对货币流通的影响,会因公债发行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地说,公债的发行对象包括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两大类,其中银行系统又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非银行系统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机构。1431 银行系统认购公债的货币效应(1)商业银行认购的货币效应 商业银行认购公债,是因为购买政府公债是一项安全可靠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债券也是一种可靠的资产储备。假定商业银行以剩余的现金购买公债,那么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生下列变化:首先,商业银行以剩余准备金100万元购人公债

2、券100万元,则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减少100万元,持有公债增加100万元。与此同时,财政部获得公债发行收入100万元,在中央银行代理财政金库的条件下,也就意味着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和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各增加100万元。然后,政府将公债发行收入100万元用作公共支出,分别支付给企业和居民,企业和居民又将所得款项存入各自开户的商业银行。这样,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和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各减少100万元,而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和负债方社会公众存款各增加100万元。 图142 商业银行认购公债的经济影响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变化,商业银行持有的公债券增加100万元,社会公众存款也增加100万元

3、。这说明,商业银行以剩余准备金认购公债会使经济系统中增加相当于公债认购额一倍的货币供应量。(2)中央银行认购的货币效应 中央银行可能以政府的银行这样一种身份,在预算大量出现赤字的情况下,认购一定数量的公债以援助财政;也可能以货币政策执行机关的身份,从公开市场上买人公债券。具体有三种情形: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部认购公债。 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公债,那么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生下列变化。首先,中央银行购人公债100万元,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持有公债增加100万元,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增加100万元。然后财政部将100万元用作公共支出,企业和居民又存入各自开户的商业银行。这样,商业银行账

4、户资产方准备金增加100万元,负债方社会公众存款增加100万元;中央银行账户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减少100万元,商业银行存款增加100万元。 图143 中央银行从财政部购买公债的经济影响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社会公众存款增加100万元,准备金也增加100万元,这说明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部认购公债,对于经济具有扩张效应。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人公债。 如果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入公债,那么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生下列变化。首先,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入公债100万元,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持有公债增加100万元,负债方商业银行存款增加100万元。然后,商业银行将公债券交与中央银行后进行

5、结算,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持有公债减少100万元,准备金增加100万元。 图144 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入公债的经济影响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100万元。这说明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购人公债,对于经济也具有扩张效应。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手中购人公债。 如果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手中购买公债,那么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生下列变化:首先,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那里购入100万元公债,这时,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持有公债增加100万元,负债方签发支票增加100万元;然后,社会公众将中央银行的支票送存开户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将支票转送中央银行,收款后转入社会公众的存款账户,同时中央

6、银行将签发的支票转作商业银行存款。这样,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增加100万元,负债方社会公众存款增加100万元,中央银行账户负债方签发支票减少100万元,商业银行存款增加100万元。 图145 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手中购人公债的经济影响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变化商业银行的社会公众存款增加100万元,存款准备金增加100万元。这说明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手中购入公债,对于经济仍然具有扩张效应。由此可见,不论哪一种情形,中央银行认购公债都会使商业银行系统新增存款准备金增加100万元,如果商业银行再将超额准备金部分用于发放贷款或证券投资,那就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乘数扩张,惟其如此,各国普遍对中央银行购买公债有

7、严格的限制。1432 非银行系统认购公债的货币效应 假设社会公众动用银行存款购买公债,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发生如下变化:首先,社会公众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提取100万元,那么商业银行账户负债方社会公众存款减少100万元,资产方准备金也减少100万元;财政部将公债发行收入100万元存入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增加100万元,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增加100万元。然后,财政部将100万元作为公共支出,支付给企业和居民,社会公众又将款项存入开户商业银行。这样,中央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减少100万元,负债方财政部存款减少100万元,而商业银行账户资产方准备金增加100万元,负债方社会公众

8、存款增加100万元。 图146 社会公众购买公债的经济影响 经过上述两步变化,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存款都将维持原有水平,说明社会公众动用银行存款购买公债,不会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讨论题(1)公债与税收都是政府常用的筹资手段,两者有何区别?(2)为什么巴罗与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认识会产生分岐?(3)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发新债还旧债会对居民消费产生什么影响?案例分析韩国为何没有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析论国债投资的方向与效益 案情描述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非洲、亚洲有近40个发展中国家爆发了外债危机。巴西、草原景观律宾等国曾试用国际上流行的偿债率和负债率等指控制债务规模,结果在没有超过敬戒线的情

9、况下,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南美的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1982年的偿债率分别只有7.1%和3.7%,也无法如偿还外债。但作为重债国的韩国却成功地避免了债务危机。韩国自1965年以后,外债规模迅速扩大。1983年底外债突破400亿美元大关,外债占GNP之比达30%,偿债率达21.2%。到1985年,韩国的外债达468亿美元,列世界第三债务国(前二位分别是巴西和墨西哥),偿债率高达31.5%,大大超过了敬戒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韩国同样遭受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打击和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为什么没有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呢?案情评析韩国成功地避免债务危机的经验是:将债务资金用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10、、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扩大出口创汇能力,以足够的外汇来偿还债务。正如1986年世纪银行的世界发展展所述:韩国的外债“几乎全部用于生产性投资,关键不在于有无超过敬戒线,而在于债务资金的使用方向及效益。”国内一些学者和官员在评判国债规模是否适度时,常常借助于三个指标,即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和国债偿还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额),并以三条警戒线(分别是45%、15%和22%)为参照系,认为只要在此范围之内,国债规模就是适度的。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外债危机的情况看,这种认识未必完全正确。我国自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

11、规模便节节攀升,尤其是1998年以后,国债规模大幅度扩张。国债已成为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于是,如何把握国债规模的“度”,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当承认,三条国债警戒线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三个指标民有些缺陷。忽略了政府预算的差异。我国政府预算并未统一,很大笔资金游离于预算收入之外,而在计算债务依存度等指标时,又仅仅考虑预算内收支,这样,这使得指标所包含的内容产生了差异,也就失去了可比的基础。忽略了财力集中度的差异,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财力集中度明显高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经重一般为30%40%,甚至超过50%。而我国仅20%左右,由此千万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差额。因此,在评价国债负担

12、率时,我国就不能简单地拿45%的警戒线作为标准,也许以20%来评判更为妥当。忽略了国债结构的差异,国债的适度规模会因为国债结构的差异而不同。在期限结构上,我国目前大多是35年的中期国债,缺乏1年以下的短期国债和5年以上的长期国债。中长期国债可以满足政府长期性投资的需要,并在较长暑期内不会形成政府的偿债负担。忽略了国债使用效益的差异。若国债主要是用于生产性支出,则可以从以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得到弥补,投资回收率较高,形成一种“内生”的偿还能力。反之,若国债太多被用于非生产性支出,一时不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则真正用于偿债的资金来源就很少。面对日益膨胀的国债规模,人们不禁会问,借的钱都用到了什么

13、地方去了?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发行国债的收入有2/3用于到期国债的还本支出和利息支出。主要因为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偿债高峰期,靠税收偿还上一期的国丽几乎没有可行空间,不得不采用“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去兑付到期的国债。每年发行的国债有1/3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增发国债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暂时性财政措施,并不意味着中长期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原则被放弃,换言之,这种应急举措决不可长期化。基础设施盲目贪大求新也有问题,因为基础设施能否有效带动经济增长,还要看资源潜能的发挥和市场竞争力的形成。沿海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规模大大超前于经济增长的需要,甚至出现闲置和浪费状态。再说一些基

14、础设施项目,如大江大河大湖堤坝的加固,其效益是减灾效益、社会效益和潜在效益,政府靠什么还债?因此,国债投资的方向要适当调整。长期来,那些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行业得不到发展,相关行业的产品要大量进口。为解决这一“瓶劲”问题,可以考虑投向与产业升级关系密切的装备工业及电子、信息、飞机、汽车、造船等行业。通过招标转贷的形式,培育和扶植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在调整国债投资方向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国债投资的管理监督。1998年12月,财政部驻35个省市的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曾对72个重点项目进行检查,结果在涉及138亿元国债专项资金的72个重点项目中,有20个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挪用资金或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情况。挪用的资金主要用于建办公楼、宿舍楼、购小轿车和出国旅游、发放工资。有10个项目前期准备不足,从规划、设计到投资预算的制定,均未经科学论证,纯属“边勘探、边施工、边设计”的“三边工程”。这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概算随意变动,初步统计已超过概算9.57亿元。这种现象必须彻底杜绝,否则,即便国债规模未达到国际的警戒线,仍有陷入债务危机的可能。 本案例部分内容选自本人与徐利君合作的文章,原载财经研究,2001年第10期。 PAGE PAGE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