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案6篇.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70109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夜思》教案6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静夜思》教案6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静夜思》教案6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静夜思》教案6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静夜思》教案6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静夜思》教案6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夜思》教案6篇.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静夜思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熟悉“静、夜、思、床、前、明、举、低、故、乡”10个生字;会写“乡、头、是”三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喜爱家乡,喜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古诗。 课前预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释题:思、思念、惦念。思索: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初步感知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观赏,初步感悟古诗。 2、师范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境。 四、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

2、朗读古诗,并画诞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识记生字,学生相互沟通怎样识记生字。 4、指导熟悉生字。 、检查识记字形状况,相互沟通,书空“乡、是、头”。 五、理解古诗,朗读古诗。 1、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词句。 (1)说说自己见过的“霜”。 (2)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3、学习朗读古诗,主动汇报学习状况表演朗读。 4、多种形式朗读古诗。(1)男、女生读。(2)分小组读。(3)开火车读。 5、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6、练习背诵。大胆评议,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 7、集体背诵古诗。 六、小结

3、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静夜思,懂得了家乡和亲人的得意,还会认了10个生字,学会写了3个生字。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就能不断地增长学问。 七、作业 1、书写生字。 2、请同学们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13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家乡。 静夜思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熟悉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预备】 1、布置作业:晚上观看夜空。 2、一幅

4、描绘安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 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这样学生会更简单理解古诗。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进展他们的口头表达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日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5、检查自学状况: 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齐读生字、正音。 去掉拼音读生字。 小教师领读。 开火车检查。 随生字熟悉偏旁。 三、朗读古诗 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家乡。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帮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 同桌互读。 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 自己试背。 指名背诵。 齐背。 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 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举头低头 五、检查背诵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

6、家乡。 教学后记 对于古诗局部,学生背得很快,但总是把个别字音背错,以后应留意订正,加强个别指导。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 2、认读生字。 二、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需认读的生字: 目耳头米 2、学习书写: 通过课件观摩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占位。 自己说说,和同桌说说,书空练习。 集体学习“目、耳、头、米”的写法。 描红、临写。教师巡察指导。 3、扩词练习: 用“目、耳、头、米”组词,看谁说得多。 三、我会说 把你观看到的夜晚的天空风光,说给大家听。 教师准时订正生说的不当之处。 板书设计 静夜思 目耳头米 教学后记 学生观看字的占格位置比拟认真,我在黑板上范写时,有笔画没占准都

7、给指出。在说夜色时,多数能说出夜晚的美。 静夜思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静”“夜”等10个生字,会写“目”“耳”等4个生字。 2、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课前预备 (板书)(课件)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家乡。 设计思路 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布满韵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教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熟悉唐代诗人李白。师:李白可是唐代出名的大诗人哦。还会背哪些唐诗? 2、指三四名背。(评价语:你背得真好听!你

8、背诗的样子很得意!等) 过渡: 咱班孩子的肚子里装着许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今日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坐正,咱们要仔细地学!请齐读这首诗。 二、熟悉二类字 过渡:这首诗里有10个字,我们一起来读。 1、幻灯:10个带拼音的生字,齐拼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静、床、光、望、乡”几个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幻灯效果:学生记住了哪个字,那个字即在屏幕中消逝,同时配有鼓掌声,以此鼓励孩子。) 3、幻灯:再消失10个不带拼音的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 三、释题-理

9、解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家乡)评价:对,这是直接地告知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应当把“望”和“思”读真实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教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分?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

10、举”。) 5、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劲。孩子们,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举头”这个词怎么读? 6、齐读后两句。 7、我们在诗句中找到了“夜”,找到了“思”,但我们不能明白的是,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在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同座争论一下。教师引导:天上只有一轮什么?(明月)地上只有一个谁?(李白)是啊,天地这样宽阔,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难怪李白强调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读这首诗呢?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过渡: 其实古人读诗很讲究韵味,他们读出来的诗有点像唱歌一样的好听。你们听 四、吟读 1、师范读。(

11、师边读边在黑板上画拍子:半拍、半拍、向上一拍、半拍。平声拖半拍,仄声向上拖一拍,读来饶好玩味。) 2、生自由读。 3、指一名学生汇报读。(师打拍子指导读:你看着教师的拍子读。) 4、集体汇报读。(师:全体起立,跟着教师的拍子读。) 过渡: 这样读诗才有味道。古人读诗的时候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候是唱读的。我们一起来唱 五、唱读 1、师(放静夜思音乐):来,我们一起唱。 2、师:喜爱唱吗?先诵后唱,我们再唱一遍。 六、总结 看着你们唱诗的样子,我要静静地告知你们,你们不是小诗人,而是小诗仙了!小诗仙们,下课! 其次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唱读古诗。 2、熟悉10个二类字。 3、用

12、二类字扩词,比比谁组的多。 二、指导写字 1、观看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r r 写“耳”字: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数“耳“字:“耳 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生边数边书空。 2、描红、临写,提示正确的的写字姿态。 3、评价学生作业。 三、实践活动 晚上观看天空,烁烁自己看到了什么,鼓舞用图画来展现。 大意: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犹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深思,愈加惦念自己的家乡。 背景含义: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题目“静夜思” 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安静的深夜,躺在床上,迟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