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女子化妆品的自然理念民俗学.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70073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古代女子化妆品的自然理念民俗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古代女子化妆品的自然理念民俗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古代女子化妆品的自然理念民俗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古代女子化妆品的自然理念民俗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古代女子化妆品的自然理念民俗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古代女子化妆品的自然理念民俗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古代女子化妆品的自然理念民俗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然去雕饰析古代女子化妆品的自然理念及原因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091班徐菘霙 09016141摘要:化妆品,作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生命力和魅力传承至今。而中国古代女子化妆品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便是秉承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和自然美学。本文就从中国古代的大量古典文学和专著入手,推理分析化妆品所体现的自然法则包括取材的纯天然和创意的自然,同时从丰富的物质基础,中医药的转化手段以及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精神核心分析这种自然理念的成因。关键词:古代化妆品;自然观念;中药的转化;天人合一 化妆民俗属于服饰民俗中的一部分,与其他民俗一样有着集体性和传承性。化妆,作为美容方法的一种可以说是历

2、史悠久,早期的人类已经学会用植物颜料来美化自己的身体,而其中一部分也发展成为后来的文身。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较之男子,女子似乎更注重自身的形象装扮。当今女性对美的追求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发现,我们的生活被形形色色的美容产品“熏陶”着 。相比于现在化妆品中种类繁多的化工添加剂,古人原生态,纯天然的化妆品则另有一番魅力。 一、 化妆品中的自然法则浓妆淡抹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之一。“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显学篇,而在韩非子中也提到“毛馈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篱则倍其初”王星光 李华峰.中国古代妇女面妆美容概略C .华北水利水电学报,2007,0

3、4.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化妆品的用法已经很讲究。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而且不同的部位都有特定的化妆品。(一) 取材的纯天然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古代的化妆品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碾磨等步骤而制成。1、 香粉上粉是面部化妆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古时女子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化妆品。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可见古时的粉是白色的,而且其目的也是为皮肤增白。而在说文米部中对粉的解释是“粉,傅面者也。”同时,在说文米部中,大部分的字与食物有

4、关外,还有部分便与化妆有关,除了粉外,还有粔,糆等。粔,膏状的物体。而糆,从米从面,面便是指脸部。由此可见,古时候的人们所用的粉就是从米研磨而来的米粉。可见,古时候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米粉有附着增白的作用,就把它用作化妆品的一种,并且一直延续下来。后来,单纯的米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开始在粉中加入天然的香料,增加它的香味,也就是香粉的由来。毛诗疏中说:“兰,香草也。汉宫中种之可著粉中。”而齐民要术中也有关于香粉的记载“唯多著丁香于粉盒中,自然芳馥。”兰草和丁香都是香草,古人很早就知道将自然的带有香味的植物用于化妆品中来满足人们更高的审美需求。2、 黛眉眉妆是仅次于面妆的第二道工序。古

5、人用来形容女子眉妆,最常见的就是黛眉的说法。太平御览中记载:“染青石谓之点黛。”据说黛石来自于西域,将一种石黛的颜料放在黛砚中,碾磨成粉,然后再加水调和,画于眉上。黛,便是一种源于矿物质的青黑色的染料。而在释名释首饰中又记载:“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由此可见,黛不仅是一种染料还是画眉的方式,即先修眉再画眉,古代有的女子先天眉形不好,就先拔掉一部分,再画上,而这种画眉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与今天的画眉方法并无二致。3、 朱唇 朱唇,是古代女子唇妆最典型的描述。韦庄的词江城子中有一句:“朱唇动,先觉口脂香。”宋丙玲.中国古代妇女的唇妆J .文史杂志,2005,03,32-36.这一句概

6、括了古代唇部化妆品的特色:第一,颜色是红色,第二,是一种脂类物质,第三,有香气。可见古时候的口红应该是朱砂一类红色的颜料与动物油脂混合后的膏状物体,并掺入了香料。4、 胭脂胭脂是古时女子必备的另一化妆品,传说胭脂最早是从西域传入,但是其制作方法依然取自纯天然。胭脂最早是取自于一种叫红蓝花的植物 中国化妆品杂志,经过碾磨,熬煮,等多种方法制成。除了红蓝花以外,还有别的花卉果实也可称为胭脂的原料。齐名要术中记载:“(落葵)子实为浆果,暗紫色,可作胭脂,有名胭脂菜。”而天工开物中也提到了另一种可作胭脂的材料石榴花。“(燕脂)古制法以紫矿染锦者为上,红花汁及山石榴花次之。”无论是何种材料,可以看出均是

7、出自于大自然本身。5、 丹蔻青葱玉手,十指丹蔻。这是对古代女子双手最美的表述。丹蔻就是古代的指甲油,丹既是红色的,蔻是肉蔻。古代女子染指甲也是利用了天然植物中所含有的色素。明朝的瞿祐剪灯新话中有诗云:“要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可见,凤仙花就是古时候女子用来染指甲的来源之一。而且这种染指甲的方式即使在现在依然被很多老年人使用,将花叶捣烂后用树叶包起来敷在指甲上,大约两三天后取下,指甲就会染上橘红色,对比于现在指甲油一股刺鼻的味道,古时的美甲方式就自然清新得多了。(二) 创意源于自然如同现今的时尚流行一样,古时的化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创新。古时女子在基本的妆容外,还会在额间脸上画上

8、一些小花纹作为装饰,称为花钿。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而不同的妆容也会搭配不同的发饰如灵蛇髻,逐月髻等,从各色命名中

9、可以看出基本取自于自然界的景物,可见古人的创意起源于自然,善于借鉴自然万物来获取灵感,化妆品亦如是。二、 自然观念的源头与西方的化妆品不同,西方的化妆品大多是从化工产品中提取,这从化妆品这个称谓中也能看出。化妆品这个名词也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从它构词含义可以得出它是以化工原料为基础用来妆扮的产品。近现代的化妆品起源于日本,原来就是和石油工业同属于一个产业。化妆品的物质也是利用工业原料提取而制成。欧洲也是如此,欧洲最早的粉就是铅粉,在古代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被称为胡粉,在中国有“洗尽铅华”的说法,可见铅粉作为化妆品曾经盛极一时,但是后来人们很快发现,这种粉用久了脸会变黑,而且有毒性,所以渐渐地中国

10、古人在化妆品上用铅粉越来越少。中国古人在化妆品上所体现的这种自然观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 地大物博物质基础中国一直以地大物博自称,确实不假。首先,中国疆域面积大,各种气候自然地貌都有,物产较古时的其他国家更为丰富。的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自然来服务自己。这点从中国另一大民俗饮食中可以对比得出。无论是动植物还是菌类,只要是味道鲜美的都能上得了中国人的餐桌。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也说明古人对大自然所存在的食物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其次,频繁的对外交流也增加了物质的丰富程度。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高句丽使,遣唐使,郑和下西洋,每一次文化交流都带来更为丰富的物资,尤其是丝绸之路,大量的奇异的花

11、草从西域传入,尤其是香料。如此多的物产,使得古人在改善自己的生活时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而一旦有什么需要时,古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从自然界获取。(二) 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转化手段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奇葩,也是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的馈赠的应用所达到的极致的一种表现。而中医药与古代化妆品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这也算是国产化妆品的一大特色。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里,便出现了植物化妆品,已经提出多种草本植物对皮肤有益如白芷可以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白芷就是是中国传统的植物化妆品主原料之一,以白芷为原料制成的面脂,便是当时女性使用的植物化妆品,受到医生推荐。植物化妆品在唐代已十分流行,为上层女性偏爱,在众多医药典

12、籍中已经出现许多记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录的植物美容方就多达80余条,如当归四逆汤,八白散等等。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与化妆品的结合,使为中国古时化妆品的丰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药与妆的结合也体现了古人的自然观念:化妆是外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调养。(三) 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精神核心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古已有之,从各家学说中都能得到印证。孔子就曾经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的说法。庄子也提出了顺乎自然人生应当始于“天地与我并生”终于“万物与我为一”,崇尚顺应自然的精神。这种自然观念也存在于古代的化妆风俗之中。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

13、,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这首诗极为生动且细致地描绘了唐诗妇女的化妆一度疯狂,脸上不上粉,把嘴唇涂上乌膏,使嘴唇颜色像泥巴一样。最后的状况是“妍媸黑白失本态”。当然这种化妆方式只是流行了一时就被淘汰了,原因很简单“髻堆面赭非华风”。那些至今仍然保留下来的化妆品依然是红色的胭脂,黑色的黛石,因为亚洲人天生嘴唇就是红色的,眉毛是黑色的,健康的肤质就是白里透红的,化妆的目的是使自然本色得到彰显而不是改变它。从古人的化妆以及审美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作为精神核心的自然法则那就是:最自然的就是最美的。结语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又敬畏自然。这种朴素的自然观念给予了中国古时化妆品独特的生命力,成为中国服饰民俗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参考文献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3阮彩霞.中国古代女子面部化妆探析C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6.4刘卫群.中国古代化妆品词语研究C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