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民风民俗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1698364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浪民风民俗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浪民风民俗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浪民风民俗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浪民风民俗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浪民风民俗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浪民风民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浪民风民俗(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浪民风民俗,你知道多少?称 谓 父母称爹爹(爸爸)、妈妈;祖父母称爷爷、奶奶;曾祖父 母称太爷、太太;高祖父母称祖太爷、祖太太;诸伯叔父母按排行称 X爹、X妈;远房诸伯叔父母按排行称X爸、X婶;诸姑母及其丈夫 冠姓称X姑爹、X姑妈;未出阁者只称姑妈或称娘娘;母之兄弟及妻 称舅舅、舅母,也冠以排行称X舅舅、X舅母;母之姐妹及其丈夫也 称姑爹、姑妈,如同父之姐妹。爷爷的姐妹及外公的姐妹统冠姓称X 姑爷爷,X姑奶奶;奶奶的兄弟及妻子冠以排行称X舅爷爷、X舅奶 奶;岳父母面称大大,大妈,背称外父、外母;岳父的兄弟及其妻子 面称按排行为X爹、X妈,背称X外父、X外母;岳父岳母的姐妹及 其丈夫统冠姓称X

2、姑爹、X姑妈;父母及岳父母的姑表、姨表兄弟统 冠姓称X爸、其妻称X婶;无特定称谓的长一辈亲戚,如哥弟的岳父 母、姐妹的公婆,一律冠姓称X家大、X家大妈,大靖片及南部山区 统称姨夫、姨娘;儿子的岳父母,女儿的公婆,侄儿的岳父母、侄女 的公婆,以及其它侄辈的岳父母,侄女辈的公婆统统互称亲家;儿子、 女儿的干爹、干妈,干儿干女的父母也称亲家;子女称后父为大大, 后母为妈妈。 妻子的兄弟面称哥、弟,统称舅佬;妻的姐妹面 称姐姐、姑娘,背称大姨、小姨;妻的姐夫、妹夫面称姐夫、姑爷, 背称“挑担”。 丈夫的父母面称爹爹、妈妈,背称公公、婆婆;丈夫 的兄弟面称哥、弟,背称阿伯子、小叔子;哥的妻及同辈份年长者

3、之 妻一律称嫂子,兄弟的妻子背称弟妻;丈夫的姐妹面称姐姐、姑娘, 背称大姑子、小姑子。婚 嫁 成婚最初由男方请媒人 到女方家去说媒,也有女方请媒人的,但极为少见。定婚时男方到女 方家,互相探看,并互赠礼物,叫“对相”。定婚时男方由媒人及亲 友陪同到女方家,去时要带 20 个红心黄皮馒头,馒头要点上双点花; 带一块背面染红的猪肉,叫“方子”;还要带礼金、衣料、衣服、首 饰、手饰、烟酒等。回去时,女方则回赠米面,取意为男方“添米添 面”,还要回赠两个发面团,取“发家致富”之意。 女子出嫁时, 要贴红纸对联,宴请亲朋邻居,亲朋则具礼赴宴。姑娘出嫁要摆宴席 招待亲朋,还要由女方的亲戚陪送到男方家,陪送

4、客人叫“西客”。 “西客”多少无定,古浪片最多两席,也就是16 个人,全是女方至 亲。大靖片西客可多至几十人。古浪片、山区片西客要晚上留宿,第 二天招待后方可送客,大靖片、土门片西客必当日送回。 新娘到男 方门口时,男方要举行迎接仪式,要摆礼桌,上面放米面升子各一, 米上插花,面上插银器,还要摆上清水碗、酒具等。迎西客也要摆酒 案,请喝“迎风酒”。西客里面若有姑娘、新婚男女或已婚未育女子, 东家要送给红包。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压箱”,东家也要送红包。 婚 礼由司仪主持,新婚夫妇站在红毯上,首先拜天地,拜完天地后便入 洞房。接下去便是“铺床”、喝交杯酒等仪式,随后开始闹洞房。次 日早晨,行“磕头”

5、仪式。 丧 葬 亡人在咽气前先要穿 好“老衣”,落气后将亡人抬到地下,体位仰卧,头外足里。亡人手 足要用红棉线绊住。在亡人头前放个小桌,点上油灯,叫“小殓”。 “小殓”之后,子女们便到门外点“黄昏纸”,以后每天早晚都要点 一次纸。小殓之后,要献上满满一碗小米干饭,小桌前放一个盆子, 用来奠酒、奠饭、烧纸,称“凉浆盆子”。 亲人去世,子女及晚辈 亲属都要戴孝。子女、儿媳及孙子辈一般要穿孝服。丧服孝帽均用白 布制做。在治丧期间要请阴阳念经,请师傅作祭文,对亡人进行祭奠。 在超度亡灵的同时,要为亡人做一些“纸活”(纸幡、纸人、纸马、 金银斗、金银山之类),可多可少无定数。一般道场由招亡、撒灯、 跑桥

6、、十献报恩、拜忏、放施、迁灵、掩棺、点主、启灵、发夯、绕 棺等仪式组成。殡丧完毕要招待亲友邻居。 剪 纸 剪纸 艺术在古浪流传较广,旧时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用 红纸剪的“窗花”,门上贴上“门花”,结婚时必须在陪嫁的物品上贴 上“双喜”,在新房的床户上贴上“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 刺 绣 刺绣,是古浪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工艺,自古就有“十岁学针 线,十三进绣房”的古训,作女儿的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针线,学不好 一手过硬的刺绣手艺,到了婆婆家必然会遭到叱责。刺绣在清代至 20 世纪中叶较为盛行,姑娘出嫁前首先要坐绣房,集中时间准备陪 嫁品,那些陪嫁品中必须有精心制作的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

7、笘单、 绣花鞋垫以及绣花披肩等,出嫁后的第二天,将这些嫁妆摆于院内的 八仙桌上,首先供宾客观看欣赏,以显示姑娘的刺绣技艺和针线水平, 然后等磕完头,将这些刺绣品端给未来的公公婆婆和长辈。 岁时节庆 春 节 除夕下午便开始张贴春联、门神,为春节前奏。 除夕晚饭一般准备得较为丰盛,叫“装仓”。除夕之夜,先献盘祭祀, 上香化表,放爆竹烟火。之后,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则要给晚辈 发压岁钱,压岁钱一般只给孩子。除夕夜,人们一边观看央视春节联 欢晚会,一边“熬岁”,直至晚会结束。大年初一清晨,要早起接灶 神。早饭一般吃饺子,早饭之后,农村人纷纷穿戴新衣服,牵骡马到 野外“出行”,焚香化表,燃放鞭炮,祈求

8、新的一年出行平安,风调 雨顺。出行仪式结束后,同族人凑到一起轮流到各家拜年。初一日不 串门,不干活;初二日开始走访亲友,互相拜年,直至元宵节结 束。 立 春 立春为春季的开始,这天农人大多将牛羊角和骡 马屁股染红,意思是通知它们,春天已经到来。 元宵节 正 月十五日是上元天官圣诞,称上元节,又称元宵节。古浪人一般无吃 元宵习惯,但闹元宵活动却进行地热闹非凡。社火队从正月十二便开 始上街拜年,社火有舞龙、舞狮、高跷、芯子、腰鼓、秧歌等形式, 至元宵节达高潮。人们从四面八方齐聚集镇或县城看热闹,把街道围 得水泄不通。元宵节晚上,县城沿街挂起各式各样灯笼,不少机关单 位、企业还要燃放烟花,五彩纷呈的

9、烟花照亮夜空,行人纷纷驻足观 看。有的村庄里习惯跳火堆,男女老少围在火堆四周谈论、嬉戏,据 说这样能燎百病、消百灾。 正月二十 相传正月二十日是女 娲补天补地之日。这天家家都要烙油饼祭献女娲娘娘。 二月 二 相传二月初二是土地正神圣诞,又是龙抬头之日。民谣说“二月 二,炒一炒”,农家一般都要炒豆子、麦子吃,据说这样能爆开龙眼, 让它抬起头来,睁开双眼,兴云作雨,滋润土地,好让农人春 耕。 清明节 清明是祭祀扫墓之日。这天习惯吃凉面、凉粉、 酿皮等凉食。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圣诞, 或称“浴佛节”。在古浪民间,这一天却为“娘娘会”。每年此日,到 泗水镇双塔爷爷山朝山赶庙会者达两万

10、多人。 端阳节 也叫 “端午”,又叫“单五”。这天人们在门框上插杨柳条,吃米糕、韭菜 包子,小孩子手脚上拴花绳子、胸前佩戴香草荷包。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相传为中元地官圣诞,也叫中元节。此日古浪人习 惯吃葫芦包子和胡萝卜包子,上坟祭祖,也有些地方过庙会。 中秋 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团圆节。这天晚上月亮升起时,家家 要在院里摆设香案,呈献月饼、花馍、西瓜、水果等。然后全家人一 起拜月、赏月,共食西瓜月饼。 下元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下 元节,为民岁腊之辰,届时家家蒸麻腐包子,上坟烧纸钱,祭奠先 祖。 冬 至 此日习惯吃“疙瘩子”、“蛋蛋面”、“栀子面”。 蔬菜及调味品要切得很碎,据说吃了

11、冬至饭要加岁数, 食物亦 “碎”。 腊 八 农历腊月初八叫“腊八”,早晨要吃腊八粥, 也叫腊八饭。 腊月二十三日 又叫过“小年”,晚上家家都要 送灶神,古浪人把送灶神叫“打发灶爷”。 念 卷 念 卷在古浪农村广泛流传,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古老传统的文化 活动,它集古典文学、敦煌音乐变体于一身,是一种流传久远的说唱艺 术。 在冬闲的长夜里,尤其在过年的日子里,左邻右舍、当家户族的男 女老少相聚在热炕头或火炉边,众星捧月般围坐在念卷人周围,倾听宝 卷。念卷人一般是粗通文字之人,而且往往嗓音很好,善于歌唱,有时还 有二胡三弦伴奏,时念时唱,每唱至末句,在场众人要合唱一句“南无阿 弥陀佛”,称之为

12、“喝佛”,气氛欢乐融洽。卷本中吟唱曲调较多,有“哭 五更”、“降香调”、“过江调”等数十种,河西流传的卷本有四姐卷红罗卷紫荆卷白马卷救劫卷牧羊卷白玉楼挂画 等四五十部,其中,反映解放前古浪遭遇大地震、大饥荒的大靖地区农 民上中卫、宁夏逃难辛酸的救劫卷 ,为河西宝卷中本地作者的原 创作品之一。 念卷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 ,所有卷本中,都贯穿了传 统道德推崇的忠孝节义,卷本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忠贞不渝的正 面人物,他们往往要经受诸多的苦难和折磨,直至最后得到善报。这种 故事勉励人们忍辱负重,行善积德,尽忠尽孝,让人相信因果报应,对生 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念卷讲究颇多,念卷前要洗手、上香,借人家的卷

13、本,要说“请宝卷” ,宝卷不能随便乱扔,一般要用红布包起来 , 保存好。作为一种旧时代的文化活动,念卷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其 中宣扬封建迷信、维护男尊女卑等思想即是糟粕。当然 ,它的主要思 想是积极的,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特别是通过中华民族传 统道德观念教化人们多做实事好事,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 积极作用。随着现代文明在农村的迅速普及 ,念卷这种活动虽然越来 越少,但这种风俗却一直在古浪农村保留了下来。社 火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 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庄户人精心装扮的社火队,便伴 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出现在四

14、街八巷,观者如潮, 热闹非凡,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而又祥和的节日气 氛。 闹社火的风俗,由来已久。上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远 古时代,那时,“社”与“火”都是保佑人们安康幸福,主宰五谷丰 登、风调雨顺的神。古人类在祭神活动中,集体化妆、祈祷、祭拜, 然后燃放烟火,挥舞利剑,驱散妖魔,那便是社火最原始的一种形式。 到了宋代,社火已在许多地方流传开来,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 说,宋代北方有街坊杂耍演出,称为“社伙”,后来改为社火。演变 到今日,社火已成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在古浪, 几乎各地都有村民自发组建的“元宵会”,专门负责社火活动。每年 正月十二正式演出,正月十五元宵节

15、达到高潮。其地方特色之明显, 群众参与兴趣之浓厚,非其它娱乐活动所能相比。 流行于古浪 的社火形式,主要有高跷、芯子、秧歌、腰鼓、舞龙、舞狮等,因其 形式独特、阵容庞大、装扮古朴典雅而倍受广大群众喜爱。走在社火 队最前面的,通常为锣鼓队,他们充当整个社火队的“领舞”,掌握 社火行走的方向和快慢。两人抬一大鼓,1 人司鼓,68 人紧随其后 打击腰鼓,另外3 人各持钹、锣、铰子,锣鼓齐鸣,声震霄汉,气氛 威严。锣鼓队中间,最显眼的当属秧歌手,他手中高旋一柄大伞,伴 随着锣鼓紧密的鼓点节奏,不断引颈高唱一些具体生动,诙谐有趣, 妙语连珠的秧歌,惹得围观者笑声如潮。秧歌歌词大都是恭贺新春、 歌颂政策、

16、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安康的一些话语。秧歌一 般由四句组成,两句为一节,相互押韵。唱完第一句,锣鼓轰然齐鸣, 又嘎然而止,紧接着唱第二句,节与节中间稍停顿片刻,由锣鼓奏鸣 (俗称砸家伙),然后一口气唱完第二节。鼓乐与歌声之间巧妙配合, 形成波澜壮阔、声震霄汉的气势,为整个社火队增添了不少氛围。秧 歌一般随编随唱,因地因人而异,如社火队到政府机关拜年 , 秧歌手即 唱:“你教我唱(来),我就给你唱,唱的是英明的党中央。一号文件 暖人的心(呀),农民脸上就笑盈盈”,唱完一首秧歌,锣鼓队便急忙 往前涌动。秧歌手忽然看到前面有人燃放鞭炮,喜迎社火,便停下脚 步,即兴为他编唱了一首:“张老三(吗)你真大(的)方,点的鞭 炮就丈二长。我怎么知道是丈二长,斗大的元宝就往屋里淌”等等。 兴之所至,秧歌手也不时调侃一下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姑娘、小媳妇: “正月十五(就)雪打灯,大人娃娃(嘛)游百病。大姑娘游得乐开 了花,小伙儿夜里把床尿下”,惹得人们前俯后仰,捧腹大笑,那些 姑娘媳妇们早已羞得满脸通红,溜得不见了踪影 锣鼓队 之后紧跟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