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13讲课时跟踪练.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68621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第13讲课时跟踪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六单元第13讲课时跟踪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六单元第13讲课时跟踪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六单元第13讲课时跟踪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六单元第13讲课时跟踪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第13讲课时跟踪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第13讲课时跟踪练.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洛阳模拟)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解析:材料“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秦律对铁器耕牛的重视,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

2、除。答案:B2(2017济宁模拟)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解析:根据材料中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可能是高产作物的引进等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亩数量的变化,不是耕地面积的减少,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步减弱的,不是加强,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基本是铁犁牛耕,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B3(2017河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

3、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三月可粜粟,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 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东汉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故C项正确。答案:C4(2017淄博模拟)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解析: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

4、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从秦汉以来中国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小国寡民,材料呈现的不是国,而是家庭状态,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棉花的传入是宋末元初,在汉代并不存在棉花,故D项错误。答案:B5(2017邢台质检)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屡见不鲜。这()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解析:材料中“废止钱币”不利于商业,而“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直接征收布帛及谷,强化了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农业,故A项正

5、确。答案:A6(2017太原模拟)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这表明明清时期()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解析:依据材料中明清时期人口的增多、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原因,使牛耕较前代减少,而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可见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停滞或下降,故A项正确。答案:A7(2017梅州质检)“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

6、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解析:依据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工商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答案:C8(2018石家庄模拟)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

7、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B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解析:材料中制车有着严格的尺寸,采用标准化生产,“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当时制车过程中的行业内部分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车与冶铁技术进步的关系,故C项错误。答案:D9(2017郑州模拟)“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

8、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私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私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C私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私营手工业解析:材料私营手工产品形式上借鉴官营产品,是为了促进自身保证产品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私营手工产品形式上借鉴官营产品,并不是假冒官营产品本身,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此举对私营与官营手工业关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此举对私营与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7江淮十校联考)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

9、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A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 B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C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 D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烧制瓷器艰难,工匠需要十分精心,才能烧制成功,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D11(2017衡阳模拟)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

10、识增强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解析:“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这样做可以减少对自己的竞争,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A项正确;古代没有专利技术,故B项错误;这种自我保护不全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其目的是显示政府的优越,不是重视经济效益,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7洛阳模拟)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A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货币制度趋于规范C手工业领域发生

11、新变化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解析: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与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大量产品进入市场,特别是江南丝织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两项不合题意,排除。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7佛山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

12、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材料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

13、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岳宗福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12分)(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在于当时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民众容易处于贫困的状

14、态;这样救济从根本目的上来说是为了维护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儒家的仁政理念。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信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评价。答案:(1)特点:以养为主;政府主导;具有救苦济贫理念;民间宗族与国家相配合;差别救济;经验丰富。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小农经济条件下,民众容易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古代仁政思想的体现。(2)变化:改变重养的局面,注重养教并重;制定法律保证;提出救助是国家义务与责任;对救助对象有道德要求变为不再附设道德要求。评价: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稳定社会;体现了平等、公平的理念;推动社会救助走向现代

15、化;停留在理论与法律层面,实际效果并不明显。14(12分)(2017黄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有人说,这幅画创作于汉代;也有人说,这幅画再现了春秋时期历史风貌,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解析:首先摆明态度,关于这两种说法是持肯定或否定,很显然通过画的内容和史实判断是: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然后说明理由,第一种理由针对“这幅画创作于汉代”纠正为“这幅画创作于唐代以后”理由可以从图中的犁耕入手,图中是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道是唐时出现,针对第二种说法“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可纠正为“此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做,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可从一人拉犁、曲辕犁入手去证明。答案: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1)此画应创作于唐代以后而不是汉代的作品。理由:春秋时期虽出现了牛耕但当时的耕犁是直犁,画中的曲辕犁在唐代才发明,因而此画创作不早于曲辕犁普及以后的唐代。(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