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5].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67677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5].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五公中学 黄文霞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三、教学

2、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3、。 (二)预热1走近作者丁肇中,1936年生,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 背景链接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

4、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 文体介绍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三) 新授1. 字音字形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朱熹( ) 格物致知( ) 诺贝尔(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 华裔 ( )2. 词语释义格

5、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比喻受窘或着急。3. 整体感知学生默读文章,讨论:(1)本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明确: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明确: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4. 结构梳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第一部分(1 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6、,论述“格物致知 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 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5. 问题探究(1)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怎样的解释,请找出来。(2) 文章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3) 速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5) 第4段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6)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7)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8) 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7、 ?(9) 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10)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6. 分组探讨(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8、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客观事物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四)小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五)作业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这是否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看法写成小作文。(六) 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