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675355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货殖列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史记·货殖列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史记·货殖列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史记·货殖列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史记·货殖列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记·货殖列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货殖列传.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记货殖列传时代略论李埏【内容提要】史记货殖列传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季年,止于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元鼎年间,历时四百载。这个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而西汉文景时期则是高峰之巅。至汉武帝时,由于政府实施了打击商贾的政策,致使盐铁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逐渐走向衰落。【关键词】史记;中国古代;时代特征;商品经济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中,记述商品经济者极为鲜见。史记有货殖列传一篇是绝无而仅有的古代商品经济史专著。它的产生当然首应归功于太史公的天才卓识,但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时代的赐予。没有时代提供素材,那么太史公的如椽大笔也不可能写

2、出货殖列传那样的瑰玮篇章。因此很有必要参看一下它的时代背景。一、货殖列传所覆盖的年代货殖列传是一篇列叙人物的传记。史记太史公自序明说,货殖列传写的是“布衣匹夫之人”,因此,其所列叙人物从事货殖之年就是它覆盖的时代。它列叙人物又是以那些人物的时间先后为序的,所以它的始、末年就是最早和最后见于“传”中者。这样说来,最早见于货殖列传中之人是齐国的太公望,那么货殖列传是不是始于西周之初呢?不是的。上引太史公自序就已明言选取人物的标准和范围是“布衣匹夫之人”,太公望不属于此。依此标准,不唯太公望不是首选的,管仲也不是。他们是统治者,他们曾制定有关货殖的政策和法规,但不是亲操货殖之业的人。计然也不是第一人

3、。“计然”是一个人,还是一部书,尚未能决。(注:先师钱宾四先生所著:先秦诸子系年据晋人蔡谟之说,谓“计然”为范蠡所著书名。孙开泰君则力辩其为人名而非书名。)即令是一个人,那也只是个市场管理的理论家,而不是从事货殖之人。正式选取而为之立传的第一人是陶朱公,即范蠡。他曾为越王勾践的谋臣,但他从事货殖之始即已彻底抛弃官僚身份,“变名易姓”,转变为一“布衣匹夫之人”。此人当是货殖列传中太史公为之立传的第一位货殖者。他离开勾践始事货殖之年,为公元前473年。货殖列传中名次亚于范蠡者为子贡。子贡为孔门高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少孔子31岁。假若依照礼记“二十而冠,始学礼”之说,那么他师事孔子之时,孔子已

4、年逾知命,进入暮年了。孔子殁于公元前479年,即勾践灭吴前6年,年73岁。这样,孔子说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的时间当在公元前5世纪初年,可能略早于范蠡去吴适齐之年。子贡和范蠡实为并世的货殖者。货殖列传的时代当是自他们始,模糊一点说,那就是公元前5世纪初叶。至于货殖列传时代止于何时,那是很明确的,止于汉武帝朝。太史公大约卒于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注:据肖黎:司马迁评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2页。)史记成书当然在此之前。至于货殖列传于何年搁笔,不可考。鄙意以为它的内容可能止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杨可告缗之时,说详后。杨可告缗结束了货殖列传的时代,要写已无可写的了。如此说来,

5、货殖列传的时代是,始于公元前5世纪初的春秋季年,讫于前2世纪末的武帝元鼎年间,历时约四百载。二、货殖列传时代的特征这四百载作为一个时代,一个经济史上的时代,有些什么特征?下面试略述之。第一,这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工具革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充当革命的中军主力的是铁器,所以这也是中国古代的“铁犁和铁斧的时代”。铁,恩格斯指出,“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它“使更大面积的田野耕作,广阔的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63页。)他又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

6、民出版社第2版,第149页。)我国自来以农立国,就更是如此。铁器的革命作用当然表现于各行各业中,不只是农业,但以农业中为最大,影响最为深远。何兹全著中国古代社会说:“铁农具的出现,是农具史上的革命,也是耒、耜形制和使用上的革命。铁,使耒耜合一,由两种农具合为一种农具。”那就是犁。我在农活实践中认识到,铁犁质坚而重,能深入土中,人力小,难于牵引,必须配以更大的动力,乃便运作。牛,力大而驯顺,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最佳的役畜。因此,铁犁牛耕配套出现于史。上引何著第121页指出,“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飞跃发展。这个飞跃发展的时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的使用,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

7、成为可能。春秋战国之际,很多森林、池沼地带被开发出来变成良田,各国人口大量迅速增加,所有这些都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的使用、耕牛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论断与实际相符,是完全正确的。上述农业生产工具的革命有待于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为之先驱。不言而喻,铁犁之类的铁农具,农民是不能耕且为的,必须手工业提供,所以手工业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关于这个时期的手工业进步情况,治先秦史的学者多有共识。例如杨宽教授的战国史便言之綦详。秦汉,较之战国又更进一步,出现了许多民营手工业的大企业家,如史记货殖列传所选载的猗顿、郭纵、寡妇清、程郑诸人便是。总而言之,这样一个时代不唯前古所无,即汉武帝以后千

8、年之久也是不曾有的,因此可以说,上述农业、手工业的飞跃发展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第二,这是一个社会大分工突飞猛进的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促使分工发展。依照恩格斯的理论,人类社会在早期的历史上有过三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和牧业的分工;第二次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第三次是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的分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61页,第163页。)这三次社会分工,在我国古代都已经发生。第一次的农牧分工,很早就已出现,后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分工:北边主要为牧区,黄河、长江等流域则为农业地区。第二次的农业和手工业分工也早已出现了。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千年左右,今甘肃

9、的广河县齐家坪已有冶铜手工业。(注:参看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页。)降及商周时代,青铜冶铸高精的技术令人惊叹。这样的手工业不和农业分工,不专业化,是无从进行的。不宁唯是,他如制漆、髤染、刺绣、陶冶,也是有待于社会分工,方能善其事的。这些情况说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古人早已有之。但是为什么农业一直逗留在使用耒耜之类的木石工具阶段,迟迟未能同步发展呢?这是因为生产关系的阻滞,政治制度的束缚。古代的专业手工业生产者叫做工匠。工匠是完全由官府控制使用,没有人身的自由。奴隶他们在工作上生活上都与外界隔绝。官府的作坊实质是一些牢狱。因此,他们以及他们掌握的生产技术几乎与外部

10、世界绝缘,对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未能起到巨大影响。到了西周末造,王纲解纽,统治松驰,工匠及其技术才稍稍流入民间。民间蕴蓄的潜力是巨大的。在不长的时间内,便出现“百工居肆”的局面。铁,也能冶铸了。从冶铸青铜器进到冶铸铁器要突破升高炉温的瓶颈难关,工匠也把它突破了。进入春秋以后,铁器逐渐流入农村,使农业生产起了革命性的变化。农业生产发展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深化而扩大了。于是不能不导致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城市手工业自始就是商品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有余粟,女有余帛”,农民也有了用以“易械器”和手工业品的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农工之间,百工之间,都需要交换,所以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正如恩格斯说的

11、,“又加上了一个第三次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66页。)这个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春秋时代已经有所发展,到战国,也即是到史记货殖列传所述时代之初,达到了完成的阶段?。商人,亦于此时形成一个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过,货殖列传的“货殖”一词不仅指专事产品交换的商人,也包括从事手工业生产而兼售自己产品的企业家。以现今划分阶级的准则来说,那就是工商业者。货殖列传对我国古代第二、第三两次社会大分工及分工后产生的代表人物作了很好的反映。货殖列传一开篇就对当时的社会大分工有所论列。它首先指出,山西、山东

12、、江南、龙门碣石北各有特产,钢铁则山出棋置。这些物产,“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但人民只有“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方能获得。更引周书以明其重要,“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屡不出收财匮少。财匮少则而山泽不辟矣。”太史公最后强调指出:“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这些话言简意赅,把三次社会大分工及其社会功能都包含进去了。“商而通之”就是说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没有这一分工,没有商人任交换之事,那么农便不出,工虞商便乏其食;虞不出,则工无原料而乏其事;工不出则,农商虞无械器、无舟车而三宝绝

13、了。在以上引文里,太史公用了一个“通”字和一个“绝”字,最能说明因分工而发生商品交换的关系。“通”是商品流通,“绝”是商品不流通。我们知道,产品一经交换就成为商品;商品交换须货币,货币一旦作为交换之媒介,就成为商品流通。史记平准书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太史公自序说:“维币之行,以通农商。”读此,通绝之义就很明确了。对社会大分工和商品流通如此重视,阐释得如此明确,在我国古代史上,太史公是绝无而仅有的。第三,这是商品经济兴旺活跃的时代。在封建社会中有两种经济形式:一是自然经济,一是商品经济。自然经济是自耕而食、自织而衣的自给自足经济。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14、,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分工发展的迟缓,商品经济一直是社会经济的附庸。进入春秋之后,才有较快的进展。到战国,发展加速,不久便附庸蔚为大国,成为社会经济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汉代文景时期,发展达到最高点,我尝称之为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史记货殖列传是一篇专门论述商品经济史的著作。从这篇著作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当时商品经济之盛确乎是我国历史上鲜见的。下面试据货殖列传所述,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略作申解。这时期的商品生产从商品种类之多便可见其盛况。货殖列传一开篇指出的山西、山东、江西、北边的特产为数达30余种,“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这些特产

15、是作为商品的。因为只有经过交换,方能满足人民的喜好,因此这些特产的生产当是商品生产无疑。但这些特产许多还只是一些原材料,还须经过特殊的劳动分工,甚至许多的个别分工,方能制成可以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商品。这样,商品的种类就很多了。货殖列传接下去在列叙人物的传记中,在论述可与千户侯相比的“素封”之家时,都提到许多商品。商品生产的种类为数更多。计有冶铁、制盐、采丹、采金、畜牧数十种。这些生产适应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不仅有多种手工业的生产,而且有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货殖列传中提及的这类生产全属民营;其产品主要是供民用。这种现象,春秋之前是看不到的。春秋后短短二三百年间就有如此景象,衡以中国古史进展的速度,其迅猛也是罕见的。再从商品流通方面看。商品流通不可没有货币和市场,这时期的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金属铸币刀、布、圆钱取代贝币,在各地似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起来。虽然刀、布、圆钱等还只是贱金属的铜质铸币,但从贝币进到铜币实是具有阶段性的一大跃进。大较言之,形似农具铲子的各种布币流行于魏、赵、韩三国地区;形似腰刀的各种刀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地区;似环的圆钱流行于东西两周及秦一带;似贝的铜贝流行于楚。这些铜币的铸造发行是不统一的。各国首都和许多地方的官府都在铸造发行,加以私铸,所以形制、单位重量多种多样。这说明商品流通遍及七国各地,对货币的需要量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