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出师表[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 出师表[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出师表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义,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过程与方法1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2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重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难点批判地继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强烈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美;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指导自己的行为。1点拨教学法:疏理文章内容及脉络时,教师以情理双线加以点拨,给出方向,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脉络。2情景教学法:本课多次创设情境,探究文章“理至而情深”的特点时,用换位法让
2、学生深入情境,以不同身份品说表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1诸葛亮的画像。2诸葛亮的主要事迹。2课时南宋秋雨绵绵的一天,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在武侯祠过夜。他秉烛细观石刻的出师表感慨万千,于是挥涕走笔,留下了亲手抄写的出师表。一代名相与一代名将在这个秋夜在心志上汇聚在一起,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一篇表章会有如此深厚的情感积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请翻开课本,读一读这道千年之后仍在熠熠闪光的出师表。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居隆中,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
3、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后建立蜀汉。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受托辅佐后主刘禅。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这时蜀汉已从虢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4、。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3解题。(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诸葛亮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师表的?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5、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4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明确指出各方
6、面的责任。1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第1、2自然段。(2)齐读第1自然段,回答: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客观)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作者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3)齐读第2自然段,回答: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具体如何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作者
7、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4)总结: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先提出正面建议,再从反面论述。2分析第35自然段。(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义。(2)第3、4自然段内容分析: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亲贤的好处是什么?“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概括第3自然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具体如何举用?“营中
8、之事,悉以咨之”。这样做的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小结: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3)第5自然段。本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第1句。“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1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小结: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4)总结:第5自然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营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自然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晓之以理
9、,动之以情,这是人们使别人接受自己建议的方式之一,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出师表中,谆谆开导,循循善诱,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这位老臣的赤诚之心。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进一步感受和体会这位名相的高风亮节。1分析第6自然段。问题探究:(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2分析第7自然段。问题探究:(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是哪一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分析第8自然段。(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第二句“若无兴德之言以彰其咎”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3)第三句“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4)哪一句话表现了作者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5)最后一句结束语,短短12字
11、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以上第68自然段诸葛亮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4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
12、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2)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诫子”、“诫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5小结。封建
13、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6名人读出师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足见出师表感人之深。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的名言,它不仅是一代名相的心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4、。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诚与尽责都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应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助力。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表明此行必胜的决心。在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道。作者在行文上由势入理,起笔峥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阐明出师的必要;中间叙事,是说明出师的条件;表文结束之前,将出师与谏言两层意思拢合一起。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1脉络清晰。全文的脉络很清晰:分析形势规劝进谏陈情述志临表惜别。言尽文畅,情词恳切,层次分明。2议叙相间。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以叙事
15、,议论和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理的集中表现。3骈散结合。全文大部分是散句,但也夹杂着工整的对偶句和音节整齐的四字句。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些对偶句是属于所谓正对,一个意思分两句说出,强调了自己的处世态度,渲染了受命时情势的危急,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节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我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用岳飞书出师表的故事动情地导入课文,自然而深沉,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品读出师表的兴趣,带着疑问和崇敬之情去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