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生态建设.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6666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0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环境生态建设.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题山东省郓城一中高二地理组 一、选择题 右图为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读图回答12题。1.该植被可能是( ) A.沼泽 B.温带落叶阔叶林C.荒漠 D.草原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漠化 D.沙尘暴下图为我国某平原土壤干燥度与地下水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3.该平原可能是我国的( )A.三江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4.该地可能出现的自然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化 B.水土流失C.土地盐碱化 D.地下水漏斗5.改造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退耕还林 C.合理排灌 D.大水漫

2、灌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67题。6.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A.6月 B.7月 C.9月 D.10月7.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合理分配水资源科尔沁沙地原为肥美的科尔沁草原,处在农牧过渡地带,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成为今天的沙地。据此完成89题。8.距科尔沁沙地最近的我国著名文物古迹是( )A.敦煌莫高窟 B.承德避暑山庄 C云冈石窟 D.秦陵兵马俑9.造

3、成科尔沁草原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采地下水新华社2005年8月30日电,从2005年起到2010年,国家计划投资75亿元人民币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该项目不仅是西部大开发又一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工程项目。回答1011题。10.三江源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线,被称为“中华水塔”,三江是指( )A.长江、雅鲁藏布江和黄河 B.长江、黄河和澜沧江C.长江、怒江和澜沧江 D.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11.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问题是( )草地严重退化,鼠虫害肆虐 土地沙漠化

4、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减少冰川退缩、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减少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问题严重A. B. C. D.12.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铁路沿线草方格沙障的作用是( )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 固沙成本低,费用少 能截留水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植物存活用沙障保护交通线有效A. B. C. D.阅读下列文字材料,回答1316题。一、美国加利福尼亚拥有万顷良田、星罗棋布的地下灌溉网络,这是现代科技在沙漠中创造的一个神话,用科学的水利设施把沙漠变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区,仅加州的农产品就稳占世界农产品市场的37%。二、米德湖位于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处的高山峡谷,由胡佛水坝拦腰截

5、断科罗拉多河形成,它不仅为美国西南的城市提供了用水,还为美国150万英亩荒漠和墨西哥50万英亩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三、胡佛水坝建有17套发电机组,年发电40亿度,是美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加州75%的电力来自这里。13.造成南加利福尼亚沙漠广布的原因是( ) A.地处副热带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B.落基山阻挡了海洋的湿润气流,山间盆地干旱少雨C.沿岸寒流是形成沙漠的最主要原因D.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使土地沙化14.充足的光照条件和灌溉水源使南加利福尼亚成为美国的( ) A.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 B.商品谷物农业区C.重要的棉花产区 D.水果和灌溉农业区15.主要受益

6、于胡佛水坝淡水和电力供应的城市有( )A.休斯敦 B.洛杉矶C.新奥尔良 D.达拉斯 16.下列沙漠中与南加利福尼亚沙漠成因相似的有( ) 塔克拉玛干沙漠 澳大利亚大沙漠 西南非洲纳米布沙漠 南美阿塔卡马沙漠撒哈拉沙漠 中亚卡拉库姆沙漠 南美巴塔哥尼亚沙漠A. B. C.D.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718题。17.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C.风力侵蚀强烈,形成风蚀洼地 D.农牧业活动较多,地表植被破坏18.在乙地区反映该地绿洲萎缩迹象的是()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

7、实度下降C.地表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19.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秸秆并不挖掉,而是等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A.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B.涵养水源C.防风固沙,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 D.农民忙于种植反季节蔬菜,没有时间下图是我国新疆和四川两省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2022题。20.影响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分别是( )A.气候和地形 B.土壤和水源 C.水源和地形D.植被和气候21.目前甲乙两省区正在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分别是()A.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B.平原绿化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程C.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和平原绿化工程

8、D.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和沿海防护林22.两省区储量都很丰富的自然资源是()A.水能 B.天然气C.地热 D.煤23.上图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A.黄土高原 B.柴达木盆地 C.天山 D.内蒙古高原24.为解决该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正确的措施是()A.兴建小水电站B.利用风力发电 C.营造速生薪炭林 D.修建核电站25.在该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是()A.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 B.减少水井的数量C.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D.避免土壤的盐碱化(2008年四川卷)下图表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2627题。26.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

9、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27.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 B C D(2008年江苏卷)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2829题。28.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D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29.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

10、,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在8000年前,地球上大约有61亿公顷森林,近12的陆地被森林覆盖,目前,地球上仅存有39亿公顷森林和12亿公顷的稀疏林。被破坏的世界森林面积估计每年在1000万公顷以上,许多著名的“森林之国”(如泰国)已名存实亡。早在1977年,泰国已从木材出口国变为木材进口国,泰国呵叻高原葱郁的森林已不复存在,裸露出砖红色的土壤,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此回答3031题。30.关于上述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世界上的森林面积没有什么变化世界上森林面积减少造成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世界上森林面积减少使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AB C D31.在无

11、林地区20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 )A净化空气 B保持水土C调节大气成分 D含蓄水源(2008年宁夏卷)读表1,完成3233题。表1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转化来源湿地类型旱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草地其他河渠489-7023548海涂43-155-2027017627水库坑塘25657-33-2115694926水田76-793-105300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32.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B.河渠 水田 海涂

12、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33.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近几年春季,受北方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方向移了大约1000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内容,完成3435题。34荒漠化的实质是( )A耕地退化B草地退化 C土地退化 D林地退化35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36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 )干旱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过度放牧 气候异常A B C D 37.下图是公园(林草地)、操场(裸地)、足球场(草坪)三个典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