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课一定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663738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节好课一定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节好课一定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节好课一定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节好课一定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节好课一定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节好课一定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节好课一定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大纲、专研教材、研究学生之后形成的对一节课的宏观考虑,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甚至可以说它是一课之魂。教学指导思想是无处可抄袭的,因为它是一个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它源于教师对时代精神和教改方向的准确把握,对大纲教材的深刻理解,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规律的实习和了解。教学指导思想的形成和锤炼不是手到擒来、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有深入专研、勤于思考的习惯。但是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一般说来,中学历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符合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点。教书育人,就是为时代的进步造就人才。教育改

2、革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石器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时代意识和自觉的改稿精神,惟其如此,才会常教常新,不致落伍。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刚投入实验的时候,不少教师认为第一册第九课“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将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放在开头叙述很别扭,觉得从逻辑关系上不好处理。事实上这正是教材编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其中蕴涵着一个鲜明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对铁工具的推广有决定性意义,而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以至在社会发展史上有“铁器时代”。事实上存在的事情,一定有其内在的逻辑。 农业:铁农具

3、广泛使用,生产效率提高。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 手工业:冶铁业和铁工具制造发展迅速。社会的进步 水利工程:工具改进,工程规模扩大。基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可确定一条:突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初步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一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世界史三次科技革命的教学。 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研究历史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历史与现实有惊人相似之处。寻求历史与现实跨越时空的沟通,借鉴历史认识和理解现实并不是很难的事,关键在于是否有清醒的历史意识和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作为历史教师,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历史中寻找认识现

4、实的钥匙,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二、关注学生发展,启迪学生心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理所当然,这也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重要指导思想。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观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让学生在课堂怎样学、学到什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还以前面的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为例,如果采用讲述法,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这项技术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意义是什么、影响有多大,那学生只是一个听众、一个知识的记忆者。有的教师围绕这个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第一个问题:生铁冶炼技术是怎样发明的?也就是说当时人怎样想办法将铁

5、矿石炼成铁水的?学生会开动脑筋了:铁矿石炼成铁水需要很高的温度,关键是想办法提高炉温。提高炉温首先是火得烧旺,那就得改进鼓风设备,还得烧好炭。炉温跟冶炼炉也有关系,炉膛不能是直筒的,像烟囱似的热气就全跑了,要改成大膛小口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能发明这项技术?学生想当然地回答: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很高的聪明才智。教师引导: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聪明才智并不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独有的呀!想一想,有什么特殊的因素启迪了那些聪明的工匠们?在此之前,中国在金属冶铸方面有什么成就?学生恍然大悟:中国青铜器制造水平很高,青铜艺术是夏商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不就是冶炼成青铜液铸造出来的吗?生铁冶炼技术的

6、发明肯定是受到这一方面的启示。第三个问题:课本上为什么说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对铁工具的推广有决定意义?学生回答:用铁水倒在模具中制造铁工具很容易,铁工具就会造出很多,还可以根据农业、手工业的需要不断改进或增加工具的形状、种类。铁工具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当然会很快得到推广。教学指导思想制约着教师如何设计和实施教学。如果一个教师真正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那他的教学设计一定会有新的创意。像上面的例子,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问题启动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还有灵感同时被调动起来,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创造性四外。学生在历史的再“创造”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发展了

7、四外能力,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记住了历史知识。也许有人说,这样做不是太耽误时间了吗?教学任务能完成吗?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让教师解放思想、抓住本质的东西。一堂课,哪些内容多讲、祥讲,哪些内容少讲、略讲甚至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都是可以灵活变通的。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的发展。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迎接未来的挑战,必须实现从重视知识本身的获取向重视开发求知能力的转变。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培养创新能力转变。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保证最有价值的目标的实现。三、 深刻理解教材,敢于加工处理。教材主要指课本即教科书。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感到为难的是教科书内容的处理,习惯于教科书写多少

8、讲多少,按什么顺序写就照什么顺序讲。其实不必如此机械。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灵活变通的问题,这其实主要是个观念问题,是个指导思想问题。在教材编写体制上,教育部早以明确可可以“一纲多本”。大纲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对教科书,各省、直辖市有选择权和有限编写权(各地可自编教科书,经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方可正式使用)。我们既然可以选择或编写教科书,对教科书内容适当调整变通处理当然也是可以的。需要指出的是,灵活变通不等于随意删改,要有依据,要建立在对教科书内容的深刻理解之上。比如人教版第一册16课“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一目“豪强地主的田庄”,教学中处理起来感到很别

9、扭。其一,前四目静经济,从经济转到豪强地主不好过度;其二,豪强地主的田庄也代表不了两汉的社会生活。经大家研究,认为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将豪强地主的问题放到前一课“东汉的统治”中去讲,将第16课的题目改为“两汉的经济”。再如初三世界史有“近代文化自然科学革命”一课,涉及解析几何、微积分、电子感应原理、原子论等一大堆难懂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少学生在相应的学科中还没有学到,新教材实验时几乎所有的老师觉得难以处理。我们首先研究了大纲,大纲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表述只有两个点:数学、物理和化学;生物学的新学说。据此我们认为,让学生了解一下近代自然科学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成就即可,不必讲透,让学生理解,更不必让学

10、生记忆,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揭示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方面。到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新课本使用时,又出现类似问题,世界近代的文学和艺术各有一节,罗列了许多名家的名著、名作,还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罗克艺术”、洛可可艺术“等不少艺术史上的概念术语,老师们都感到没法讲。其实关键是高中生没必要学得这么复杂,教师都难搞懂的东西,学生也没法学。带着这个问题研究大纲,发现在教学目标的叙述中和知识点的规定上,都很笼统,知识点只有5个字:文学和艺术。于是我们干脆对这两课不作统一要求,允许教师自行处理,作为阅读课也可以。四、四、突出学科特色,讲出历史韵味。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学科,历史课有其不可替

11、代的功能,也就是说没有哪一门课能捎带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同样,我们的历史课也没必要“超位”,去抢别人的“球”。历史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包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诸方面,而文化又囊括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体育等许多内容,所以有人称历史是“总科学”。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互相渗透;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在涉及同样内容时,突出自己的学科特色,讲出历史韵味。什么是历史韵味?我想主要体现在对现象的历史思考、历史分析和历史认识上,这里面闪烁着历史的超脱和智慧。在一个多学科教学观摩活动中,放了一节历史录像课光耀千古的唐代文坛,一看片头,别的学科的教师说话了:这不是语文课吗?

12、待看完这节课,这位教师诚恳地说:我明白了历史课上讲文学与语文课的不同,你们不仅要讲明白明白,还要使学生明白文学与当时历史的关系,让学生从文学中学到历史,看似学文学,实是学历史啊!这位教师体会到的,正是我们当初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之一。历史造就了光耀千古的文学奇葩,唐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也映出了唐代历史的概貌,学生从中理解历史与文学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形成带有历史意识的文学审美能力,这将使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获益更多。教学指导思想,可以针对一节课,也可以针对一类课,也不必非要列出个三条五条。但是,没有思想指导的课很难上出名堂,教师没有教学指导思想,也很难出息成名师。因此,我认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