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部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65787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与代数部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与代数部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与代数部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与代数部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与代数部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与代数部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与代数部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准确理解教材意图,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第八册“数与代数”部分教材分析教材是我们实行教学的最基本的资源。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我们展开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本册教学内容涵盖了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各个领域的教学因目标和要求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策略方法。这里,我想就“数与代数”部分与大家作一个交流:一、教学内容:本册“数与代数”部分包括四个单元内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算式题、初步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内容包括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含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

2、序,相关0的运算。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使用运算定律实行简便运算。至此,整数学习基本告一段落。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为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立下基础,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加法和减法,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二、教学建议:(一)准确理解教材意图,即时调整教学思路。1、知识点编排相对集中,应协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本教材改进

3、了相关知识的编排方式,使内容的表现更为紧凑,知识点相对集中。例如:本教材的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使用。这在以前的苏教版教材里是分散在四年级上下两册中。将相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建议老师即时地实行知识梳理,以协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溶计算教学于现实情景。本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例如: “简便计算”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

4、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更注重了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如加法运算定律,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节;乘法运算定律则创设了学生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所以,建议老师要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协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3、规范数学语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常常喜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某一个发现。但学生的思维水平毕竟有限,很多时候语言都不规范,不过,我们有些老师却没有即时纠正,甚至某些老师自己也在用不严谨(甚至是错误

5、的)的语言实行教学。比如:“除”和“除以”不分,把“最简分数”说成是“最简单的分数”, 把“平均分成若干份”说成是“分成若干份”等等。数学是严谨的,语言必须规范。本册教材在这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针对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的“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的规定,本教材实行了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叙述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这种表述与老教材相比,语言更加严密。不过,现在的这种表述涉及到了分数,而此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系统的分数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也比较抽象,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建议老师们借助直观和

6、形象图,结合具体情境来协助学生理解。例如,能够续编“孙悟空棒打小妖怪”的动画情境。在孙悟空打完小妖后,可将金箍棒依次缩小,再放回到耳朵里。利用金箍棒长度的变化直观协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二、结合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新课改实施以来,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一线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要准确对待手中的教材,敬重但绝不盲从。1、改一改:小数的加减法中的主题图是雅典奥运会的情景,这个在当时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但是离现在久远了些。那个时候学生还小,也不太熟悉这几位动员,所以兴趣不会很浓厚。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还会发现:这个情境提供的算式不够典型!都是两位数小数加减两位小数,极易让学生造成“

7、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相同,只要把小数的末位对齐即可”的想法。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触及小数加减法的本质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才能加减。所以,建议老师更改情景,更好的协助学生理清小数加减法的本质。例如:可选用第98页第3题作为例题。2、挪一挪: “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全册只出现两次:16页第14题和129页第6题。学生印象不深,到期末总复习要求列综合算式,中下水平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很困难。所以建议大家要在平时对这类题型进行适当补充和练习,沟通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慢慢过渡到会用综合算式解题,这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意义。我认为可以把类似于“总复习第129页第6题”的题提

8、前教,在学生对“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比较熟悉后,再学书16页第14题,效果会更好。3、添一添:名数互化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比较困难的一个知识板块,原因有:第一,学生必须要对进率非常熟悉;第二,小数点的移动也必须很明确,要有一定的数感做支撑。但观察下图我们发现:教材里关于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不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而是用“想一想”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在此后的练习中也只出现了4次,显然教材在课时、练习等方面的安排是不足的。因此,建议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提炼出改写的基本方法,同时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补充相关练习。4、放一放:我个人对第44页例题4的编排是持有意见的。教材介绍了两种方法,但据我以往的教学

9、经验表明:学生很不喜欢第二种,还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第一种我们成人认为最方便的方法,学生用的也不是很多。教学中我们应当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包括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选用不同的直观支撑,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因此,在教学“1225”时,建议老师们先不出示教材中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方法1:把12改写成10+2。1225=(10+2)25=1025+225=250+50=300方法2:把12改写成4+8。1225=(4+8)25=425+825=100+200=300方法3:把25改写成20+5。 1225=12(20+5)=1220+125=240+60=300方法4:把12改写成34。1225=3425=3(425)=3100=300方法5:把12改写成62。1225=6(225)=650=300方法6:把25改写成55。1225=1255=605=300学生得到这么多的简便算法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哪一种方法最好?然后进行总结点拨:你们探索的每一种方法都很好,但我们大家要根据计算的实际,选择适当的简便算法进行计算。鼓励学生勤于探索算法的最优化。让他们从小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方法。以上就是我对第八册教材“数与代数”部分的浅显解读,水平有限,还请多多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