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654691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一、什么是有效的教?今天我想就“教师如何有效的教,幼儿如何有效的学?”这么一个话题与大家交流,其间有些问题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意见,在这儿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商榷,请大家批评指正。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幼儿如何有效的学,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课程教学中大家正在密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提出这个话题,我感觉非常有必要。一、 什么是有效的教?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幼儿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成效,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幼儿的学习是否有收获,他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学到什么、获得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幼儿没有收获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

2、教学。案例一: 一天晚上,刚上小班的竺xx正在兴致勃勃地看儿童片。突然,父亲一下关掉电视机将其拉到身边说现在学外语。孩子不乐意,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总是出错,其父亲逐渐变得不耐烦而责骂孩子。孩子被骂哭了,年轻父亲也手足无措。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或者说到底怎么教孩子才是正确的呢?案例二:某幼儿一岁,爷爷想教孙子看图说话,于是他把孙子按在小板凳上,然后手持一叠图片,抽出一张则问孙子“这是什么?”过了一会儿,孙子不愿再学,想离开小板凳,爷爷把他按住,说尽好话,仍没有用,孙子逃掉了。爷爷很不高兴,暗自想,自己曾带过研究生,是国内某领域的知名专家,怎么就无法教自己的孙子?几天后孩子带到了外公家,这些卡片就随

3、身携带,外公也教孩子这些卡片,但他的教法是先把所有的卡片;撒到地板上,然后对孩子说:“外公的老花镜不见了,我们一起来找吧!”外孙兴奋地趴在地上找,一会儿手拿“眼镜”的图片高兴的说:”外公的眼镜找到了“。随后孩子得到了外公的表扬。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教也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它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因为在6岁以前幼儿的学习以游戏为主。作为教师,面对幼儿,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打破自己的固有状态,改变教师的身份位置,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和兴趣需要,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追随幼儿的自然状态来调整预设的目标、程序和内容,尊重幼儿的现在状态和水平。教师只有在坚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

4、自己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以上事例也折射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二、什么是有效的学?我个人认为:有效的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经验、能力、知识,以获得最大的发展。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曾说过:学校给学生的不是面包和水,而是猎枪。有限的食物总有一天要耗尽,只有拥有猎枪,才能保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长久生存。德国作家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愿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这些话道出了教师只奉献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是不够的,应该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5、远比记住现成知识重要的多。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知识给人力量,而方法使人聪明。好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适合适(有的是不适合年龄特点,有的没有考虑孩子的已有经验,有的不适合季节特点等等)(二)主题名称缺少层次递进性。(三)所选择的材料与达到完成目标关系不大(四)对确定主题的目的不明确(就是对本节的教学目标不清楚)(五)教学流程模式化(六)教学方法单一四、对问题的思考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现象,就要求我们应该回归教育教学的原点,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一)我选择的教学内容合适吗?(二)我确定这一主题

6、的目的是什么?如: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了解科学学习的完整过程?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三)我所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材料?有没有更适宜、更简便的其它材料?(四)我所设计的教学程序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个环节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缺一不可?整体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核心环节的感知与质疑、探索与发现等时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给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与时间?(五)我运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当、有效?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是否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引

7、发幼儿作深层的思索与探究?是否适时提升幼儿的学习策略与学习经验,并在同伴中分享与交流?总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为有效地教学设计是组织有效教学的保障),要理解、洞察幼儿的想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的学习提供表象的提示和支持。五、那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一)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适宜的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适宜就是我们要选择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地区、本班的实际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我们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现有生活经验,能引发其兴趣,激发幼儿学

8、习动机,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教学内容。例如,小班主题新年好的分主题我长大了,一位教师为了让幼儿感受长大的乐趣,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选取了绘本小老鼠的漫长一夜作为素材,在讲完故事后,教师让孩子体验小老鼠当时的心情和讲述“你独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呵护,尤其是小班,他们没有独睡的经历,更缺乏这种经验。所以,这种提问导致了幼儿的“鹦鹉学舌”或说些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很难配合老师的提问,显然,课的后半部分就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这就是偏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二)要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恰当的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

9、标本身不合理,与幼儿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首先,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能操作。在平时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依靠的蓝本是我们的省编教材,大家可能认为设计好的目标没有必要更改。可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目标过大,游离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就会出现“跳三跳也够不着的现象”。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导致我们的课堂混乱,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走。因此我们自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摒弃那些“培养什么感情?培养什么能力?培养什么兴趣”之类的虚晃的目标。例如,某一音乐活动目标为:(1)理解歌曲内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2)根据歌词内容大胆创编

10、动作表演歌曲。这些目标都存在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的问题,对老师来说缺乏操作性。其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应相匹配,不游离。再者,我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还应注意:1、教学目标预设的应是幼儿在教学活动后发生的变化。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标是预期幼儿学习的结果或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预设的应是幼儿通过教学活动之后,他们在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上的变化;教学目标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因为教学目标预期的是幼儿的学习结果,用“教师应该做什么”的语句陈述,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再者,如果教学目标陈述的是“教师应该做什么”,如“教育幼儿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那么教师“教育”过了,他的目标就达

11、到了,至于幼儿的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能不能经得起测量和检查,以教师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是不要回答后面的问题的。2、教学目标要尽量用具体、明确的,可观察、测量的行为术语陈述。预期幼儿要获得的学习结果,应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目标不明确,对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的安排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是不利的。如有位教师在写生活活动的教育目标时这样写“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样的目标陈述就不符合要求,一是它过于含糊而不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对教育实践不具有指导意义;二是它所反映的“培养”说明的是“教师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把它改为“学会独立地穿脱衣服/吃饭/上厕所”

12、,这样的目标就比较具体,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同时对教学的具体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制定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二是为了更好地对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3、教学目标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华东师范大学的邵瑞珍教授认为认识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反映记忆、理解、运用三个层次,不能把教学目标都笼统地陈述为“掌握”,因为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够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就不易操作。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可以参考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划分方法。4、对需要长时间的教学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教育活动中表述一定要慎重。如情感、态度、能力、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目

13、标,一般而言不是一次、二次教育活动所能达到的,并且它比认识、技能领域更内在些,所以要把它们具体化为可观测的行为确实不容易。遇到这些教育目标时,教师只要明确规定幼儿必须参加的活动,而不必精确规定每个幼儿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如“升国旗唱国歌”这样的教育活动,我们规定幼儿在升国旗唱国歌的过程中的态度、表情等即可。不管怎样,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是不能省略的。例如:桥的承重实验的操作目标:1、在探索“桥墩的结构与桥的承重的关系”时,能够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并大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快乐。2、利用自己知道的有关承重的知识,通过操作发现桥墩的数量和桥墩之间的距离与桥的承重的关

14、系。3、在边操作边记录的过程中,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尝试“借助尺子的测量来增加记录的准确性”的方法。4、在实验中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进行合理分工合作;结合实验结果进一步巩固对生活中桥的承重的特点的认识,体会科技的发展给人们行路带来的方便。因为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预设教学目标,使之对整个活动具有引领性和统领性。教师应该是目标的知觉者,目标处于活动的主线,有了目标才有教学的流程,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一切安排,也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指标。评价一个教学活动孰优孰劣,首先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所以,需要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制订,克服教学目标制订上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三)要充分尊重幼儿幼儿具有独立的人格,教

15、师要真正理解与体味“尊重”的深刻含义,就必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幼儿,让他们感受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人到活动当中。尊重幼儿要求教师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情感感染幼儿,用亲切的语言启迪幼儿的智慧,用真挚的爱哺育幼儿的心灵。例如:一位教师在大班进行“顶纸盘”的科学探索活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每个幼儿都很投入,他们不停在操作、尝试。在孩子们操作几分钟后,教师要讨论、小结。可是因为孩子们对此次尝试很感兴趣,他们因找到秘密而兴奋,幼儿意犹未尽,以至于老师无法进行下一环节。这样课堂就有些混乱,以至于老师手忙脚乱其实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难点,即如何将幼

16、儿的注意力引向下一个环节,如何能更好的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够尽兴。当教师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普遍的做法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都要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环节,而不管幼儿是否愿意进入到下一个活动。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幼儿不愿意停止操作呢?很显然,这是因为幼儿的情感和操作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上面的活动而言,让幼儿探索“怎样才能把纸盘顶起来?”因为这一问题对幼儿来说具有挑战性,孩子们探索完一种,还想用其他的材料继续探索,这说明孩子们很有探索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要求,可以适时引导,“你还能用哪种材料把纸盘顶起来”让他们继续操作,甚至延伸到区角活动中。作为教师,面对幼儿,要认真反思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