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164972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金伦中学 罗瑞柏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工改善生活的很重要的途径。而由此出现的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本文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的弊端及中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等方面分析诚信缺失的原因,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开展诚信教育的一些做法。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诚信问题 原因 对策什么是“诚信”?所谓的“诚”是忠诚老实、诚心诚意、言行一致、不撒谎、实事求是;“信”是遵守信用,严格履行和遵守诺言,要求每一个人做到做人要真诚,言行要一致,不违约。简单地说就是诚实守信。一、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1、上课不专心,打瞌睡,课后作

2、业抄袭应付;考试时不独立完成,抄邻桌,翻材料,采用种种作弊手段,对付考试。2、涂改成绩单,以虚假的成绩蒙骗家长;冒充家长,在各种汇报单上签署家长大名,欺骗师长。3、讲假话,以学校为由,骗取家庭钱物,用于上网吧,吃零食、赌博;假造家庭事故,骗取老师批假,逃学玩乐。如:高二某男同学在开学初向家长要了1000元钱,说是要交学费,而学校收取学费、课本费等总计才800元,余下的二百余元不到两星期就被他花完了。还有高二有位住宿的女生,一天晚上她生病,值班老师就带她去看病,并替她付了一百元左右手药费。结果过了一个月,那女生还不还钱,老师就向她的班主任反映了情况,班主任就找她询问了,谁知她回答说:“我早就还给

3、她了,有一天,我将钱交给坐在他们办公室的某位老师了。”班主任就问:“那位老师是谁?”她说:“我不认识。”班主任一听,这事复杂了,就马上通过电话与家长联系,最后从她父母中了解到,她干这类事已不是一次、二次了。4、做错事,犯纪律,不敢面对现实,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拒不承认错误。二、农村“留守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留守学生”的诚信缺失,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人等因素造成。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促成中学生诚信形成、维持和改变的基本依据,社会环境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诚信水平。环顾现实生活,不讲诚信的现象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而且趋于频发与泛化。经

4、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腐败,职业生活领域对敬业精神和诚实劳动的“贬值”,个人生活领域中人际交往间的互不信任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等“公务人员”,甚至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现象的泛滥,强烈地预示着我们已濒临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危机中。一些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常常忽略社会责任意识、道德要求、急功近利、言而无信,甚至在很多时候、很多领域抛弃包括“诚信”在内的许多道德原则。其次是家庭因素的影响。“留守学生”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农民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大多跟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祖辈的人大多是文

5、盲,而且过分宠溺孩子以至于不能对孩子进行严加管教。我们县有51万人口,有10万以上的富余劳动者常年外出打工,有“留守学生”不少于2万人。我们学校每个班50个同学中至少有20个是属于“留守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父母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他们认为他们只要给孩子提供学费和伙食费就算尽到了做父母的义务了。在我们针对“留守学生”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父母经常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的只占2%,偶尔教育的占15%,不关心的占80%。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

6、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很多的农村父母本身的知识并不多,所以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再次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是强调应试教育,而对学生的德育评价要求不高,诚信教育也就相对弱化。学生一直奉行“唯有考分高”,“考分高就能通过独木桥”等观念,造成一味读书,忽略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导致教学和品德教育分离。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授文化知识、技能,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如:学校在评“三好学生”时虽然要求从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考虑,但智才是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学习好的学生就可以轻而

7、易举地获得各种荣誉。班主任在编座位时也在无意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级别,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管这个座位怎么换他们都能占据最佳位置。这样学困生越学越困难,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进而想方设法逃学、上网玩游戏等。 而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学生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得重视,又缺乏家庭教育和管理,所以往往以各种借口让父母寄钱给他们,用于上网、抽烟、喝酒等。最后是学生自身素质缺失的原因。这些“留守学生”他们虽然来自农村,但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他们的生活相对以前来说已经比较宽裕,基本上没过过苦日子,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在行为上往往

8、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己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获利而舍弃诚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程打工,而城市的高学费问题又导致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只能留在家乡接受教育,这样“留守学生”的队伍会更加庞大,他们的诚信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全社会尤其是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否则它将会影响到我们的德育建设,甚至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发展。 三、如何开展诚信教育1、抓住契合点,把思想教育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应该对学生进行毫无联系

9、、生硬的说教。“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中不知不觉赞同、接受教师的观点,这才是教育艺术。当我在进行高一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节“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第四课“劳动合同制度”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就紧紧抓住诚信教育与教材的有机契合点,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教育。当讲到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时,课前我先布置学生从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查找有关在市场交易中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例子,并让学生明白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在分组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特意让诚信问题学生当组长,对本组同学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又有针对性地重点教育。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列举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讲诚

10、信的行为,认识到铸造诚信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以身作则,身正为范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国古代教育中注重的身教就是提倡为人师表。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江总书记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教师要用一个高尚的灵魂塑造另一个高尚的灵魂,用一个诚信的人格塑造另一个诚信的人格。教师无言的诚信人格感化,远远超过刻意的“教育”。另外学校管理也要讲诚信。学校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更要树立

11、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各项管理要常抓不懈,切不能忽松忽紧,忽冷忽热,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一定要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如考试作弊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决不能言而无信。以学校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3、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为了方便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我们学校加大投资在每个学生宿舍内都安装了电话。建立一套完整的“留守学生”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德、智、体等发展状况,分别在期中和期末把“留守学生”在校的具体情况向家长详细地汇报。学校还专门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定期每周给学生上一节心理健康课。开展一个结对帮扶活动,我们把每个班

12、的“留守学生”都分配给任课教师负责思想教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任课教师要把学生的思想转变情况详细地记录,在期末时计入“留守学生”档案,和家庭报告书一同寄给家长。通过这些措施让外打工的父母能够及时地了解子女在校的各方面的情况,他们的教育工作就更有针对性。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双向沟通,使“留守学生”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诚实守信。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学生”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它不应该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应该让全社会更多地去反思,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体制改革问题,如此一来,中国农村问题,甚至是中国国情问题,都应该会得到圆满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