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647375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序 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更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等,都为我区跨越式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为扎实抓好“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工作,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根据贵阳市小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相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科技与高新技术

2、发展情况(一)主要成绩1.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科技计划为引导,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十一五”期间,攻克了制约优势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和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特种工程机械、新一代数字平板电视、多功能组合化高可靠新型电连接器等产品上实现创新突破,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华阳电器公司与贵州大学合作开发的“CAN总线技术电动车窗控制系统”项目,形成了12项专利和6套技术标准;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与贵州大学合作开发“高速轮式全液压挖掘机底盘优化设计”等项

3、目,加速了产品更新换代步伐;贵州红林通诚机械有限公司与贵州大学合作的“轿车助力转向泵成型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产品合格率从90%提高到98%,成本降低10%。“十一五”期间共实施产学研项目70余项,其中与贵州大学合作的项目就达40余项。全区累计申请专利达920件,获得专利授权483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47.87%和47.10%。到2010年,我区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有9个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31个项目获得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获得贵阳市最高科技创新奖2个,贵阳市科学技术

4、奖一等奖1个。2.科技进步贡献和引领作用突出根据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评定的新要求,2008年以来,我区有14家企业参见重新评定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09年,我区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是2006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25.14%。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2006年的2.9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53亿元,年均增长23.02%;生物与医药制造业从2006年的1728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2.85亿元,年均增长151.95%。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装备制造业领域突破了一批制约经济增长的技术瓶颈,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657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3.1

5、3亿元,年均增长127.5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1.3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70亿元,年均增长25.68%。科技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集中集聚,使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在20%以上;2010年全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7.51%。3.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快速推进2009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筑党办发200917号),明确在“小河孟关”建设贵阳市具有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孵化器,为装备制造工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推进军工技术应用于民品领域和民用高新技术应用于军工领域,开发区管委会与贵阳市科技局、中国

6、贵航集团、中国江南航天集团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贵阳小河国家军民结合(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得到国家科学技术部的批复认定。该基地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机电一体化装备、精密机械基础件、家用电器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攻克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依托中国贵航集团、中国江南航天集团所属企业技术力量,整合清华大学、贵州省科学院、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省内外13家单位的科技资源,创建“贵阳军民结合(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贵阳市小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致力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

7、技术咨询、教育培训、信用担保、风险投资、企业孵化、信息化建设、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充分利用外部科技中介资源,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在共同服务我区科技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0年,贵阳市小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目前,我区已建成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国家和省市级检测(检验)测试中心5个。科技中介服务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4.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协调发展科技工作围绕实施“六有”民生行动,加快农村、城镇科技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以农村信息化超市建设为突破口,建成了一批村级“农村信息化超市”,助推农民的信息脱贫和信息致富。在

8、全区范围内大力推行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引领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科技为动力,项目建设为载体,生态友好为前提,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减灾防灾方面,科技始终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2008年的低温凝冻灾害,科技部门在第一时间组织发放减灾防灾手册,引导全区民众科学抗灾、防灾。由于科技预防和减灾措施的及时到位,使工农业生产免遭重大经济损失。“十一五”期间,我区还建成了“经贸(科技)信息平台”、“安监信息平台”、“工业统计企业网上直报系统”、“数字化档案局域网络系统”等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9、,使安全监督、信息监管、统计服务等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5.科技投入和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从2006年的8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2545万元,年均增长33.55%。累计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8298万元。2010年科学技术支出为2638万元,占区财政一般性支出(64337万元)的4.1%。组织企业申报上级科技计划项目,累计获得各类科技计划立项348个,获得科技计划资金也有较大增长。在历次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我区都获得了“全省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还在全省科技进步考核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的先进市(县、

10、区)。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我区2009年3月进入全国首批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全国共有124个),成为我省首批实施县域经济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连续五年被贵阳市科技局评为科技工作优秀单位。科技法规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制定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暂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应用技术研发资金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暂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试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办法(试行)等政府规章,并颁布执行。组织研究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方案”、“公共创新平台运行资

11、金管理办法”、“重点科技中介机构认定管理办法”、“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运行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法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全民学科学用科学活动蓬勃开展我区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学普及,营造全民创新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五年累计印发科普宣传资料3000余册(份),年平均印发资料600份以上。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适用技术”为主题,举办农业科普讲座150余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开展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健康”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全区21所中小学积极响应,年参与人数达万人,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积极配合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振兴老

12、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贵州行”活动,开展了科技服务企业创新活动。在贵阳华烽有色铸造有限公司、贵州光华橡塑有限公司、贵阳广航铸造有限公司、贵阳维隆塑胶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建立科协组织,深化了科技活动的内涵。(二)存在的不足回顾“十一五”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在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的同时,又存在着不足。一是自主创新整体能力还较弱。全区专利的绝大部分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申请和所有,占绝对数量的中小企业专利申请少,获得授权也较少;技术开发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中小型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二是产业链和集群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

13、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很多企业存在两头在外的情况,横向、纵向难以联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过高,从而影响了主导产品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影响有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深度开发。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业绩不突出。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还不突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数量少,有重大影响和带动力的成果转化项目更少;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型式单一,停留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内的产出与内部转化,中小型企业参与比较少。四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发展。简单科研成果分享模式多,以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创业就业相统一的模式还有待探索;以项目为纽带,人才为核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机制

14、尚未建立起来;优势产业需求与国内优势学科的结合还有待推进。五是融资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担保体系还不健全,科技风险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滞后;科技与金融结合还待进一步探索,发明专利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模式的应用没有起步。二、“十二五”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科技创新驱动仍然是发展的主导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明确提出: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

15、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激励政策,实施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采用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科技创新驱动,是我区加快发展的主导战略。2.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提出:打造“五大基地”、做大做强特色新型工业产业。我区装备制造业基地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大基地”之一,涉及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液压挖掘机等产业领域。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017号)指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聚集产业发展功能和示范效应,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探索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贵阳小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将在新一轮园区发展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3.当好“火车头”和“发动机”的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