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欣赏.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6450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4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美术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外美术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外美术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外美术欣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外美术欣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美术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美术欣赏.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人面鱼纹入手看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人面鱼纹彩陶盘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介绍:高16厘米,口径39.5厘米,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细泥红陶,绘黑陶,敞口,卷沿,浅腰,圜底近平。口沿上施以黑色,八等分的间隔处饰以条形或三角形,简洁明了。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施绘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两幅,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

2、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

3、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丰富,有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原始彩陶对于原始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满足了人类生活实用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其装饰纹样中平面构成的完美结合,也满足了人类审美的追求。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的视觉艺术,它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排列,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是设计中最基本的

4、表现。具体的类型有以下情况:一、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类型 (一)动植物纹样 彩陶装饰纹样早期以动物纹样居多,植物装饰纹样较为少见,其原因是先民在生活之初以狩猎为生,并无农业。对于以渔猎为生的他们,动物自然成为他们创作的主题和描绘的对象。而动物装饰纹样以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的鱼纹为代表。早期的鱼纹装饰在形式上一般多为单体鱼纹组成,在摹写原型时多以写实为主,保持了实物的原型特征。后期的鱼纹装饰一般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鱼纹组成,在摹写原型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抽象化意象化(有联体鱼纹,双向鱼纹,多尾鱼纹等)。半坡的鱼纹总体上比较注重细节的刻画,可以从鱼样的鱼鳞纹式,口部装饰和眼部、腮部的表现等局部说明。 植

5、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二)人物纹样 原始陶器上的人物纹饰表现了先民对自我的认识,通过对自然的征服,达到自我的超越。半坡型彩陶纹中的人面纹样,发现的七例中(两例保存完整,五例破坏),纹样多装饰在器物的内壁。纹样画出似鱼尾的装饰,面部是类似于椭圆形,眉工以上涂满黑色或三角形的变形。眼睛、鼻子用直线和竖线表现,耳部用对称向上的折线或鱼尾做装饰,嘴角则是形似鱼尾的图形修饰。 青海大通县马家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纹样中每五人为一组,手牵手,面部同一方向,头上束有发髻,每外侧的人臀部

6、线条可视为舞蹈动作。表现出原始人对繁衍的重视,对生活的再现,征服的快感,及对宗教和巫术的崇拜。 (三)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一部分从自然界中直接选出或抽象出,一部分由“象形”的变化阶段而演化出的,例如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鸟纹演化成螺旋纹,蛙纹演化成波浪纹。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按原始人的审美法则用不同粗细、长短、交叉等的方式把点线描绘在器物上。早期纹样的基本组成是环带纹样式,在陶器上出现的纹样一般为三角形等单独纹样并列或二方连续形式。这种略显幼拙的纹样较之以后的纹样缺乏律动感,且形式感也较为单一。其后出现的斜线打破这种

7、单板构成,而后演变出的折线纹也给纹样注入新活力。这类造型特征在马家窑类型时期被强化。它完全舍弃了块面的造型方法,把线上升为对绝对的表现意义,已不必从属于任何具体的纹样的特征。它们或以平缓的,力度均匀,粗细一致的线来产生平衡和舒展感;或以粗细有规律变化的,硕大粗砺线的起伏,回转,曲折等来强化其律动效果。这两类线往往被构置于一种整体纹样中,以造成变化和恍惚迷离的情景。 二、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平面构成法则: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平面构成法则可以归纳为:形式美、抽象美、意象美。 (一) 形式美 1、和谐 和谐即协调,是事物在矛盾对立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统一。人的和谐感觉是与 自然的和谐规律相统一的

8、,它是一个合理的自然的运作规律。艺术设计者正是提取了自然 和谐形成的要素,运用点、线、面组织成各种形式法则来实现设计意图的,因此和谐之美不仅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且是可以运用它去创造我们心目中的美。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注意到了很多自然物如植物,动物乃至人体上均有着一种协调的规律,并总结出形成这种和谐状态的比例,即“黄金律”,其比值为1:1.618,也称“黄金分割”。这个比律虽然不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但我们的祖先不论是在建筑方面或者其它的设计方面,均不自觉的体现出“黄金律”这个形式法则。应当说自古希腊一直到今天,这个比例充分显示了它在造型艺术中

9、的价值。 人们的审美心理与自然规律相协调,所以从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这个角度来审视,几何形便是对这种规律的总结和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化归纳,这其中蕴含的各种美法则都离不开一个中心法则“和谐”。 2、对称 对称的概念是很宽泛的,最初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如人们陈列物品时,总习惯于左右匀衡的摆设,这是人的行为规律。再如,人的面部器官左右两边分布相同,这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规律,随着这一概念在各学科中的应用,这个定义逐渐严谨起来,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在数学上,它的意义是对称变换,在物理学、地质学中研究晶体的对称性质,则有了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型等概念。而在艺术设计中,对称这个概念则是从形式美法则中归纳出来

10、的。从视觉上讲,它是均齐之美;从心理感觉上讲,它是协调之美,其它形式美法则均是与之相联系的。从本源上讲,对称规律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从人类孩提时期制作工具、物品的时候起,就逐渐感觉到对称的形成要适合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要求,使人感觉到方便和舒适,久之便自然的对此产生一种美的感觉。人对于对称的偏爱,这是长期生活经验所致。原始人类在彩陶的纹样上,在器皿的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意识,证明了这种规律已潜入到人类的大脑之中,而又不自觉的将之运用在对生活态度的表达之中。它的起源首先是为使用的方便、合理而产生的,只是到了后来,特别是几何形意识的出现,才形成了艺术创造的审美基础。 对称的规律是构成几何形图

11、案的基本因素,其它形式美规律则是它的复合、交叉、变异。从起源上讲它是最古老的,从构成法则上讲,它又是最基本的,因此说它是形式美法则的核心。由对称而连续,最后会生成一种感觉“统觉”。具体地说,当一个图形以一个不断连续的方式向上下或左右重复延伸,我们看到这个图形时,无论视点移到哪个位置,呈现在我们视觉中的都会是一种连贯的整体感觉,协调统一。如图案形式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均是产生这种规律的土壤,这种纹样与轮廓融为一体的视觉感受就是统觉。对这种法则的运用,在我国古代装饰艺术中俯首皆是,如仰韶文化半坡型之“菱形纹”陶盒,据考,这里菱形纹是由鱼纹演化而来的,在这陶盒的装饰图案中已不见鱼的踪影,所见到的

12、是由扁方格之内黑白对比的三角形,配置成一个单元,交替延续而生成的统觉菱形纹的连绵不断。这种视觉和谐规律,包含的诸多形式美法则是丰富的,具有说服力的。 (二)抽象美 先民们用稚拙的摹写造型能力,描绘出早期的生存状态和审美需要下的相对真实的世界。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初,抽象和变形能力的自由运用打破了原有样式的禁锢把纷繁复杂的自然万物、纷纭变幻的精神世界纳入有序的模式中,这便是造型艺术的装饰性审美特征的日益生成。在彩陶纹样中抽象的几何纹样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些表面上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直接或者间接地传递着某种信息和情绪。它以点、线、面或者极度的夸张、变形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无

13、限的联想和余味无穷的美感。更多的纹样则以现代派般的夸张和变形,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引领人们尽情地在想象的空间里去体验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三)意象美 意象是一个内涵十分复杂的美学范畴,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出意 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以象尽意,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 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简言之,就是“立象而尽意”,即通过可见客观物 象去指代、体现、昭示、比附某种观念、思想、情感等理性内容。意象创构则是古人用诗性思维的方式去抽取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融注自身的生命情感,“随心所欲”地表现心中世界的构物造型方式。意象造型是先民们

14、在感受自然时,一种神秘而特殊的感觉也渗入到他们的意识当中,他们把这些幻化的虚幻对象通过艺术的造型手段表现出来。 原始彩陶装饰是我们人类最早期的装饰绘画艺术,直接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感受,抒发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彩陶图案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标志之一。 从原始彩陶图案我们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在观察自然、崇拜自然、记录自然以及改变自然,并且从自然当中获得关于美的灵感与创作。原始图案经过不断的进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做成部分,我们在赞叹这种艺术的同时,也要继续发扬先民的艺术文化,让中国文化能够传遍世界,

15、附:陶瓮“彩陶王”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址。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厘米。以造型独特,花纹别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陶王”。1954年出土于临夏州积石山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敛口圆底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10.8厘米,口径8厘米,1975年甘肃舟曲县北山坪出土,舟曲县文化馆藏。泥质橙黄陶,由两个小型敛口圆底罐相连,底座为圈足成杯形式,有穿孔。施黑色彩绘于杯的口沿,上腹纹饰为波浪形状,线条宽长,乍看有如波涛汹涌,可见技法娴熟。彩陶花瓣纹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12厘米,口径20.3厘米,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泥质红陶,器表磨光。钵体盆形,敛口,沿外折,鼓腹,腹下缩成高足,平底,为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例。绘黑彩,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形成花瓣式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纹理优美,线条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旋涡纹彩陶 半山类型,高23厘米,口径14.6厘米,1977年甘肃兰州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此壶泥质红陶,手制,为盛储器。壶张口,缩颈,阔肩,鼓腹,平底,腹下左右各有环形耳。腹部以黄、红、黑彩绘连续的旋涡状纹,颈部饰平行线纹。壶外表柔滑而富有光泽,极其雅致,风格端正大方。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