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641335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纪检监察研究所发布日期: 2006-1-17您是第6位阅读者杨春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的发展理论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所构成的科学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发展目的论,发展中心论,发展整体论,发展协调论,发展持续论,发展动力论,和平发展论,等等。我们应当系统把握这些基本观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发展目的论 发展目的问题,是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问题,是决定发展中其他一切问题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

2、础上,针对发展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党强调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即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观上的具体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把完成发展任务同实现发展目的统一起来,时刻牢记:我们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不是为了GDP而发展,不是为了官员的所谓“政绩”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而发展。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应当

3、成为我们考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并且必然走上歧途。实际生活中各种各样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各种各样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各种各样图虚名、招实祸的形式主义,各种各样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恶行,无一不是违背了我们党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论。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抓住了这个核心理念,才能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才能真正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发展中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重大关系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中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

4、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等等。所以,“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解决发展中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开关”,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总开关”。 二、发展中心论 发展中心论,是讲发展重点问题。总揽发展全局,必须抓住发展重点。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邓小平讲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强调的都是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5、制度奠定物质基础,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奠定物质基础,才能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关系全局,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丢掉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是丢掉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这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在这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清醒,旗帜鲜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至少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历史阶段上,主要矛盾始终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主要矛盾没有改变,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就不能改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阶段

6、性特点,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收入分配中矛盾较多,处理社会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如此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统筹加以解决,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相反,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

7、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发展整体论 社会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社会作为整体向前发展,因此,指导

8、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社会整体的发展。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整体发展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还有围绕中心的东西,否则中心也就不成其为中心了。邓小平明确地说:“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单打一”。党的基本路线所确立的奋斗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就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体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这一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

9、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更加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

10、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系统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我们要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大文明建设同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起来,作整体把握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

11、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四、发展协调论 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城乡发展要协调,区域发展要协调,其实质就是在发展的非平衡中努力做到相对平衡。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差别,发展不平衡,这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历史必然。有先有后、有高有低、波浪式、非均衡发展,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刀切”、“齐步走”,追求无差别境界,追求绝对平衡,不合辩证法;硬要这样做,只能阻碍事物的发展。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是有过深刻教训的。但是,非平衡不等于失衡,失衡

12、同样不利于事物的发展。犹如人的两只手,它们的力量当然是不平衡的(多数人右手力量大一些,少数人左手力量大一些),这是正常现象,但这种不平衡如果严重到一手“肌无力”,那就是失衡了,人就不能正常生活了。所以,追求绝对平衡、否定非平衡同放任非平衡、导致失衡,都是违背辩证法的、都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的。我们党的协调发展论是非平衡与相对平衡统一论,承认差别,又要对差别进行必要干预,使其保持在有利全局发展的合理范围之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战略,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全局的大发展。这个大政策在今天和今后还要继续坚持。这是一个

13、方面。另一方面,实行先富后富的大政策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别过大并且日益扩大的趋势,又必须加以适当调节,以利于共同富裕、社会稳定和全局的长远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真正难点是在农村、在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农村发展和西部发展。这同样是涉及全局的大战略。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

14、先发展。国家要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东部地区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发展持续论 在实现当前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展的持久永续,这是国际国内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党把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之一,鲜明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六大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

15、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又是处在高速工业化和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资源需求量和消耗量十分巨大;我国还是一个科技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国家,资源浪费情况相当严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又面临国际上资源、尤其是能源竞争日趋剧烈的局面。

16、资源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人口众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开发,给环境保护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合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谈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是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放在一起加以阐述的,指出:“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O一O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OOO年翻一番;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胡锦涛同志强调,如果能源和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可持续发展目标难以实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