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案 (1)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62876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学案 (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拿来主义学案 (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拿来主义学案 (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拿来主义学案 (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学案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学案 (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拿来主义学案高一语文组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自诩( )残羹冷炙( ) 故弄( ) 冠冕( ) 孱头( ) 国粹( ) 大度( ) 鱼翅( ) 摩( )登 吝( )啬 给( )予 脑髓( ) 蹩( ) 鱼鳍(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A礼尚往来: B残羹冷炙: C孱头: D大度: 3.课文理解 (1)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准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2)“自

2、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准确理解是( )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4.分析第8、9段使用的比喻论证手法。 (1)“大宅子”比喻: (2)“孱头”比喻: (3)“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 (4)因为“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然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 比喻: (5)“鱼翅”比喻: (6)“鸦片”比喻: (7)“烟枪和烟灯”比喻: (8)

3、“姨太太”比喻: 5.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这段文字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6.阅读分析:仔细读第3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3段文字使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 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 D.因果论证 (2)第3段的中心是( )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3)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

4、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4)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第1处表否定,第2、3处表强调,第4处表特指。 B.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强调。 C.第1、2处表否定,第3、4处表特指。 D.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特指。 (5)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

5、”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6)以上5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 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 二、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包括一部分读后感),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在我国,杂文是一种“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文体。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这样的文章。历代作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

6、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也都是杂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敌人和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这种体裁。这些杂文,有如匕首、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形成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解放以后,杂文作家,一方面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事物迅速给以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运用杂文的形式,热情支持、歌颂新生事物。阅读杂文要注意如下几点: 1了解杂文内容的针对性。我们读一篇杂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写的,是针对什么人、什么事写的。是鲁迅式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还是谈工作、谈学习或批评人民内部种种消极的现象一类的杂文。这些,都会决定一篇杂文的写法、议

7、论基调和语言风格。 2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杂文的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杂文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3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杂文,正如它的形式多样一样,语言也因作者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谈论的问题不同,写作的社会背景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感

8、情奔放,笔姿纵横;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味;有的恬淡明丽,清新隽永;有的娓娓而谈,亲切动听。尽管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的魅力,则是一致的。三、鲁迅的杂文 杂文是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

9、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

10、发展起来,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创造。是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鲁迅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思想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便写了一些类似杂文的文章,并在新青年上开辟了“随感录”栏。从1918年起,鲁迅开始在新青年“随感录

11、”栏发表杂感文章,以后又在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国民新报副刊、语丝、莽原、猛进等多种报刊上发表杂文,并开辟专栏,予以倡导。杂文便逐渐以一种独立文体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而鲁迅则是写杂文最多、最好的作家。鲁迅说,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这是对杂文产生根源的概括说明。 鲁迅杂文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不断绵延流动的过程。可见他的杂文蕴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简直就他本人精神灵魂的浓缩吗。 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的最困苦的时期。所以他的杂文是了解中国那段历史最好的方式。 四、时代背景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

12、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五、拿来主义语言赏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

13、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一)形象描绘。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伧可怜的程度。“捧”字颇富深意,陈述对象是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几位大师”,呈送对象则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