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623561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eport of Phonetic Research 2008上海话声调的优选论分析李云靖1 马秋武2(1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2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认为上海话声调的底层形式为H(T1)、M(T2/T4)和L(T3/T5)。底层形式在Align(Tone, L , Word, L)、StressedWord-H、mora-Tone、Default-L、StressedSyl-H-Closeness、Align(Tone, R, Word, R)等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下实现了由底层到表层的转换过程。我们的分析使上海话声调系统的描述得到了迄今最彻底的简化,揭示了上海话声调系统的实质,并证明

2、除了音高特征以外,重音位置也应该是调类的内在特征,清晰地阐明了多字调与首字的关系,加深了对上海话声调系统的认识。关键词:上海话 声调 优选论零、引言上海话作为吴语中重要的一支历来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其中对其声调的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上海话声调有新派和老派之分,在连读变调上有些差别(Sherard 1972;沈同1981,1981-1982;许宝华等1981-1983)。本文的分析将基于新派的材料进行。上海话多字调(二字及以上,下同)由于同单字调不同,所以传统上称作连读变调,并分为广用式和窄用式两种(许宝华等1981-1983)。本文认为单字调与广用式变调属于一个层次,窄用式变调属于另外一个

3、层次。单字调和广用式变调都是底层调在韵律单位内的实现形式,所以本文将单字调和广用式变调统称为“声调”。窄用式变调是相邻韵律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变调,属于比声调更高的一个层次。本文将只讨论由单字调和广用式变调构成的基本声调系统。Zee & Maddieson(1980)基于语音实验对上海话单字和多字调进行了描写;许宝华等(1981-1983)对上海话声调及连读变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朱晓农(2005)运用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单字调和两字调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在音系学的分析上,学者多采用自主音段音系学的框架(Zee & Maddieson 1980;徐云扬1988;沈同1985;Yip 1980),

4、也有学者采用节律音系学(Metrical Phonology)(Wright 1983)和词汇音系学(Lexical Phonology)(Lu 1987)的理论。最近,王嘉龄(2008)将上海话广用式变调视为轻声,在优选论的框架内进行了分析,但该文对音系表征的处理和对底层的认识并未比以前的研究有重要突破,并且仅讨论舒声三个调类,对两个入声调类没有涉及。本文将对上海话声调的音系表征方式进行全面的检讨,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在优选论的框架下对底层到表层的音系过程进行分析。一、概述上海话不管单字调还是多字调都只有五个调类,分别对应中古的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阳入。我们下文将用T1、

5、T2、T3、T4、T5分别代表这五个调类。多字调的调类与首字的单字调调类相一致。各家对调值的描写大同小异,表一是本文对各家调值的取舍后的总结。调值用五度制进行描写,音节之间用点隔开,入声短调加下划线。根据朱晓农(2005)的测定,T1-4多字组第一个音节重读,T5多字组最后一个音节重读。我们用着重号标示重读音节。单字时只有一个音节,即为重读音节。表一单字双字组三字组四字组五字组T15255.3155.33.3155.33.33.3155.33.33.33.31T23433.4433.55.3133.55.33.3133.55.33.33.31T31411.4411.55.3111.55.33.

6、3111.55.33.33.31T43433.4433.55.3133.55.33.3133.55.33.33.31T51311.2311.11.2311.11.11.2311.11.11.11.23Zee & Maddieson(1980)和徐云扬(1988)使用H、M、M、L和L五个符号表示声调的高低,基本相当于五度制的5到1。需要特别说明的是T4的单字调。大部分的学者都把T4的单字调记为4或者5这样的短平调,也有54这样的记录(朱晓农2005),但是沈同(1985)认为T4也可记为高升调,朱晓农(2005)从实验上也证实T4确实可以读作34或者45这样升调,可以看作是T2的短调形式。因此

7、我们采纳这种意见,把T4记为34。袁家骅(1983)和许宝华等(1988)曾将T2记为434这样的凹调。升调在发音时候可能要先有一个下降趋势的准备阶段,所以声学或听感上往往会实现为一个凹调,这在普通话阳平35的实验研究中也有反映(吴宗济等1989);也就是说,升调的起始下降往往是发音生理限制,并不具有语言学上的区别性意义,所以我们认为上海话的T2是一个升调二、音系表征2.1 载调单位按照自主音段音系学(Goldsmith 1976),声调独立于音段等其他成分,通过连接线互相连接。与声调相连接的成分称作载调单位(Tone Bearing Unit, TBU)。司马侃(Sherard 1972)将

8、声调描写成曲线状,作为整体与同一变调域内的音节相连,认为载调单位是韵律词(Phonological word)。其他学者(Yip 1980;Zee & Maddieson 1980;徐云扬1988;沈同1985)大都把声调的曲折变化处理为平调序列,平调成分与音节相连接,因此音节是载调单位。王嘉龄(2002,2008)同样也把上海话的声调处理为平调序列,不同的是他引用端木三(Duanmu 1994)的观点,认为载调单位是莫拉(mora),声调特征与莫拉相连接,且认为上海话舒声音节单念时包含两个莫拉,入声音节和多字组中的舒声音节均为一个莫拉。端木三的这种处理是基于上海话音节的时长数据(Duanmu

9、 1994),而且朱晓农(2005)对上海话单音节和双音节序列的语音实验结果也基本反应了这一点。因此,本文沿用这种的处理方式,认为上海话声调为平调序列,曲折调由不同高度的平调在时间上线性排列而成;载调单位为莫拉,平调成分与莫拉相连接;舒声音节单念时包含两个莫拉,入声音节和多字组中的舒声音节均为一个莫拉。2.2 表层形式的音系化转写用五度值描写单一语言的声调大体上可以视为是一种语音描写(phonetic transcription),一般均存在冗余性,这种冗余性不仅会造成不同的学者在描写各个声调的具体调值时的不一致性,而且也影响对特定语言声调系统的直观性。因此,在进行音系学分析之前一般我们还需要

10、对五度值进行音系化转写(phonological transcription)。Yip(1980)和沈同(1985)延续特征理论的框架,把声调分析成不同偶值特征的组合。其他学者大都采用H和L,或者再加上一个M分别表示高、中、低声调成分用来转写五度值。这也是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下面是我们对上海话单字调和多字调表层形式的音系化转写。下划线表示两个莫拉连接到同一个莫拉上,无下划线表示一莫拉一调。表二单字双字组三字组四字组五字组T1HLH.LH.L.LH.L.L.LH.L.L.L.LT2MHM.HM.H.LM.H.L.LM.H.L.L.LT3LHL.HL.H.LL.H.L.LL.H.L.L.LT4MHM

11、.HM.H.LM.H.L.LM.H.L.L.LT5LHL.HL.L.HL.L.L.HL.L.L.L.H五度值的4和5一般认为属于高调,3属于中调,2和1属于低调。一般来说一个莫拉承载一个声调单位。舒声单字有两个莫拉,可以承载两个声调单位,因此用两个声调特征来表示。入声单字虽然只有一个莫拉,但是因为确实为升调,因此还是用两个声调特征,即一个莫拉连接两个声调特征。多字组中由两个五度值描写的调值我们都记为一个声调特征,因为它们实际读音时长比较短,只有一个莫拉。T1双字组的第二个音节和T1-4三四五字组的末音节的调虽然为31,但是我们认为这个3只是声调由高到低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记为一个L。T5多字组

12、的末字调值23,但是我们认为其微升的趋势只是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因此我们记为一个H。T1三四五字组的第二至倒数第二音节和T2-4四五字组的第三至倒数第二音节的调值为33,这也可以看做是由高调向低调过渡的过程,因此我们也记为L。这些现象都是语音学实现过程,不属于音系的范围。2.3 底层形式的确定首先我们从表三看一下以前的研究中的底层形式的设定。表三T1T2T3T4T5数量Z&M(1980)HLMHLHHLH4徐云扬(1988)HLMHLHMHLLM4王嘉龄(2002)HLMHLH未提及未提及3?王嘉龄(2008)HLHHLHHHLH3沈同(1985)+高下-高-高下+高-高+下+高-高下+高-高

13、+下+高3S&S(1990)HLMHLHMHLH3Yip(1980)+U, HL+U, L-U, LH+U, L-U, LH3Zhang 1988HMLMHLMHLMHLLLM3大部分学者(Yip(1980)、Zee & Maddieson 1980;徐云扬1988;沈同1985;Selkirk & Shen 1990;王嘉龄2002,2008)都是基于单字调得到底层,认为多字调是由这个底层形式变化而来。Zee & Maddieson (1980)到徐云扬(1988)的变化非常有趣,前者把T2和T4看成一样的底层,后者把T3和T5看成是一样的底层,这正好说明可能这两种归并同时可行。王嘉龄(20

14、02)未提及入声调的底层形式是什么。其他的则均把T2和T4归并,T3和T5归并,形成三个底层调五个表层调的格局。学者大都使用H、M和L等声调特征的线性序列表示。沈同(1985)使用三个偶值特征的不同组合来表示。Yip(1980)使用一个表示调域的偶值特征和一个或两个表音高的声调特征来表示。Selkirk & Shen(1990)把Zee & Maddieson (1980)到徐云扬(1988)的两个归并都采纳,形成了HL、MH和LH三个底层调的格局。王嘉龄(2008)与此不同的是,只用H和L两个声调特征,将MH改成了HH,认为所谓升的趋势仅属于语音学范畴,不属于音系学研究范围。张正生(Zhan

15、g 1988:168-218)用大量篇幅论证上海话中不存在所谓单字调,只存在词调(word tone),单字调和多字调都是词调的不同表现形式(他所说的词指的是韵律词(phonological word)。他使用三个声调特征来描写底层,并把T2、T3和T4看成是一样的底层,T3开头的低调L是来自声母的哞声(murmur)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音系过程,不属于底层。他称这三个词调(melody)的最主要区别在于H的位置,及T1的H位于最前,T2/T3/T4的H的位于第二个音节,T5的H的位于最后。但是他未提及T5与其他调类的这种不同的原因。本文认为上海话声调底层形式有三个:H(T1)、M(T2/T4)、L(T3/T5)。请看表四。表四T1T2T3T4T5数量底层形式HMLML3在上海话声调底层形式的确定过程中我们坚持两个原则:1)单字调和多字调同时参考;2)底层成分的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